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历史的人性——宋金战史》
第51节作者:
梵刀 日期:2017-05-23 12:17:50
绍兴八年(1138年)六月,宋国使臣王伦和金国的议和使臣乌陵思谋一起来到杭州。
乌陵思谋可以称得上宋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北宋徽宗时代他就出使过宋国,促成了著名的“海上之盟”。
赵构设立了专职接待的礼宾官员—馆伴使。
最初安排的馆伴使人选是礼部侍郎魏矼。魏矼拒绝出任,理由是他反对和议,难以尽心尽职。
秦桧就把魏矼招至政事堂(都堂),询问他反对和议的理由。魏矼的回答是以他的判断,金人的诚意难有保证。
秦桧提议道:“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
魏矼语含讥讽:“相公固(当然)以诚待敌,第(只)恐敌不以诚待相公耳!”
秦桧被戳一记眉头,只得改任吴表臣为馆伴使。
其实得知金使来宋议和的消息后,朝中比魏矼更为激烈的声音随处可闻。
赵构曾当着赵恒和秦桧面,表露心迹说:“先帝的灵柩等二三年归还问题不大,但太后年事渐高,朕旦夕思念,盼望早日相见,因此不顾委屈,以求和议成功。”
为促成此次和议,赵构打出的是“尽孝”的旗号,当然这也未必只是旗号,赵构作为北宋皇室众多皇子中的一个庶子,母子情深相依为命也在情理之中。
秦桧调和道:“屈己议和,此皇上之孝心也。见主卑屈,怀不平之愤,此人臣的忠诚也。”
面对孝道,士大夫领军人物赵鼎无从反对,提议道:“陛下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今委屈请和,诚非美事。然陛下执意而为,是为了父皇灵柩以及母亲、兄长。群臣愤懑之辞,则是出于爱君,非有它意,不必太过怪罪。陛下应劝慰群臣:‘若能使灵柩及母、兄归还,而后毁约所得更多,讲和并非真正的用意。’群臣必能体谅陛下的孝道。”
意思是先把该拿的拿到手,然后再寻机推翻协议。赵构默认这一说法,朝堂上的议论暂时低落下去。
日期:2017-05-23 12:20:42
南宋朝廷喧嚣一片之际,乌陵思谋怀揣着完颜昌的利好一路向南,很快便感受到了深刻的敌意。乌陵思谋经过揣摩反省之后,终于悟出了点门道,于是拒见大多求见的官员,到达临安后,邀请赵鼎到他下榻的宾馆,作为和议前期的沟通协调。
赵鼎断然拒绝。
乌陵思谋热脸渐冷,只得到政事堂直接谈判。
赵鼎故意降低规格,以侍从官的礼节接待他。
史料溢美道,赵鼎步履从容,仪态大度,其宰相神采让乌陵思谋的骄横顿时收敛。
赵鼎问乌陵思谋的来意。
乌陵思谋答道:“应王伦要求而来。”
赵鼎问:“所议何事?”
乌陵思谋回答道:“有好公事商议。”
赵鼎说:“道君皇帝讳日都未相告,有何好公事?”
这时,一旁的赵构举袖拭泪。
赵鼎在会谈之前曾建议赵构:“金使入见时,恐怕会谈及先皇的灵柩,还望圣情稍加抑制,不要太过哀恸。”
赵构问何故,赵鼎回答:“金使之来,非为吊祭,恐怕不必如此。”
这理由颇为牵强,更像是对赵构举“孝道”旗号,力促和议的一种否定或暗讽。
赵构未做表态,心中奔跑着一万匹草泥马:对方吊不吊唁我都悲哀,他不吊唁我就不能哀恸啊?
会谈现场,赵构数度哽咽,众大臣只得一边陪哭。
在后来与金使数次见面时,只要谈及帝先皇灵柩,赵构必掩面而泣,群臣只得跟着“莫不感动”。
在谈到地界时,乌陵思谋道:“地不可求,只能由大金赐予。三十年旧人,无以上报,但望和议早成。”
赵构回答:“记得旧人,必能记上皇,切望留意。”
乌陵思谋亮明态度,政治上的从属关系没得商量,这是维持平衡关系的法理底线,也是交还河南、陕西大片土地的主要筹码。
赵构回避了“名分”,只强调和议中的“孝道”,这正是儒家伦理的根基,士大夫们无从诟病。
日期:2017-05-24 12:12:59
绍兴八年(1138年)七月,金国使臣乌陵思谋回国,赵构诏命王伦为奉迎梓宫使随金使再次赶赴金国,申问徽宗皇帝的忌日并商讨和议细节。
王伦出发前到政事堂向赵鼎请示和谈的口径,据说内容有二十多项。
关于议和后的礼数,赵鼎说:“君臣之分已定,岂可更议礼数。”
王伦问得明确。赵鼎答得含糊,作为主持和议的宰相,站在社稷百姓的立场,他该促成这明显有利的和谈,站在专制阶层的角度,他必须维护儒教的伦理。
关于割地远近,赵鼎回答:“以黄河为界。”并特别强调是黄河的故道,而不是被杜充决口后改变的河道,这是底线,否则一切免谈。对于这一条赵鼎的态度斩钉截铁,如果因这条而谈崩,他乐见其成。
1138年7月,王伦随乌陵思谋重回金国。
完颜昌回到金朝上京,就宋金和议条款中将河南、陕西等地划归南宋的议案,提交金廷高层审议。
此时金廷之内原本“三国纷争”的局面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完颜粘罕的“国相系”被彻底铲灭,三方权斗已演化成两强相争,并呈现互相渗透的状态。
在之前扑灭“国相系”以及皇位交接的过程中,“阿骨打系”做了相当的妥协。“吴乞买系”的势力迅速扩张,完颜昌已由左副元帅升任都元帅,执掌军部最高权力。完颜宗磐担任国相,位于完颜宗干之上,在朝中位高权重,亲信遍布。
日期:2017-05-24 12:13:44
《金史》记载,朝堂商议中,时任东京留守完颜宗隽代表“吴乞买系”率先发言:“我以地与(给与)宋,宋必德(感恩戴德)我。”
完颜宗宪折之日(否定道):“我俘(俘虏)宋人父兄,怨非一日。若复资以(若再归还)土地,是助仇(资助仇人)也,何德之有。勿与便(不还为好)。”
完颜勖亦以为不可。
《金史》中选择这三个人来描述这场冲突很有代表性,完颜宗隽是完颜宗望的胞弟,原本应该是铁杆的“阿骨打系”,现在却站到了“吴乞买系”的阵营。完颜宗宪是完颜粘罕的弟弟,代表了被清洗的“国相系”,此时站到了“阿骨打系”的一边。站在完颜昌对立面的完颜勖则是他的亲弟弟。
下朝后完颜昌责备完颜勖:“他人尚有从我者,汝乃异议乎(你怎么反对呢?)。”
完颜勖道:“苟利国家(只要有利国家),岂敢私邪(岂敢存有私心)。”
完颜勖是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知识分子,对于“吴乞买系”的政治意图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从完颜昌对他的埋怨看,两人关系也相当密切。但此时两人的站位截然对立,体现了金廷派系已开始分化,权斗进入短兵相接的肉搏阶段。
其实,所有讨论都是废话,各方权重的较量才是本质。朝堂之上“吴乞买系”占优,决议通过河南、陕西之地归还南宋。
“阿骨打系”选择隐忍。
日期:2017-05-24 12:14:42
史籍记载,宋使王伦到达金国后,除了那条让南宋士大夫们如丧考妣的“向金称臣”外,金人对南宋所提出的各项条款基本没有异议,满足了南宋几乎所有的和谈要求。
金廷权斗的同时,南宋朝廷内反对和议的声音再次升腾。
殿中御史张戒上疏:“自古只有能守才能有和,未有不能战、不能守而能和的先例。如果不能战,不能守,区区信誓,全无保障!”
赵构问他:“如果开战,你看我们何时能打回中原?”
张戒语塞,强辩道:“古人是居安思危,陛下您是居危思安啊。”
两人的问答中,赵构以反问的方式婉转表态,张戒避而言他,强词夺理,这在讲求君臣礼仪的年代,已属于极其放肆,可见当时反弹的气势。
时任兵部尚书(国防部长)王庶面奏赵构,认为金人必定是用兵已久,人马疲惫,才出缓兵之计,若稍有恢复,必然再动干戈。此时满足其请求,必存后患!关键是即便金人停兵止戈,向金称臣也有损天子龙威,使黎民百姓离心离德…
9月,赵构召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入朝,就和议问题征询几位大将的意见。
岳飞表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国的国策不当,恐怕要被后人批评。”
韩世忠也请求北伐,为国效力。
站在武将的立场,两人的表态都在情理之中,如同当年的完颜粘罕,手握重兵、威震一方的大将谁愿意拱手交权?
和谈面临空前压力,赵构决定正式启用秦桧,替换士大夫领袖赵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