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不看水浒,活该他挨揍。——水浒杂谈。》
第9节

作者: 柳忘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所以我说,作者把道士樊瑞放在这个队伍里,很假!
  我这个意思并不是指责作者的写作水平。作者在写这个樊瑞的时候,一定有许多难言之隐。如果我们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了,自然就懂得作者的苦衷。我需要指出的是,最先以道士的面目出现的樊瑞是假的。而投降梁山以后,作为少数民族队伍的老大——樊瑞,他的所有言行,是真实的。是复合逻辑的。
  作者在描述这个樊瑞的时候,一点是有原型借鉴的。这现实中,这支少数民族队伍里,一定有一个原来的老大。但是这个老大,绝对不是书中描述的道士形象。书中把他描述成会妖术的道士,一定是为了掩盖现实中真正的樊瑞,真实的樊瑞才是那个“混世魔王”。所以刚刚出场亮相的樊瑞有点虚假感觉。今后,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看看能否揭开这个樊瑞的真面目。

  既然樊瑞的形象很假,作者为什么要写出来呢?并且把他放这个队伍中?
  日期:2017-07-13 14:15:28
  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形象,来描述樊瑞呢?
  樊瑞在这队伍中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如果没有这个人,这支队伍的形象也不完整。这里有个矛盾点!
  首先,这个大头领是必然存在的,没有一个头领的队伍,是不能成为一支队伍的。所谓蛇无头不行。作者如果把一个真实存在的重要人物,从笔下给抹杀掉,势必对整支队伍造成虚假的感觉。但是如果用其他形象,代替道士的形象,一,未必能遮掩住原型。二,与这支队伍的整体氛围,有很大差异。
  因为这支队伍,如果真是我们分析的少数民族队伍。那么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大的迷信色彩。直到今天,在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是这样。对于各种神怪的迷信,弥漫在他们整个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支队伍中一定有巫师之类的人。这种人会成为这支队伍,精神上的支柱。
  之所以让这支部队的首领,以道士樊瑞的面目出现,并且会魔法妖术,一定是作者切身观察到,他们的现实生活的状态,和这个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然后虚拟创作出这样一个会魔法的道士,作为他们的精神领袖。
  也只能有了精神领袖的樊瑞,作者笔下的这支队伍的整体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才是完整的,对于整个团体而言,也才够真实。
  整个团体真实了,穿着道袍的樊瑞就显得很滑稽。加入梁山以后,樊瑞的故事要多一些,也复杂一些,也更加真实。如果我们把加入梁山以后的,樊瑞的故事单独拿出来,樊瑞也是真实存在的角色。

  但是,不管在任何时候,要是把项充、李衮的故事单独拿出来,他们就是一对儿会打架的机器人。项充和李衮是代表了这支部队的整体形象,他们是和这支部队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是我重点分析这两个人的原因。
  日期:2017-07-13 20:03:52
  樊瑞这个人虽然不是水浒中的主要人物,我们也不能忽略他。尤其作为芒砀山的领袖人物,关于他的事,稍后我们再说。先把这芒砀山这支部队的相关问题捋顺。
  这支队伍里的道士——樊瑞,作为一个大头领,在归顺梁山的过程中,假得简直不能再假!而且作者似乎是有意的告诉读者,“我写的是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作者有什么难言之隐?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成几个部分,仔细看看芒砀山这伙人是如何归顺梁山的。
  首先,书中这样说:【朱贵上山报说:“徐州沛县芒砀山中,新有一夥强人,聚集着三千人马。......三个商量了,要来吞并俺梁山泊大寨。】三千人马想吞并几万人的梁山,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这个消息的真实性根本不存在。
  但是,无风不起浪,这个消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在朱贵的口中说出来?而且明摆着的虚假消息,为什么朱贵敢拿来欺骗领导?

  第一种可能性,就是一些评论水浒的人想到的,芒砀山这伙人,想投靠梁山,主动放出风声,引起梁山的注意。但是,这种方法危险性非常大。万一发生冲突,芒砀山被梁山一不小心给灭了怎么办?就像大象和小猫闹着玩,一不小心把小猫踩扁了。哭都来不及。所以小猫最好不要用这种办法吸引大象的注意。
  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性是,这支少数民族武装突然出现在梁山的势力范围,必然引起了梁山的注意。然后梁山主动打起了芒砀山的主意!是梁山主动的想吞并芒砀山!为什么呢?从朱贵上山汇报的内容就能看出端倪。朱贵的汇报内容非常的丰富,其中,把每个头领的姓名、能力、特点和整支部队的实力,都说的清清楚楚。这说明,梁山盯着芒砀山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是下了大功夫去侦察情况。并且朱贵说,他们三个拜把兄弟,商量了,要来吞并梁山。这话就假得要命!人家三兄弟在家里商量的事,你朱贵怎么能知道?明摆着张嘴说瞎话。并且,主要是因为芒砀山并没有任何行为,暴露出侵犯梁山的意图!

  所以说,朱贵口中的,要来“吞并梁山泊”是发动战争的借口。
  真实情况应该是这样:梁山高层注意到了,一支规模不大的少数民族武装,不知何故,突然出现在梁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种情况必然引起梁山的警觉。所以派出朱贵等人进行侦察,了解敌情之后,决定消灭或者吞并这支武装。当朱贵接到这个侦查任务后,领会了领导的意图,在汇报情况之后,故意造谣,污蔑对方要吞并梁山,并且夸大了对方的实力。为发动战争制造借口。(我们后来知道,这支军队实际的战斗力只有五百人,而在朱贵口中则是三千人)

  日期:2017-07-13 20:25:04

  这里面有个最简单逻辑,如果朱贵没有得到领导的授意,或者暗示,朱贵敢随便的造谣说,那伙人想吞并咱们?朱贵敢随随便便的挑起战争吗?我估计他没这个胆量。
  说到这里,顺便说说,水浒的写作特点。其实就两个字——真实。真实到让人不敢相信。
  我们就以这次,梁山吞并芒砀山为例。古今中外,一个强大的国家或者集团,如要侵犯弱小势力,必然要寻找借口。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武器、诺列加的人权等等都是借口。都不是战争的目的。但是这些充满谎言的宣传又是必要的,哪怕这谎言是多么的荒诞可笑。就像这次芒砀山的三千人吞并梁山,这种荒诞的借口都可以宣传。没关系,因为在开战之前,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等知道真相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

  绝大多数人们在战争之前,都不知道发动战争的真实原因。即使不相信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武器,也会相信,他是邪恶的,必须被干掉。这就是战争借口的必要性。
  书中描写朱贵上山汇报情况,以及他说的话。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作者就原原本本的写出来。但是,这些都是发动战争之前的表象,发动战争的真实原因,当时的梁山人是不知道的。作者也不会把它揭露在书中,作者仍旧老老实实的写这个世界的表象。并且非常真实的把这个表象反应出来。要想知道实质性的东西,必须学会,——透过表象看实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