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不看水浒,活该他挨揍。——水浒杂谈。》
第11节

作者: 柳忘言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还有:【樊瑞道:“既然宋公明如此大贤,义气最重,我等不可逆天。】三人都提到了,不能违背上天的意愿。
  这些话,总结下来,含义应该是:归顺梁山,是上天的意愿。是老天的安排,是命运注定的。
  也就是说,这支少数民族队伍,他们的命运注定了,只能上梁山,没有其他路可走。从这些字眼中,让人感觉到他们的命运明显比其他山头,如饮马川,桃花山等等其他团伙,更加严峻,更加险恶。似乎不上梁山他们根本无法像其他团伙那样存活!为什么是这样呢?天地之大就没有这支队伍的立足之地吗?
  明明是梁山主动对他们进行了攻击,主动意图吞并芒砀山。可是,到头来,变成了芒砀山非得归顺不可,非梁山不嫁,除了梁山谁也看不上了。这个剧情反转得也太厉害了吧?正是因为这个剧情的大反转,让许多人搞不清头脑。所以有很多品评水浒的人,脑洞大开,啥样的评论都有了。
  日期:2017-07-14 20:25:28
  这支少数民族军队有太多的谜团,我曾在书中仔细翻阅,都找不到答案。

  水浒中只是单纯的把这支队伍的形象描述出来。把这支队伍的战斗过程描述出来。而且告诉了读者,这支队伍的领导人被撤换了。但是,把这支队伍的真实头领,和来龙去脉都隐藏了。作者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顾忌。
  果从小说的创作过程来看,作者是如何见识到这样一支少数民族的队伍呢?这支队伍当时,在何种条件下加入梁山?为什么说这是上天注定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又是何等的严峻?书中那个装扮成道士的樊瑞,原型到底是谁?作者要掩盖什么?作者又为什么把这样的素材,写进水浒?
  如果我们把以上问题,弄清楚,一定会对水浒这部书的形成有帮助。
  很可惜,历史上关于施耐庵的资料太少,我们实在是无法找到这些问题的直接答案。我们知道,作者施耐庵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这种经历对他完成水浒创作,并且能够选用大量的战争素材,一定有莫大的帮助。虽然我们不知道,施耐庵完成水浒创作的具体过程。但是,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这样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绝对不会脱离当时的现实生活。大量的素材必定来自施耐庵的所闻所见。那么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施耐庵,都看见了什么?

  日期:2017-07-15 11:02:15
  我最早读水浒的时候,只是感觉这支队伍很奇特,感觉到这支队伍非同一般。这里面应该隐藏一些东西,绝不是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简单。但是,我在水浒中又找不到答案。后来,无意中读明史,让我豁然大悟。让我们一起在明史中,找找答案吧。

  明史中清清楚楚的记载了一支少数民族队伍,在元末明朝初时候,活跃在江浙一带,他们就是杨完者领导的苗军。所以小说中说他们出现在【徐州沛县芒砀山中】,这个地点,绝对不是作者凭空想象的。当然,你们千万不要以为,书中樊瑞的原型是杨完者。这就是大谬了。
  我们还是来聊聊明史中的,那支苗军,看看他们到底和水浒有何联系。到底会不会是芒砀山的强盗。
  日期:2017-07-15 11:25:07
  我在网上查阅很多资料,关于这支苗军的外貌描述基本都是来源于,当时人,陶宗仪的记载:
  【喜著班斓衣,制衣,袖广狭修短与臂同,衣幅长不过膝。如袖,裙如衣。总名曰草裙草裤。固脰以兽皮,曰护项。束要以帛,两端悬尻后若尾。无间晴雨,被毡毯,状绝类犬。】
  斑斓,是彩色的格子,衣服的上面有彩色的格子。衣袖宽而短,长短和胳膊一样。衣服也短,不过膝盖,像袖子一样。裙子反而像衣服。脰,是脖子的意思。在脖子上围着兽皮,叫护项。用帛缠在腰部,帛的两端垂在屁股后面,像尾巴一样。不管晴天还是下雨天,都披着毡毯,样子和狗一样。这就是当时人陶宗仪对苗人的描述。

  咱们再对比着看,施耐庵对李衮的描述:【缨盖盔兜项,袍遮铁掩襟。胸藏拖地胆,毛盖杀人心】诗中的字词太简洁,不好领会。我试着翻译吧:
  长长的缨遮住了帽子和颈部。里面的“兜项”指的应该是兽皮的护项吧。“襟”本意是指胸前的衣服,衣襟本身就是短衣服才有的称谓,但是,李衮在里面穿着短衣服,外面还有一件大袍子。而“拖地胆”这三个字,会不会是看见垂在屁股后面的帛,才会联想出来呢?“毛”字就很简单了,毡毯当然是有毛的。毡毯下面隐藏着杀人的心。
  施耐庵的描述,与史书上的记载,相似度也太高了吧。这种相似度我认为,完全不是巧合。仅仅是从外貌上的对比,我相信项充、李衮一定是历史上的苗军。
  日期:2017-07-15 12:19:28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证据。我在上面提到过,项充、李衮作战的时候【小喽罗筛起锣来。两个好汉,舞动团牌齐上,直滚入阵来。】小喽啰以鸣锣为号进行作战。那么史书上是怎么记载苗军作战呢?
  【军中无金鼓,杂鸣小锣,以节进止。其锣若卖货郎担人所敲者。】史书说的非常清楚,苗军作战的时候,军队当中是没有鼓的,是用小锣敲出不同的节奏,作为前进和停止的信号!而且他们的锣不是汉人军中用的大锣,是像卖货郎敲的那种小锣。看见了吧,完全符合水浒中的描述。

  由此可以看出,施耐庵的描述,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完全是历史真实的场景记录。
  当我看到这些历史记录时候,心中关于芒砀山这支少数民族的军队之谜,也就了然于胸。
  日期:2017-07-17 10:26:09
  明刘辰的《国初事记》中记载:【苗军左丞杨完者,有军十万,自上江顺流而下,入杭城守之, 调省部镇抚李才领兵围徽州。太祖命院判邓愈、胡大海拒战,杀死李才,苗众遁走。完者后胁江浙丞相塔失帖木儿主婚,强娶平章庆童之女为妻。张士诚降元胡,塔失帖木儿阴通士诚,发兵至湖州,布营围之。完者出兵不及,自缢死,兵散。部将员同佥领元帅蒋英等二万人来降。太祖率英等攻克婺城,就随胡大海镇守。

  壬寅二月初七曰,英等刺杀大海,叛降张士诚。太祖痛悼不已,于聚宝门迎丧,复令金华城中建祠塑像,遣使祭之。后李文忠克杭州,擒英等至京。太祖命取大海画像于市曹悬挂,刺蒋英等血祭之,凌迟处死。】
  关于苗军的记载很多,我之所以首先采用这一段,是因为刘辰是明朝当时的人,这部《国初事记》很真实。他是从朱元璋的立场来描述,关于苗军的发展过程,很简洁。结局明了。关于苗军结局大体如下:
  苗军的首领是杨完者,被邓愈和胡大海击败。后张士诚投降元朝,和塔失帖木儿阴谋串通,偷袭了杨完者,杨完者兵败自杀,部兵溃散。手下部将蒋英等带领二万人投降朱元璋。作为胡大海的部下。后来,蒋英等人与胡大海发生矛盾,阴谋刺杀了胡大海,再去投降了张士诚。再后来,李文忠攻克杭州,俘获了蒋英。蒋英等人被凌迟处死,祭奠胡大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