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不看水浒,活该他挨揍。——水浒杂谈。》
第13节

作者: 柳忘言
收藏本书TXT下载
  首先,张士诚没有成为历史上的主流人物,作为一个失败者,他的政敌不会有兴趣,完整记录他的所有言行和经历。所以到今天,史书上关于张士诚的记录依然比较简单。另外,在那个战乱缤纷的年代,五百人的投降规模,没有影响到重大的历史进程。的确也不会引起当时人们的注意。当然,如果是亲历者,又是另一回事
  日期:2017-07-18 10:02:32
  那么这次小规模的投降,如果真实发生了,应该在什么时间点呢?
  在早期杨完者领导下,苗军始终比较强大,而且多次击败张士诚。所以在杨完者活着的时期,这种投降行为应该不会发生的。随后苗军的命运有个重大的拐点,就是张士诚偷袭杨完者,导致杨完者战败自杀。史书上说【完者出兵不及,自缢死,兵散。部将员同佥领元帅蒋英等二万人来降。】这次投降是向朱元璋投降。
  我们先注意史书上的“兵散”两个字。
  看到这里我们知道,蒋英带领的二万人,不是苗军的全部。杨完者在鼎盛时期,兵力最多时候接近二十万,在大多情况下,也有近十万人。虽然后来被朱元璋打击,损失些兵力,但并不是彻底的、重大的失败。所以至少还剩下有五、六万人,那么被张士诚偷袭的时候,杀死多少人呢?几种史书上都没有讲!但是不管怎么说,有相当多的军队是溃散了。所以史书上有那两个重要的字【兵散】。

  日期:2017-07-18 21:32:27
  这两个字给了我们相当多的想象空间。能不能这样推断呢:溃散的苗军,其中有一个五百人的小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了张士诚。
  如果是这样,这种情况就完全符合了水浒中,芒砀山被梁山攻击后投降这一情节。
  并且也完全符合水浒书中,樊瑞和项充等人所说的,天意。归降梁山是天意!因为,被仇敌攻击,却只能依附仇敌来生存,这不是老天注定的悲惨命运吗?樊瑞等人口中的天意,不仅仅是包含了更多的悲惨的无奈,同时还有无奈中的幸运。在才是他们口中的天意不可违!
  怎么还有幸运呢?

  日期:2017-07-18 21:42:47
  可能很多人还不明白,为什么苗军被自己的仇敌张士诚攻击,却只能依附张士诚生存,而没有其他出路。而且被张士诚收留,在悲惨的命运中还有一点点幸运。
  我们再一次了解一下当时苗军的性质和形象。
  杨完者纠集苗军攻打朱元璋和张士诚等起义军,是为元朝服务。朱元璋和张士诚都是苗军的死敌。而杨完者骄横嗜杀,引起元朝官员的反感。因而密谋后来投降元朝的张士诚除掉杨完者。这样看来,杨完者不就是那个里里外外都不是人吗?苗军也就成了朝廷和起义军双方的敌人!
  那么溃散的苗军,如果没有朱、张等方面及时的收留,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为什么?看看当时苗军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
  【......所过无不残灭。掳得男女,老羸者、甚幼者、色陋者、杀之。......妇人艳而皙者,畜为妇,曰夫娘。人有三四妇,多至十数,一语不合,即事钊以刃。......好则人,怒则兽。......苗有松江,火一月不绝,城邑殆无噍类,偶获免者,亦举刖去两耳。掠妇女,劫货财,残忍贪秽,惨不忍言。】
  以上是时人陶宗仪的记录。还是翻译一下吧:
  当他们掳掠到男人和女人,老的、小的、长的难看的、统统杀掉。漂亮的妇女收做老婆,一般都有三、四个老婆,多的有十几个,一言不合,就杀掉。好的时候像个人样,生气的时候就是畜生。当苗军占领松江的时候,大火把整个城市焚烧一个月,几乎没有了活人,偶尔有逃出来的,也被削掉两只耳朵。强bao妇女,劫掠财物,残忍贪秽,残忍的都没法说。
  这就是苗军真实的形象。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樊瑞外号的真实来历吧?——混世魔王。
  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活跃在江南一带的武装,最多时候接近十几支部队。属苗军的品行最差,从某些方面说,张士诚杀掉杨完者算是为民除害。
  所以说,溃散的苗军已经成为了少数个体,或者少数小队人马,随便哪个军阀都能把他们消灭。能够及时被张士诚收留,难道不是运气吗?否则一个个岂不是过街老鼠。

  日期:2017-07-19 14:04:44
  说了这么多的苗军与水浒的关系,这个话题似乎该结束了。很遗憾的是,因为个人的水平问题,找不到更多的资料,始终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他所描述的到底是哪一支苗军,在何时何地投降了张士诚,以及这支苗军的头领樊瑞的原型到底是谁。如果有哪些朋友能够找到相关资料,能够对本人有所指正,不胜感激。
  另外,有些学者认为,施耐庵离开张士诚的时间是在,张士诚投降元朝的时候。我个人对这种判断持怀疑态度,因为,第一,没有确切证据,能证明是在这个时间段。没有证据的事件,绝对不能轻易下结论。第二,通过我上面的帖子的内容,我相信,施耐庵本人不仅仅是在战场上见过苗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与苗军相处过。所以施耐庵离开张士诚的时间段应该是在,张士诚投降元朝以后,公元1363年之前,也就是苗军将领蒋英等带领两万人,投降张士诚之前。

  对于有些人认为施耐庵,在张士诚投降元朝的时候离开的张士诚。这个论断。是对施耐庵理想化的推论。很多人对心目中的伟大人物,都会有理想化的、美化的想象。一定会认为理想中的施耐庵,有着非同一般的气节,怎么会随同张士诚投降元朝呢?当然,气节是一定有的。但是,再伟大的人物,也得吃饭,也得考虑现实生活。也必然会考虑离开的具体时机。不管施耐庵何时离开张士诚,都不影响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最后,附上梁山的苗军最后的结局:
  攻打睦州时,【宋军阵内李逵、项充、李衮三个见了,便舞起蛮牌、飞刀、标枪、板斧,一齐冲杀入去。那郑魔君迎敌不过,越岭渡溪而走。三个不识路径,要在宋江面前逞能,死命赶过溪去,紧追郑彪。溪西岸边抢出三千军来,截断宋兵。项充急回时,早被岸边两将拦住。便叫李逵、李衮时,已过溪赶郑彪去了。不想前面溪涧又深,李衮先一交跌翻在溪里。被南军乱箭射死。项充急钻下岸来,又被绳索绊翻。却待要挣紥,众军乱上,剁做肉泥。可怜李衮、项充,到此英雄怎使!】

  日期:2017-07-19 15:53:45
  上面的话题,聊到了张士诚,我想顺便简单的聊聊张士诚与宋江的关系。
  明史记载张士诚的为人:【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

  因为这样一句话,让许多人都认为,宋江的原型就是张士诚。这个观点甚至出现在一些教授学者的口中。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判断,太轻率,太懒惰。为啥要说懒惰这个词,因为这些教授学者们都不肯花一点时间,去全面的了解一下张士诚,也没有认真的读水浒,认真的了解宋江,然后就装模作样的下评论。
  这种说法我认为也太轻视了施耐庵。太轻视了施耐庵的智慧,也对当时险恶的生存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
  总之这种评论太简单化,太想当然了。就是一叶障目的评论方法。
  我在上面的文字中,说过,关于投降梁山的苗军首领樊瑞,在现实中的原型是到底谁,这个问题都让人脑袋大了。我可以断定,芒砀山一伙人就是苗军,但是我无法断定,他们的首领樊瑞,到底是何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者,资料太少,没有确切证据。二来,从水浒中的描述过程可以看出来,作者费了不少心思,掩盖这个首领的真相。
  在今天又找不到更多资料的情况下,装作揭开水浒秘密一样,信口开河的下结论,来提高关注度。那是对天涯论坛的朋友们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
  施耐庵费尽心思去掩盖苗军首领的真面目,一定有自己的顾忌,一定是有所畏惧的。
  同理,施耐庵敢明明白白的把张士诚,用宋江来包裹一下,就这样招摇的推出来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