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千年:这个历史挺好看——人人都能读懂的心灵国学史》
第20节作者:
邺下风流在晋多 你小子到底想干什么?
如果说贾谊要求改正朔,易服色,还只是换换日历、服装,走个形式,大不了大家赶个集,逛个商场,掏俩钱,换换门面而已。而更改法令,让诸位列侯出京就国,不准在朝中任职,这就触碰了别人的利益,动了人家的奶酪。这些元老大臣就在文帝面前毁短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轻,刚学了点知识,就拿出来卖弄,专想着擅权,把事情弄得纷乱。”
这话听得多了,文帝也渐渐疏远了贾谊,让他到长沙国做太傅去了。长沙太傅是长沙国国王的老师,是国中的第三把手,位在国相之后。这个工作要是让我这种人干就高兴坏了,不就上班远点吗?单位小点吗?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先凑合着点呗。可这种想法放贾谊这种雄才大略的人身上就不太适合了,跟人家的期望值差远了。人家一毕业就得留京发展。他满腹委屈地到长沙去了。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有点性急,发力太早,如果能位至公卿,掌握了公权力,或讲究策略,搞好元老大臣的统一战线,他的改革也许就能搞成。
归根到底,还是大家的黄老思想在作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清静无为吧。儒家此时还无力搬动黄老这块大石。
汉文帝并没忘记贾谊,后来又把他召了回来。贾谊出外转了一圈,思想实际多了。他向文帝提出要削弱诸侯王国,限制他们的封地和权力,以防背叛。这比提议“改正朔,易服色”这些儒家老套现实多了。后来的事实证明,贾谊是很有眼光的。
汉文有道恩犹薄,把贾谊调回来后,文帝把他叫到未央殿的正室“宣室”里,贾谊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询问,没想到谈到半夜,文帝也只是问了一些他自己最关心的鬼神话题。贾谊刚刚调回,心气很足,对着汉文帝大侃到深夜,反正都是没影的事,聊吧,这才是神聊。汉文帝只听得膝盖往贾谊面前蹭,一幅小孩儿听鬼故事的样子。这个动作给后世那些失意发牢骚的文人留下了话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尽管听课如此认真,汉文帝也并没有一下子重用贾谊,而是让他担任了自己喜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家教,职位还是太傅。
可惜的是,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摔下来,死了。贾谊很内疚,认为是自己做太傅没尽职,时时哭泣,一年后,也死了,年仅32岁。
可以相信,如果不是这次校车事故,贾谊的机会还很多。这位融合众家而形成自己独立思想的政治家让人十分惋惜。
最让人常提的是贾谊那篇总结秦帝国灭亡教训的《过秦论》,他把秦帝国这个庞大固埃一下子瞬间倒台总结为四个字:仁义不施。
从陆贾到贾谊,都在反思秦朝灭亡的原因中把儒家的仁义提到了新的高度。
日期:2017-05-27 10:34:19
一种新的思潮正在呼之欲出。
贾谊的文章,被人编集起来,起名《新书》。
说到陆贾和贾谊的这些新书,不禁让人想起儒家那些旧书。顺着渊源,我们还是先到旧货市场溜溜吧。
自从废除挟书律的命令下达后,儒家书籍可以大胆抛头露脸了。经过盘点,这些书中损毁最严重的是《尚书》,因为李斯交代过:不是秦史记,要全部烧掉。《尚书》不是秦史记,是古史记,异类,所以惹火最多。
到汉文帝时,提倡文教兴国,想找一个能治《尚书》的,谁知天下无有。别说能治《尚书》的人,连《尚书》本书都找不着,都让秦始皇的烧光政策给弄光了。就在大家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时,忽闻海上有仙山,传来了好消息。
这“山”是指山东。经多方打听,山东济南有个伏生,能治《尚书》。这个“治”是古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能精通传讲《尚书》。在那个年月,“山”一般指崤山,崤山在今河南省西部,山东指崤山以东,跟今天的山东有区别。不管怎么着吧,总算找着了这么个人。
这伏生名胜,原来是秦朝的博士。秦始皇烧书时,他偷偷把书藏到了自家墙壁里面。后来天下大乱,伏胜在外流亡了一段时间。汉朝建立后,伏胜在秦朝的博士官作废了,博士文凭也过期了,汉朝不承认。他就回到老家,从墙壁里找出他的《尚书》。据他说,不知是被老鼠咬了,还是被水泡了,丢了数十篇,只剩29篇。伏胜就拿着这残存的29篇在家乡教授。
文帝知道后,立刻宣召。有人提醒他说伏胜已90多岁了,已老得不能来京,要是硬要他来,没准走到半路,受点风寒,我们想就地取材都来不及。文帝一想也对,于是令太常署掌故晁错去伏胜家受书。
晁错本是学法家的,因为文章写得好,成为太常署的掌故。掌故是个正科级官,顾名思义就是掌管过去的东西的。
这次出差很光荣,因为晁错即使后边什么事也没干,他的名字也要刻在中国学术史上。偏偏晁错又很给劲儿,后来削藩,缩减诸侯的地盘,劫诸侯的道,又干了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票。
晁错到了伏胜家,伏胜老得已口齿不清了,伏胜女儿也帮着伏胜整理传授,这就是“伏女传经”的佳话。
伏女是我们这部国学史少有的几个女性,和她帮忙传述的那部《尚书》一样,弥足珍贵。
晁错回京后向文帝详述了受业情况,得到文帝称许,升晁错为太子舍人,这是个很有潜力的职位。晁错这次出差传书,影响到了他以后的政治生涯。
下面说儒家的第二本旧书《礼》。
儒家的礼书在秦火中也难逃一劫。汉朝建立后,有个叫高唐生的在鲁地讲授《礼》,他手中的《礼》书烧得只剩17篇了。
鲁地是孔子的故乡。《礼》书虽被烧,但习礼却一直未断。李斯也没有明令禁止演出。
刘邦打败项羽后,各地都投降了,只有鲁地不降。原来项羽曾被封为鲁公,鲁地人只认自己的主人。刘邦引兵围鲁,兵临城下,鲁地的儒生仍然置若罔闻,照旧每天作儒学功课,讲诵习礼不断,弦歌之音不绝。刘邦在城外喝着西北风听演出,冷风灌得牙根发疼,恨不能屠城,把这群儒崽子全宰了。但对这帮儒生的气节也不得不佩服。
***在全国解放前夕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估计刘邦此时在鲁国前线会议上也会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儒生”。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他最后被儒生教育了一番。
最后还是刘邦耐着性子派人把项羽的人头用圆通快递送来,让人举着给鲁人看,鲁人一看主人公真的挂了,这才开城投降。这事总算圆满解决。要不然,刘邦一使性子屠城宰儒生,他又会和秦始皇一样,背上千载骂名。儒生一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双方的合作会大大推迟,中国历史起码会改写好几章。
最后插说一下,鲁地的演礼是全国最好最标准的,以至于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仪时都要到鲁地来借这些大牌演员。
再谈儒家的第三本旧书:《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