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鸭绿江(连载,1950朝鲜半岛坦克之夏)》
第45节作者:
燕大五 下午4点15分,天开始黑下来。此时,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刚刚走到古土里以北约6.4公里的地方。同时,从麻田洞附近北上的美陆战1师坦克1营B连的12辆坦克才刚刚穿过古土里,正在特遣队身后,全速向特遣队靠拢。德赖斯代尔中校明白,中国军队极为擅长夜袭。如果车队摸黑在狭窄的长隘路上继续北进,将很可能遭到不测。因此,德赖斯代尔命令车队在这里停下来,并召集美陆战1团G连连长卡尔•西特上尉和坦克队的军官们开了一个短会。会上,坦克D连连长克拉克尉说,他已经派出两辆坦克北上侦察道路,发现前面路况极差。如果继续走,坦克应该会平安无事,但搭载步兵的卡车就难说了。这时候,太阳完全落山。零下三十度的酷寒风雪中,特遣队坦克上的无线电设备尚完好无损,可卡车上的无线电设备不是被冻坏了,就是被中国军队的火力击毁了,已没有一个还能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德赖斯代尔要想在黑暗中指挥车队冒着遭受夜袭的风险前进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经过几名军官的讨论,英国人德赖斯代尔和他的美国下级们达成了共识:先返回古土里,明天一早(11月30日)再尝试向下碣隅里前进。随后,德赖斯代尔用坦克上的无线电和在下碣隅里的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联络,请示撤回古土里。然而,史密斯的回复却让德赖斯代尔大吃一惊:“不惜一切代价前进。”收到这个命令后,德赖斯代尔和陆战1团G连连长西特互相看了一眼,然后无奈地下达了继续前进的命令。无论如何,师部的命令一定要听从。
史密斯之所以下达如此冷酷的命令,是因为他明白:下碣隅里太需要能打仗的兵了。凭里奇手上的那些乌合之众,下碣隅里如果能撑过今晚已算老天保佑。德赖斯代尔的人哪怕损失了一半,也要赶到下碣隅里。
一片黑暗里,风雪肆虐。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依然以坦克为先导,再次上路了。在中国60师官兵越来越猛烈的射击下,车队继续以爬行般的速度前进。由于天已经黑了,特遣队的司机们看不清道路,海盗式飞机也随着天黑下来飞走了。中国军队的射击因此一下子变得难以压制,特遣队的车队在中国军队的猛烈射击下逐渐混乱起来。许多卡车开离公路,翻进了路边的沟里,把车上坐步兵甩出来。特遣队的伤亡在不断增加,德赖斯代尔中校也负伤了。车队就这样一边损失着一边前进了1.6公里左右。最后,当车队开到古土里北面8公里的地方时,公路两边中国60师159团的火力像下雨一样无情地向特遣队打来。一发中国军队的迫击炮弹直接砸向英41突击队一辆装载弹药的卡车。剧响声中,火焰腾空,卡车在猛烈的爆炸里彻底成了一堆公路上燃烧的废铁。这样,狭窄公路就被堵死了。特遣队的车队被拦腰挥为两断。英41突击队四分之一的人员(61人)、美31团B连的几乎全部人马和特遣队里美陆战1师师部的所有人员全被阻隔在这辆燃烧的卡车之南,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此时,在特遣队的先头,也就是燃烧的卡车的北面。17辆美军M26坦克、英41突击队四分之三的兵力(德赖斯代尔中校在他们当中)、美陆战1团G连的全部人马和少量美31团B连的官兵还在冒着中国军队的射击向北前进。由于特遣队所有卡车上的无线电设备都已不能使用,他们根本不知道后面的人已经被那辆燃烧的卡车给堵住了。因此,他们冒着中国军队的火力继续向下碣隅里方向前进,抛弃了在后面的兄弟。特遣队在坦克的引导下一边向公路两侧开火还击一边不断向前强突。在此过程中,德赖斯代尔中校再次被中国军队的火力打伤。伤上加伤的他只好将特遣队的指挥权交给美陆战1团G连连长西特上尉。晚上7点左右,特遣队的前半段开到距离下碣隅里只有两公里的位置。在这里,中国58师173团对他们进行了顽强阻击。中国军队居高临下的猛烈火力摧毁了几辆特遣队的卡车。许多中国士兵随即从公路两侧的高地上蜂拥而下,向公路上的特遣队前半段杀来。见此情景,西特上尉手提一支卡宾枪(尽管该枪已冻得难以使用)跳下车子,来回走动,命令士兵们立即下车防御。接着,他又跑到打头阵的17辆M26坦克处,用卡宾枪接连敲打坦克的两侧,为坦克指引射击方向。这样,西特组织起了公路上的防御,使部队没有陷入进一步的混乱,而是有条不紊地以坦克和步兵的火力构成了一道弹幕,打死了许多涌上来的中国军人。不过,仍有一小队中国士兵面对着火网勇敢地冲到了美军坦克面前,用丨炸丨药包炸毁了一辆M26坦克。最后,中国173团的官兵们见公路上的美英军队已经构成一道密集的火力网,根本无法冲垮,因而退回公路两侧的高地上。这样,特遣队的前半段得以从容清理掉公路上被摧毁的卡车和坦克,继续前进。晚上7点15分,他们看到了正在修筑下碣隅里机场的陆战队工兵点起的探照灯灯光。随后,在闪亮的探照灯灯光的照映下,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前半段的车队鱼贯进入下碣隅里环形阵地。
与此同时,特遣队后半段的500多名美军和英军被困在了燃烧的卡车南面的公路上,承受着中国军队用迫击炮、机枪和轻武器给他们带来的洗礼。在这里,首先要讲一讲这些被困者们所处位置的地形:在这段公路东侧是一道沟,向东过了沟是一片宽150米的平地,平地上坐落着村庄富盛里。富盛里东面,则是挺拔的群山;公路西侧有一条冻结的小溪(它是长津江的一条支流),向西跨过它是一片宽300米的田野。再往西,就是冰冻的长津江,而长津江西岸就是巍峨的高山。因此,这些美英军的被困者们处在群山之中一个宽450米的谷地上。中国军队猛烈的火力就来自公路两侧的山上。在山上,中国179团的官兵们能够居高临下地把炮弹和子丨弹丨送到谷地里的联合国军头顶。
见部队被困在谷地中压着打,同被困在谷地里的美陆战1师师部军官、师后勤部助理亚瑟•奇德斯特中校命令车队迅速调头,向南返回古土里。然而,他刚下这道理命令就被中国军队横飞的火力击成重伤。联合国军车队试图向南走,却发现大批中国士兵已经从后面封锁了公路。这样,整个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后半段就全被围在富盛里谷地里,动弹不得了。被困着们纷纷跳下车,一边寻找掩蔽物一边和中国军队对射。
此时,时间在晚上8点左右。被困在谷地内的美军和英军正在望眼欲穿地等待着从南面北上的美坦克1营B连(12辆M26坦克)开过来,把他们救出去。可是,该坦克连此时在谷地以南的路段上也遭到包围,全连被冲上公路的中国159团官兵截成三段,最北面的一段距离大批联合国军被困地点只有800米。中国军人不断靠近美军坦克,想尽一切办法要炸掉这些钢铁巨兽,却不断被坦克上的机枪打倒在公路上和路边。在从古土里环形阵地打来的炮兵火力支援下,被分成三段的坦克B连不断向南开,杀开一条血路往古土里方向退去。最南面的一段在晚上9点完好无损地回到古土里。中间的一段主要由搭载坦克保养人员的卡车组成,因此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也在凌晨两点半退入古土里。到11月30日拂晓,最北面的一段也安全退到了古土里。这样,被困在谷地里的500多名美英军队官兵根本没法得到坦克的救援。此时,他们没有无线电,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天黑了,他们也无法呼叫空中支援。总之,根本没有友军知道他们被围,他们已经被彻底遗弃了。
公路两边高地上的中国159团官兵们并不急于冲上公路,和被围之敌面对面地交锋。相反,中国士兵在高地上用迫击炮、机枪和轻武器不断向谷地里的美英军人射击,慢慢地磨损着美英军队的实力。被围者们互相聚集在一起,或依托车辆、或依托路边的沟,在公路上和公路附近逐渐形成了四个小型抵抗阵地。下面,就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依此介绍这四个阵地:
第一个:此阵地是一个环形阵地,是四个阵地中最大的一个。组成它的人员有几名英41突击队的官兵、美31团B连连长和该连一部分官兵、美陆战1师的宪兵、美陆战1师师部人员以及美联合社记者弗兰克•诺埃尔。此外,身负重伤的美陆战1师后勤部助理奇德斯特中校也躺在这个防御圈里。该阵地共有官兵135人,指挥官为美10军军部参谋兼美陆战1师联络官约翰•麦克劳林少校。
第二个:此阵地在第一个阵地以南300米处的排水沟内,由美31团B连两个排的人员和几名美陆战1师勤杂部队人员构成。该阵地共有官兵约40人,指挥官为美陆战1师第7汽车运输营军官亨利•西利少校。
第三个:此阵地在第二个阵地以南30米处,由16名美陆战1师勤杂部队人员构成。指挥官为美陆战1师情报军官迈克尔•卡普拉罗上尉和约翰•巴克中尉。
第四个:此阵地在第三个阵地以南100米处,由几名美陆战1师师部、勤杂人员构成。
这样,被围美军和英军就以四个阵地和中国军队对射。到午夜时分,中国军队的火力越来越猛烈,四个阵地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时候,公路两侧的高地上突然突然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经过长时间对被围美英军的“火力虐待”后,中国159团的官兵们终于发起冲锋,以排山倒海之势在零下三十度的酷寒风雪中冲下高地,从两面涌向了公路。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