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驿道和两个省的诞生》
第16节

作者: ahad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6-10 08:30:15
  生存环境的严酷,使人生命运充满随机性或偶然性。生死祸福,寿夭穷通,全在不可测之天。人生命运难以自主地把握,人们也不曾认真想过如何自主地把握自身的命运。 于是他们养成了另一个嗜好:爱占卦。占卦巫术方法也比较简单,有芭茅卦、竹卦卦、鸡卦、蛋卦、梳卦、米卦等,广泛运用于婚姻、丧葬、祭祀、修造,甚至出门、栽种等日常生活。在清代百苗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种场景。

  清《苗蛮图说》矛卦图茅卜法,清吴省兰《楚垌志略》载:苗人“出行无论远近,必断草卦体咎,以定行止。”每多应验,呼曰军师。”
  总得来说,腊尓山红苗是一个纯朴而饶有古风的民族,这里也是一个具有浓厚原始民主雏形的社会。
  日期:2017-06-10 11:14:23
  驿道的威胁—红苗寇边
  红苗作为苗族的一个支系发展起来,是在明万历年前后,万历四十四年贵州御史张鹤鸣曾奏:“红苗为患,蹂躏三省(指湖广、贵州、四川)”。可见当时红苗的势力已经相当强盛。从《明实录》的记载看,当时“红苗”分布相当广,人数众多;“红苗环铜仁、石阡、思州、思南四府,东连楚,西接蜀.周匝二千里有余,种类殆将千万”。
  怎么到了明代,在湖广苗疆还有这么腊尔山这么大一块“生苗”区?我们不难看到,朝廷在这里实际上设有管理的衙门,如辰州府、铜仁府,也设有卫所崇山卫、镇溪千户所,还有朝廷任命的土司保靖宣慰司、永顺宣慰司管理,以及属下的五寨长官司、竿子坪长官司,但这些都通通形同虚设了。他们根本管不了。
  日期:2017-06-10 11:27:50
  腊尓山红苗崇尚武力,历朝历代都是赫赫有名的。
  苗族有“九世仇”的观念,任何仇恨都可能延续九代,可能你已经忘了,但别人通过刻木或者植树把这个仇恨记了下来,有一点小事做引子,就会造成“打冤家”。所以外人不了解为什么苗族“睚眦之隙遂杀人”。
  苗歌云:“月下蹋歌头上花,插柳避人为爱他。固麦呵交寻常事,我郎不怕打冤家。”这里苗语“固麦”是吃饭的意思,“呵交”是饮酒的意思。可以看出打冤家在苗家是常事,通常打冤家既是两家之间的仇恨,也是两寨之间的仇恨,任何人都必须站在自己寨子这一边,否则今后你的生命就没有保障。
  日期:2017-06-10 12:37:08
  后来清乾嘉年间朝廷幕僚严如熠在《苗防备览�6�1风俗上》详细记叙苗人“打冤家”之俗,非常典型:
  非排解得宜,则雠仇不已。或强弱势悬,则植木为志,累世必报。谚云:“母苗仇,世不休”。力势既均,遂酿酒稚牛,邀集亲党执械穴斗,名“打冤家”。亲朋或数十百偕至,告以故,饮食毕,即许以捐躯,谓之“帮兵”。两兵相望,先放火枪,苗妇随后,接枪注药。放枪后,各舞长杆枪以进,不胜,则更拔短刀相接。又不胜,则匕首纽抱相截。官弃遇之,婉转调劝始散。其被伤死者,即行掩埋,不以告官;官知而往验,亦不告以葬所。两家战斗之后,计尸以相抵。除一命一抵外,多尸者为人命,则索牛马财物以偿,谓之“倒骨价”。其价则视凶手之贫富以为差,富者自三百三十两至五十五两止,贫者从四十四两减至二十二两止。其中老牛、瘦马、破衣旧物俱可抵算,盖缘苗人重财物轻生命。其主盟之人曰背箭,和处之人曰牙郎,又曰行人官。斯上者不依苗俗,必欲抵偿,则杀一人即添一仇,死者之子若孙,植树墓旁以记其恨。转相仇杀,滋蔓无已矣。

  日期:2017-06-10 13:25:40
  《百苗图》中的红苗  清代《百苗图》各个版本对红苗的描述大都为打斗,即苗族的打冤家,可见红苗在统治者眼里是好斗一类的。
  日期:2017-06-10 13:43:29
  尽管没明王朝并没有实现对苗疆生地的那怕是间接的控制,但是有一点它是达到了,即所谓“汉不入峒,苗不入境”。所谓“峒”,即苗族聚居区;所谓“境”,即流官统治的“省地”,也就是将苗民限制在其祖居地,不能随意迁徙,外界汉人也不能随意进入其地并与之交往。这一政策对苗民在某种程度上有好处,即减少了生苗区和“省地”的摩擦,让苗民有一块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土地。但是,这一政策是以把苗民赶到腊尔山台地为前提的,生苗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所需要的生存资源很难完全自给,导致了苗民的普遍贫困。

  冦边的发生表明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生苗区的土地资源不能满足生苗生存所需,也就是说人多地少。所以从本质上乃是人地矛盾尖锐的结果。
  明代腊尔山苗疆人口记载不详,但苗人人口增多则是确凿无疑的。“隆庆、万历以来,苗种日繁。”“除苗民自身人口增多外,移民是苗疆人口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明政府在苗疆设卫所,迁徙诸多军户,随之而来的是众多民户。洪武年间,腊尔山苗疆接受的民籍移民8.8万人,军籍移民5. 9万人。民籍、军籍移民共14.7万,占腊尔山苗疆总人口的1/5以上。苗疆的汉移民凭借自身的文化经济等优势,渐渐发展起来,不断与苗民争利。

  日期:2017-06-10 14:56:49
  苗疆苗民需要寻求另外的途径谋生,行劫便成了一种选择,以至于官方把是否行劫看成是区别生苗、熟苗身份的标志。而且苗疆的苗民行劫常常成群结队“出峒”到富裕地方去抢劫,朝廷将其称为“苗反”或“寇边”。
  查阅明代典籍,总会得出这样一个印象,腊尔山苗疆的“苗患”,几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刚刚报捷,平息了叛乱,叛乱又起的奏章接踵而至。苗疆苗反在明朝,见诸于史籍的就达30次。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共271年间,平均9年左右就有一次苗反。其中有的苗反延续数年之久,其“反”的频繁更高。如永乐十二年至十三年,成化十四年至十六年,正德五年至六年,嘉靖十八年至十九年等等。

  特别是嘉靖苗变从嘉靖十九年(1540)到嘉靖三十九年(1560)前后竞然延续了二十多年。《明实录》中提到名宇的叛苗首恶,就多达数十人。而苗疆生界苗族出山袭击的范围有逐步扩大之势。向南打到严密设防的清浪卫,向东袭击了湖广行省的麻阳,甚至偷袭了洞庭湖畔的桂阳,奔袭的距离长达四百公里,而苗族几乎是入无人之境。由于这次祸乱,明廷获罪的二品高官就有好几位,腊尔山苗疆相邻的各土官无不疲于奔命。

  而在30次苗反中属腊尔山红苗的达25次之多,占明代苗反总数的80%以上。由此可见,腊尔山红苗是苗疆动荡的主要力量。就是这种不断的“寇边”和“行劫”严重的影响到了驿道的安全。
  日期:2017-06-10 18:53:34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