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不看水浒,活该他挨揍。——水浒杂谈。》
第12节作者:
柳忘言 日期:2017-07-17 10:31:33
这段文字很简单了记录了苗军的结局。这其中有两处重大节点,一,杨完者受到张士诚偷袭,兵败自杀,对这支苗军的打击是致命的。二,蒋英等人刺杀胡大海,又叛逃到张士诚处。最后被朱元璋消灭。
尤其最后,蒋英刺杀胡大海后,投靠张士诚。这段文字很清楚的说明,苗军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张士诚。
这段文字是在朱元璋方面的立场写的,有关苗军和张士诚的事迹较少。但是,其他很多史书都有记载苗军与张士诚的渊源。下面是我在网上查到现代人的史料叙述,因为比较简单明了,偷懒一下,直接借用:
【其时,张士诚的淮军攻占扬州,杨通贯又率军前往,败张士诚。至正十六年正月,张士诚攻占平江,威胁杭州,又准备进攻嘉兴。驻守杭州的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求救于杨通贯,并许以升任参知政事。杨通贯带领少量精兵,夜袭敌营,接着苗军全力出击,淮军措手不及而大败,“生擒其首,其徒溺死者无数”。张士诚又派其弟张士德率兵数万人转攻杭州,达识帖睦迩弃城逃走,并传令杨通贯夺回杭州城。经数日猛战,“士德大溃,收拾残兵,十丧八九”。八月,张士诚派张士信、史文炳率水兵数万,沿运河北上,兵临嘉兴城。杨通贯采用“诱敌深入”战法,将淮军诱至峡谷时,伏于两岸的苗军把备好的火把投入敌船,恰逢南风大作,“大火焚烧至四十里不止,淮军死者甚众”,苗军趁机出 动,大败淮军,“斩首七千,俘虏数千,张士信以伏水遁还”。苗军威震东南,壮大成20万之师。至正十七年,元廷升杨通贯为江浙行省右丞、骠骑将军,并以“克全忠义”而赐名“杨完者”,其兄赐名“伯颜”。】
上面的文字是现代人写的史料,不用翻译,都能懂。而且这类文章很多。都详细记录了,张士诚在投降元朝以前,与杨完者的苗军交战情况。双方多次发生大战。可以说,杨完者的苗军几乎是张士诚的克星,张士诚对阵苗军的时候,是败多胜少。
日期:2017-07-17 12:00:18
施耐庵作为张士诚的幕僚,不可能没见过这支悍勇的苗军。非但见过,而且这支战力强悍的苗军一定给了施耐庵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施耐庵创作水浒的时候,就把这支自己亲眼所见的苗军,改成芒砀山强盗写了进去。
而且施耐庵写了大量与苗军并肩战斗的过程,这些过程是真实的吗?为什么施耐庵笔下的苗军只有区区五百人?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就得分析这五百人的苗军是在什么时候,加入了张士诚的部队。
顺便把水浒中,苗军战斗的场景附在下面:
刚开始攻打方腊时候,【丧门神鲍旭仗着一口大阔板刀随于侧首。项充、李衮两个,各人手挽着蛮牌,右手拿着铁标。四个人各披前后掩心铁甲,列于阵前。】
攻打无锡,【为头是黑旋风李逵,引着鲍旭、项充、李衮,当先直杀过来。】
攻打苏州,【黑旋风李逵手挥双斧,丧门神鲍旭挺仗飞刀,项充、李衮各舞枪牌,杀过对阵来。南兵大乱。】 【船里众好汉并牌手二百余人,一齐上岸,便放起火来。】 【黑旋风李逵和鲍旭引着两个牌手,在城里横冲直撞,追杀南兵。】
攻打杭州,【正撞着李逵、鲍旭、项充、李衮引五百步队军杀出来。那两个牌手,直抢入怀里来。手舞蛮牌,飞刀出鞘,早剁倒元兴,】
攻打桐庐县时,【李逵和项充、李衮、樊瑞、马麟只顾在县里杀人放火。】
攻打乌龙岭,【步军中差李逵、项充、李衮引五百牌手出哨探路。到得乌龙岭下,】
日期:2017-07-17 15:28:18
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一直在强调,这支苗军只有五百人,人数并不多。根据就是因为,水浒中反复提到这五百牌手。所谓的三千人,是朱贵的夸大其词。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五百苗军,是有家属的。把全部家属算上,人数当然不止五百,应该介于一千到三千之间,不会超过三千人。而朱贵夸张的把妇女、老幼全部算在了芒砀山的实力当中。
我们通过上面的史料分析,施耐庵在描写这支苗军的时候,是秉持真实的原则来写的,这也是施耐庵创作水浒的一贯风格。那么史书上记载苗军在蒋英等人的带领下,投降张士诚,当时的人数应该是二万人。这就与施耐庵描述的五百人,差距很大了。那么这个二万人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明刘辰的《国初事记》中明确记载,蒋英等人在杨完者兵败自杀后,带领了二万人投降朱元璋,然后就职于胡大海手下。这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败。那么在蒋英刺杀胡大海以后,投降张士诚,也必然是把两万人全部带走。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不是蒋英一个人刺杀胡大海,是整个苗军上层将领的合谋。
出现这种人数上的巨大差异,完全与施耐庵的描述不符。如果说公认的、真实性很高的《国初事记》里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施耐庵的描述是杜撰的吗?
日期:2017-07-18 09:03:46
那么我们结合水浒中的叙述,来分析当时的情况。我在上面说过,梁山发现在芒砀山突然出现这支苗军,并试图消灭或者吞并他们。这时候双方应该是死敌。可是随后剧情出现了巨大的反转,苗军没有把梁山当成死敌,几个头领都认为,是老天注定的命运,要他们投靠梁山。这个情形是很让人惊讶的!
水浒中对于这个不合常理的语言和判断,没有给出解释。
其实,我们看水浒中,叙述这支苗军投降的过程,也与历史上的记载不符。蒋英在投降张士诚之前,没有与张士诚发生任何交集。他们刺杀胡大海完全是因为与胡大海的矛盾导致的,然后刺杀完胡大海就跑去投降张士诚了。
而水浒中讲述的是,梁山主动攻击了苗军,然后苗军投降。
小说与历史对比,不单是人数有巨大差异,过程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断定,水浒中讲述的故事,和历史上蒋英的投降,没有半毛钱关系。
蒋英等人投降张士诚后,时间不久张士诚也兵败身死。也就是说,这个时间点,已经是张士诚政权的晚期。而施耐庵在张士诚还没有失败的时候,就离开了张士诚。具体时间不可考。但是从书中的描述来看,施耐庵本人一定没有见过,蒋英等人的二万苗军。为什么呢,用二万苗军做素材,来描述五百人的战斗,完全是不能想象的事。二万人的战斗是战役级别的。而书中描述的五百人的战斗,仅仅是战役当中的一个小战场。
日期:2017-07-18 09:55:13
如果是这样,书中的那支五百人的苗军是什么时候加入到张士诚的队伍中,给了施耐庵非常深刻的印象呢?
我只能这样说,史书上很有可能对于这次五百人的,小规模的投降,没有明确记载。(也许有,我没发现)但是从历史上看,这次小规模的投降,是有很大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