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历史的人性——宋金战史》
第39节作者:
梵刀 日期:2017-05-03 11:46:45
为什么打?显而易见的理由是家仇国恨。在这一点上赵构的不亚于任何一个“北人”,他家的祖坟让人刨了,他的父兄在黑龙江放羊,姐妹饱受凌辱……从小生于帝王之家的赵构,应该没受过这种羞辱式的挫折教育。
但这是情感。
从皇子升格为帝王,赵构经历了很多事,纵观一路走来如唐僧取经般的各种磨难,如果赵构在用人、行事上不做周全考虑,不谨慎评估各种决策的现实可行性,他早就死了八百回了。
现实的看,相对易守难攻的关中四塞之地,一马平川的中原可谓四战之地——四面平坦,无险可守,易受攻击之地。即便攻占下来,对于毫无野战机动力的宋军而言,如何防守也将是个大问题,那很可能就是一个坑子,或用来打狗的包子。
同时,这还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拿什么打?平原作战你有充足而不断补充的战马吗?此外,战争的双方比拼,除了进攻防御的优劣势,最重要的就是国力。
据《鸡肋编》记载:“绍兴八年余在鄂州,见岳侯一军月用钱五十六万缗,米七万余石。”这则史料提供了岳飞一军的主要支出状况。这样可以计算得出,一只十万人的部队,年费钱672万贯。按《宋代物价研究》一书第三章转引,绍兴九年米价大约每石3贯300余文,则折钱约277万贯。钱米合计约950万贯,平均每人每年支出约100贯。此支出不含冬春衣赐。
《南宋农业史》第一章第二节做出了类似的计算,绍兴六七年间(1136~1137),江西一员禁军的开支一年约在100贯左右,另外衣赐35贯。
两相比较,相互佐证,每人每年100贯的军费开支基本靠谱,加上35贯的衣赐,每人每年的基本军费135贯。
日期:2017-05-03 11:47:17
据《岳飞和南宋政治与军事研究》第十八节记载,绍兴和议前东南大军的人数依次为:岳飞军十万人,韩世忠军三万人,张俊军八万人,杨沂中军三万人,刘锜军二万人,合计总数二十六万人左右。
南宋东南各大军军待遇基本类似,以26万人计算,需至少支出3500万贯(南宋初期川陕的军费、税收独立结算)。
另外,除了养兵本身费用之外,战马、铠甲、弓箭等,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南宋因丧失了主要养马场,所以战马只能依靠贸易获得,每匹马本身的价值加上运输费用和路途损耗,大约为百贯左右,而之后的牧马费用也是价值不菲。各种费用累计毛算,年军费总开支应不少于4000万贯。
再看收入:
两税收入,取渡江之初的数字,1000万贯。(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3,绍兴三十一年冬十月癸丑)
经总制钱(不含四川),取平均数1500万贯(《两宋财政史》,122页)
月桩钱,400万贯(《两宋财政史》,121页)
折帛钱1700万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 折帛钱,取绍兴和议后中期经过微小减免后数字,不含两川)
榷盐1300万缗 (《要录》卷128,绍兴9年数据);其他禁榷收入大约200万贯左右。
市舶课利200万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此为绍兴末年数,和议之前数字应小于此)
上述数据不含四川,粗略相加后总计为6300万贯。
其中一些数据多取之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但即便如此,6300万贯总收入,对应4000万贯的军费开支,占比依然很高。且不说百废待兴,衙门、河堤、漕运、道路、桥梁、烧毁的公共设施、坍塌损毁的城墙……这一切都需要银子。
但是问题来了,不打仗难道就不养军队吗?军费开支还在啊!
答案是,和平状态跟战争状态比,军备开支天差地别,这牵扯到另一本大帐。
日期:2017-05-03 12:41:26
为什么有的帖子发的时间也不长,会有几十万的点击,还有各种欢乐无比的顶贴。
我好像哪里出问题了……。
有没有老天涯,能否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日期:2017-05-03 21:27:52
军队经商无人能敌,巧取豪夺都没问题。但这不是正道,南宋初期的军队土匪化那是没办法。
生活在现代的你我也不难理解吧…………
日期:2017-05-04 12:10:43
在古代,受到雨雪天气变化和运输工具的限制,补给速度很慢,即便是有蓄力帮忙,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千里跃进,所以才会有了古代战争的特色:逐城的收复和攻陷!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会在边境建设庞大的城堡群和边镇。因为这样就可以储存大量的粮食和其他作战物资,在边境养护大量的军队,为随时的战争做准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再威风的将军没有粮食什么也别干。自古以来因为粮草出问题或者被人家断了粮道而一败涂地的战例数不胜数。所以在战争中统兵的将帅都要将粮食问题列入优先考虑的议题,有多少粮草打多少仗。
但粮草不可能跟随大军同步前进,必须保持一定距离。
在古代要是一个作战部队带着数倍于己的运输用车马、民夫以及辎重兵这些的非战斗成分,就会成为一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包袱,如此部队根本不需要作战也完全没有机动可言,只是一个看着吓人的死恐龙而已。
因为军队行军讲究的是速度,后勤的农夫、百姓的效率太低,严重拖慢行军的速度。所以粮草和主力部队会隔着一段距离,在途中修建一些城堡,然后有专门的运粮官负责运送和配备。这也为“偷营袭寨”,“抢夺粮草”这种古老的战术提供了条件。
楚汉战争中彭越以老游击队员的身份封王,最重要的功劳就是不断袭击项羽的粮道,十全武功的项羽恨得牙痒,但抵不住肚子饿,只能来回补漏,搞得极其被动,这也是导致最后失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但速度和安全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几十万人的运输队其本身所需的吃喝和消耗更是庞大的天文数字。古代粮食运输效率之低,消耗之严重超乎想象。
日期:2017-05-04 12:11:30
《旧唐书》中记载了有关李靖征突厥时的后勤记录,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单程就需要近两个月,途中粮食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亩产极低的古代,一次出征耗掉大半个国家的财力毫不稀奇。
再看一条资料: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后勤和前方作战人员配比,达到3比1以上。
所以,在古代补给线的长度决定了国家的边界。一支10万人的军队在古代根本不可能全靠后方,倒不是凑不齐这些粮食和饲料,而是凑齐之后怎么运输的问题。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宋朝军队的后勤设计,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
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这些士兵就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到第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可以先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剩下两个人可以前进十三天。
然后他有计算三个民夫的情况,得出结论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这已经是国力极限了,而且沈括还没有算途中粮食丢失之类的消耗。
更悲催的是这些运输队中的苦逼废柴,原本都是创造“国力”的生力军,一进一出造成的财政损失无法估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