《那些年我们说过的话,今人谁能懂》
第13节作者:
渤海二行 千佛阁无梁殿,我无福气见到。因为,在我刚出生的时候,正赶上破四旧的时代,千佛阁作为四旧,被付之一炬。据说现在又有人重修了,到底如何,没有考证。
现代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木材成了可有可无的材料。木梁,除了农村个别人家还在使用,大多数时候很难一见了。
日期:2017-04-20 14:32:17
檩条。
也叫桁条,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
普通百姓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平顶的茅草房,建筑比较简单。大多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农户,每间房顶五根檩条,稍微富裕一些的,用七根。所以,农村的房子,就以檩条的根数来称呼房子的建筑模式,称为五檩,或者七檩。显然,七檩的房子,比五檩更牢固一些。
日期:2017-04-21 10:36:14
椽子。
查百度百科,得到如下答案:椽,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形声字,从木,彖(tuàn)声。本义:承屋瓦的圆木。
村里的建筑当中,椽子,一般会用十厘米以下口径的木头,有方有圆。所谓“如椽巨笔”,谁能把这么粗的笔拿起来在纸上写字,说明手腕的力量,不是一般人。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词语释义如椽的大笔,用来称颂别人的文章或写作才能。
以梁、檩、和椽来说,檩钉在梁上,椽钉在檩上。也就是说,古代的建筑,是以梁把整栋建筑分成一间一间的,檩把一间屋子分成更小的平面,椽把檩分成的平面,分成更小的方格,以便于在屋顶上可以加瓦。而对于村民的草顶房子来说,同样也是把屋子分成更小的平面,只不过房顶上不是铺瓦,而是用草和泥。
日期:2017-04-21 17:07:47
山墙。
山墙一般称为外横墙,是指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谚语说"山墙扒门必定伤人",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房子的主梁搭在山墙上的,而山墙常是承重墙,如果在墙上开门会使墙的承重能力下降,主梁有跌落的危险。
以上是百度来的材料。实际上在农村,不但外墙叫山墙,就是房子内部用来隔开各个房间的墙,一样叫山墙。山墙的长短,反映了房间的跨度。因为每个家庭几乎都是自己盖房子,这些现在看起来貌似很专业的名词,那时候几乎都是农村人耳熟能详的。
房间内部,用来隔开每个房间的山墙,还有另一个名字:断间墙。断间墙上,有连通各个房间的门,可以装上门,也可以不装门而只有门框。家里条件差一些的,大多是只有门框没有门,晚上睡觉的时候,挂一个门帘。堂屋两边,有两间卧室,称为双里间。
现在,大多数人家,房子都不需要自己盖了,许多从前的专有名词,人们越来越陌生。
日期:2017-04-21 18:50:50
耳屋。
耳屋,也叫耳房,汉族建筑中主房屋旁边加盖的小房屋。正房的两侧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朵,故称耳房。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
以上说的是四合院。旧时候农村的房子,大多数并不是四合院,只是三间北房俩耳屋,最多加一两间连着门楼的厢房。厢房一般用来存放粮食,耳屋大多是用来存放柴草,或者小型农具。大多数人家的耳屋,没有门框,没有窗户,只相当于个敞开型的库房。
在农村,耳屋之所以建成比正房小的耳房,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为了省钱省料。一般人家财力有限,买不起那么多合规格的建房子的木料,建造正房之后有剩余,有小一点的,就凑合着用上了。
现代建筑,四合院基本绝迹,耳房也就随着四合院一起,被大家遗忘了。
日期:2017-04-24 09:13:08
炕。
原始人告别茹毛饮血,告别巢居穴居,在地面上间房屋居住,刚开始的时候,是在床上睡觉吗?我估计肯定不会。在中国,炕有多少年的历史?估计也没人能说的清。
达官贵人,一般家里是不会有炕的。毕竟,早年农村的炕,大多是土坯垒起来的,到处都是土,看起来很脏,也容易生虱子跳蚤等虫子,不卫生。所以但凡经济条件稍好一点,买得起砖的人家,都不愿意睡土炕。
不管用什么东西作为建筑材料,火炕其实就是个烟道,这一点不会改变。在寒冷的北方,睡在炕上,冬天连做饭带取暖,给人们的生活成本带来很大的节省。而且,土炕烧火,冬天冷的时候,睡这样的热炕,对人的身体很有好处。尤其医疗不发达的年代,对于治疗风湿,和各种脊椎病,有较好的疗效。农民常年干重体力活,基本上左右人都有风湿骨病,根本没钱看病。那时候,农村的老人,经常能见到罗锅,严重的,弯腰在九十度以上。如果能在冬天睡上热炕,相信罗锅会少很多。
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大概,这是中国农民,很多年追求的理想。真正能实现理想的,还真的不多。现在,这样的理想,应该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