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6-12 09:07:07
第十二章 不得不反了
尚可喜这份奏疏弄得是天下皆知,而吴三桂和耿精忠自然也就知道,自从听到这个消息可以说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其他人眼里,尚可喜已经自请撤藩了,那么其余两藩还不撤那就没道理了,所以吴三桂和耿精忠两个人十分担心朝廷会以这个为借口将他们给撤掉,现在心里不知道骂尚可喜骂了多少遍了。
吴三桂和耿精忠根本没有尚可喜那样急流勇退的想法,他们在云南和福建经营多年,自己和手下的将士都扎了根,有钱有家有田有宅子,如果回了辽东,那就什么都没了,自己在这边是土皇帝,撤了藩回了辽东,自己就是一条虫。
面对现在的形势,吴三桂和耿精忠现在可以说是处境不妙,面对如此的问题摆在自己眼前,一时竟不知所措,他不知道朝廷现在对他是怎么想的。
虽然自己的儿子吴应熊身在北京,时时向他报告朝廷的动向,但是康熙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实在是猜不透。于是他连夜写了封密信送往福建的耿精忠,双方商议准备上书,而上书的内容就是“自请撤藩”,当然不是真正的“自请撤藩”,这只不过是对朝廷和皇帝的试探,看看他们对自己是个什么态度。
其实他们不是第一次上这样的书了,以前上书,都被皇帝狠狠地夸赞一番,让他继续留守的话给回复了,心想这次也差不多。
不久,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率先上书自请撤藩,之后,吴三桂也同样上书要求撤藩,两份撤藩奏疏到了朝廷又引起了轩然大波,乾清宫中为此又在再度争论不休。
而远在云南的吴三桂却在打着自己的算盘,他认为先前“撤藩”奏疏被驳回来了,这次恐怕也差不多,再说自己在边疆势力庞大,朝廷想动他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他就想着在云南当下一个“黔国公沐英”,继续做着他世镇云南的美梦。
但是他没有想到,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而最后的结果不得不将他逼上那条路。
这时候的乾清宫却闹得满天飞,不赞成撤藩的这一边认为藩王“断不可迁移”,而这些人主要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他们其实也希望撤藩,但是他们认为此时撤藩“不合时宜”,一发而动全身,应当要慎重。
而另外一方面赞成撤藩的人则主要是礼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人,为首则是当时的兵部尚书明珠。
明珠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初年担任侍卫,康熙三年就已经升为内务府总管,康熙五年成为弘文馆学士,康熙七年因为治水患有功,提拔为刑部尚书,康熙九年又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如今的他又成为了兵部尚书,才短短几年,明珠可以说是层层提拔,势不可挡,可以说是做火箭一般。
在现今的朝中逐渐形成了索额图和明珠两派,可以说是党争初现,而我们的康熙同志自然也察觉到了,但是身负帝王之能的他深深的明白党争是消除不了的,但是是能够利用的。
将党争掌控在不祸乱的程度上,通过控制首脑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其余文武大臣的目的,这才是帝王的驭人之术。
这次关于撤藩的问题两边的人又闹了起来,但是这可不代表赞成撤藩的就是明珠的人,不赞成的就是索额图的人,其中很多大臣是有自己主见的。
面对朝堂之上的争论,身为皇帝的玄烨再不说话是不行了,面对撤藩,自己是势在必行,早是撤,晚是撤,干脆这回了了吧
康熙对群臣说:“朕观看前史,藩镇久握重兵,免不了会闯出祸来,朕以为还是早些撤掉的好。况且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与耿精忠的弟弟耿昭忠、耿聚忠三人都在京师供职,趁此撤藩,三藩投鼠忌器,还不致有什么变乱”。
于是下旨议政王大臣和各部阁僚,对于吴三桂和耿精忠撤藩所请予以准奏,无需再议。
看见康熙已经下达了最后撤藩的旨意,一些反对的大臣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满朝堂的所有文武大臣立刻下跪领旨,高呼皇帝圣明,立马依旨而行。
康熙下谕给吏部,兵部,户部三部,由他们具体负责撤藩事宜,吏部负责拿出撤藩的详细章程,并在撤藩之后,对云南地区的官员和人事结构做出调整,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吴三桂走了之后的云南,决定特设云南总督和云南提督。
而兵部则主要负责藩府手下的兵员调动和安置,吴三桂手下的兵员大部分一律北迁辽东,余下的一万两千绿旗兵归云南提督统辖,继续留守云南。
至于户部要忙的是就更多了。不仅要拨出大笔款子以作迁移和安家的费用,还要在关外替他们丈量好土地,购置好宅子,牛马等等,在迁移的途中,还要随时做好保障工作。
这次是三藩自己主动请求的撤藩,康熙认为是机不可失,也同样认为这次一定能彻底解决三藩这个心腹之患,面对朝廷下达的撤藩诏令,三藩一定会遵守而行,这次是他们提的,不是朝廷要求撤的,所以三藩一定会无可奈何的接受谕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