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5-07 19:39:51
第十一章 玄烨的措施
玄烨亲政之后,将三藩,河务,漕运作为他的治政首要,而三藩更是首要中的首要。一想到他的顺治老爹给他留下这么大个难题,想想就头痛,这的确让他万般无奈。
之所以无奈,终究还是三藩过于强大,如果直接硬碰硬,说大点,清朝的江山都有可能被颠覆。
朝中当时已有不少大臣上奏弹劾,如左都御史王熙,御史杨素蕴,毕竟御史专门司职监察弹劾要务,所以面对弹劾三藩,御史们是最积极的。
可是朝廷当时还不能动三藩,为了安抚三藩,只能将杨素蕴降职,为了帝国的暂时安宁牺牲杨素蕴同志了,可是杨素蕴也是一身傲气,直接回了老家不问世事,直到吴三桂反叛之后,才再度启用。
为了牵制和削弱三藩,朝廷做了不少措施。
先是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招为驸马,将建宁公主嫁给了他,让吴应熊成为额驸,这样吴三桂就成为了宗亲,希望以此能从情分上面能让吴三桂对自己有所思量,同时也能迷惑吴三桂,让他放松警惕。
更主要的是吴应熊成为额驸之后,自然要留在京城,这样无形之中吴应熊就成为了留在京城的人质,这样,吴三桂做什么都要想想远在京城的儿子。
当然,留在京城的吴应熊朝廷也不会亏待他,被封为太子太傅,享受高官厚禄,但是实权就没有了,不止吴三桂的儿子,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耿继茂的儿子耿昭忠,耿聚忠也被留在京城任职,当人质。
之后朝廷下令要将顺治皇帝赐给吴三桂的“大将军印”收缴上来,要知道有了“大将军印”吴三桂可以行使征伐大权,这也是为了削弱吴三桂,限制他的一些军事行为。刚开始吴三桂压根就不愿意,但是朝廷就派出他的儿子吴应熊去劝他,自己的儿子都亲自出面,再不交出去就不好意思了,于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把“大将军印”交了上去。
而康熙为了进一步削弱三藩,下旨将三藩的“官员递补”的权力收归朝廷,也就是说撤销了三藩的人事任免权。收回三藩的人事权之后,康熙就任命自己的亲信大臣去三藩藩地就职,不仅可以从三藩手里夺回部分行政权,也能对三藩进行监视和牵制。
康熙七年十二月,康熙任命甘文焜为云贵总督,行政云贵。
康熙九年二月,又任命金光祖为两广总督,监督广西和广东两地。
虽然甘文焜成了云贵总督,但是他只能驻守在贵阳,对于吴三桂眼皮底下的云南却没有什么办法,如果康熙要将一个钉子插在吴三桂的身边,那么必须有一个可以相信的人去当这个成为钉子的云南巡抚。
而康熙选择了朱国治,康熙十年,皇帝亲自下旨将担任江苏巡抚的朱国治调任云南巡抚。不要以为朱国治是个刚正廉洁的好官,相反他却是个搜刮无度的贪吏,被人讥讽为“朱白地”。
接到旨意的“朱白地”知道这不是一个好差事,但是这是皇帝的意思也只能硬着头皮上,当然在吴三桂的眼底下搞搜刮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接到旨意的朱国治也只能无奈的前往云南了,但是他不知道他的命也会丢在云南。
来到云南昆明的朱国治立即来到平西王府,按惯例外来的官员不管是谁都要过来前来拜见平西王,毕竟这是别人的地盘。
朱国治和吴三桂相互寒暄了几句,吴三桂对朱国治表示在工作上什么帮忙的尽管开口,自己会全力支持。而朱国治对吴三桂表示感谢,希望吴三桂与自己能够友好合作。两个人的见面就是一些无痛无痒的客气话而已,不过仔细想想,他们之间也的确没什么好说的。
康熙在云南插了个朱国治,而在耿精忠的福建他同样插了一个人,他就是福建总督范承谟。
范承谟是清朝开国名臣范文程的儿子,康熙年初的进士,后进为翰林院庶吉士,凭借着自己的才干和父荫,可是说是仕途坦荡,一直做到浙江巡抚,江南大吏。
康熙十一年,范承谟被康熙任命为福建总督,管辖福建,牵制耿精忠。
而康熙的这些动作,三藩都看在眼里,自然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又不能公开表露出来。
而吴三桂面对康熙的这些小动作,其实心里很不放心,为了试探朝廷对他的想法,他又向朝廷上了“自请去职”奏疏,之所以是“又”,那是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要么以年老,要么以有疾都上过书要去职,他明知道朝廷不会同意,却故作姿态来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
康熙看到吴三桂的奏疏,心想又是老把戏,吴三桂不烦,自己都嫌烦了,可自己嫌烦,还是要给人家一个答复,康熙在回书当中大肆夸赞了吴三桂,称吴三桂是朝廷的梁柱,自己对他深为信赖,希望吴三桂能继续镇守云南,以此来安抚吴三桂。
其实吴三桂心里想的是能让朝廷让他吴家世代镇守云南,平西王爵世袭罔替,永享荣华富贵。
就像当年明朝沐王府世代镇守云南一样,在明朝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留守云南,本来只是暂时的,之后却让沐家永久镇守,而且成了定制。沐英死后被封为黔国公,黔国公的爵位一直袭封,直至明亡,前后历经十二代。
吴三桂想着当第二个沐英,可是朝廷才不会这么想。
人家沐英在云南安分守己,可你吴三桂却割据一方,拥兵自重,横征暴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