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抗日战场的中国百战将军:薛岳传》
第5节

作者: 王心钢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邓铿也注意到这个叫“老虎仔”的小同学,有意识地培养他,经常请他参加一些宣传活动。薛岳虽然不是同盟会员,但利用年龄较小的优势,经常帮助同盟会传阅秘密文件和进步刊物,到广州新军驻地送信联络,俨然像个小同盟会员。
  两年军校的生活飞一般过去,1909年12月,薛岳陆小毕业,然而不知何因,他并没有像其他一些毕业生那样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而是留在广州,参加同盟会的一些活动,得到同盟会领导人朱执信、邓铿的赏识,并于1910年被吸收为同盟会会员。所以,薛岳年龄不大,参加同盟会的资历却不短。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薛岳原想参军,随广东北伐军向苏皖挺进,但由于年龄尚小未能如愿。然而,这次北伐并没成功。孙中山放弃了组织起义军北伐的革命路线,选择了举行南北议和,终于以袁世凯篡权而宣告辛亥革命的失败。
  广东北伐军撤回广州那天,薛岳深感悲愤和怅惘。
  1913年,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薛岳精神振奋,积极投入北伐的准备工作。由于炮兵叛变,反袁北伐军未及行动而告解散。各地反袁起义亦接连失利,不到两个月,“二次革命”就以失败而告终。

  通过广州起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薛岳认识到没有强大的革命军队是革命屡屡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决心继续在军事上深造,俾学有所成,为国效力。1914年秋,18岁的薛岳考入了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
  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是全国四所陆军中级学校之一。与薛岳一起到这所军校学习的有不少是来自广东的同学,其中有张发奎、叶挺、邓演达等,他们后来都成为粤军中的将才。
  在这些同学中,薛岳与张发奎的友谊最深。他们都是韶关老乡,又是同年生,薛岳只比张发奎小几个月。他俩在陆军小学堂虽然不是同届学生,但早在广州时就已认识,彼此性格、爱好相投,两人走在一起打打闹闹的,有说不完的话。后来,爱读书的叶挺也经常来找他俩玩,并买来当时最时尚的《新青年》杂志,相互传阅。

第一章莽莽九峰,“老虎仔”出山(8)

  1916年12月,薛岳在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次年春,他与叶挺、邓演达、黄琪翔等一起升入保定陆军学校。张发奎却因故未能与他一起同上保定军校,薛岳为之感到遗憾。
  三、北上保定,百炼成钢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自1902 年起,保定先后开办了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以及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 年 2 月,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迁北京,改称陆军大学。为培养北洋初级军官,遂在保定速成学堂和预备大学堂的基础上,又开办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的冬天是寒冷的。但透彻的寒冷并没有挡住当时许多胸怀宏图抱负的青年对北方这座城市追随的步伐。建在保定的军事学堂影响了多少心灵,成了多少青年的向往之地?作为保定军校的第六期学生,薛岳满怀希望地跨入这个校园。在广东来的学生中,叶挺、邓演达、李振球学习工兵科,黄琪翔等进入炮兵科,薛岳则与余汉谋、李汉魂等进入步兵科。

  保定军校从组织机构、教学骨干、教育体制到教育理论等方面都仿效德、日等国家的军校,首次改变了清末各军事学堂的取官制度, 设有校长、教育长、副官等。薛岳进校后才知道,在教育体制上,保定军校形成了一套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新式完善的军事教育体制。学生一般须接受从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到陆军军官学校的三级正规教育,尔后才到部队见习,从而受到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其教学设备比较齐全, 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 不仅早期的武备学堂、速成学堂所不具备, 就是初期的黄埔军校在这方面也不及。

  虽然来到新的学习环境,薛岳仍然保持“老虎仔”那股子韧劲、猛劲,除学好规定的课程外,继续坚持不懈地阅读各种社会科学的书刊,追求进步。同时,他保持着农村孩子的俭朴品格,喜欢参加各种劳动,自己的衣服鞋袜破了,自己缝补。为此,有的人讪笑他寒酸,不像个真正的预备军官。薛岳对此只报以淡然一笑,根本不放在心上。这种勤俭朴素的作风一直保持到他当将军。

  薛岳最喜欢上的一门课是战术作业。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功课,先由教官讲授基本原理后, 由教官出题,假设一种敌情,让学生们根据所学原理,用军用符号在地图上标明敌我态势,绘制成图,由教官审评。假设敌情从一个连,逐增到一个营、一个团、一个旅,并由单纯的步兵增至骑兵、工兵、炮兵 , 成为混成部队 , 最后到一个师的兵力。还要定期到野外进行模拟战术演习,巩固学习成果。后来,薛岳任司令长官时,仍十分重视地图作业。

  保定学校这所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军事学堂共办了九期,培养出6000余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500余人,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摇篮”。薛岳所在的军校六期,风云际会,人才济济,同学当中,叶挺、顾祝同、邓演达、黄琪翔、余汉谋、赵博生、郝梦龄、吴奇伟、何柱国、黄镇球、上官云相、韩德勤等人,在中国近现代史均曾惊鸿闪影、大名鼎鼎。应该说,在保定的三年学习中,薛岳在知识积累和思想成熟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为其成为一代名将打下了结实基础。

  然而,薛岳并没有拿到毕业证就离开学校,他算是肄业生。这是为什么呢?
  当年毕业生的出路,不外乎两个:一是到各省军阀处任职,二是南下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由于北洋政府日益失却民心,薛岳眼看着军校毕业后就要到北洋军队实习,心中十分不愿意,渴望早日回到南方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工作。
  1918年12月,一个暖洋洋的冬日。孙中山的特使秘密来到军校,暗中召集薛岳等粤籍学生开会,并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控制了北洋政府。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非常大元帅,积极推动北伐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恰在这时,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受到军阀的排挤决定辞职。他将所辖警卫军20个营改编为省长亲军,交给大元帅府管辖。这样,中山先生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正在招兵买马,希望有作为的年轻学子们加入这支革命队伍。

  薛岳等人一听,群情振奋,立即决定随特使南下,到粤东参加革命军。
  考察薛岳的求学之路很有意思,他不到七岁便在私塾学习,不满两年,便到乐昌新式小学堂求学;高小尚未毕业,又于1907年到黄埔陆小学习;陆小毕业后间断了几年才继续到武汉陆军学校学习;如今,保定军校尚差半年就可拿到毕业证,他又毅然放弃。
  不少同学都为之感到可惜,劝他毕业后再说。薛岳豪气地说,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报效国家,而不是为了那一纸文凭。现在,正是中山先生用人之际,我哪有心思在这里苦等?各位同学,我先去探路,明年春,咱们在漳州见!
  辽阔的华北大地无法留住薛岳对南方的热烈向往,他毅然上路了。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第二章悠悠忠心,从军为报国(1)

  一、加入粤军,回师广州
  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薛岳似乎更钟情于夏季。夏季像个直爽的汉子,要么是一轮火爆的烈日,无遮无拦的,挥洒着所有的热情;要么是一场倾盆的暴雨,痛快淋漓的,宣泄着胸中的一切。一场大雨之后,五月的潮汕大地显现出一派初夏的景象。田里的禾苗随风飘动,像涌动的绿海。
  眨眼间,离开保定军校已经半年多,在南国阳光的曝晒下,薛岳皮肤黝黑,显得更为干练,已在紧张的集训中成长为一名标准的军人。他的老师、担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的邓铿非常喜欢这位有个性、爱思考、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特地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任上尉参谋。
  薛岳参军后才知道,桂系军阀原本是不愿意让中山先生掌握军队的,但是,由于皖系驻闽的军阀李厚基正从闽南向广东进军,为了让中山先生率军去打仗,这才同意组建援闽粤军,并任命陈炯明为该军总司令。陈炯明率部从广州出发后,感到力量单薄,先把队伍驻扎在潮汕地区,就地增募了近10个营,并在邓铿的帮助下,进行严格训练,这才使部队力量得以精干充实,像稻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

  1919年5月17日,“五四”爱国运动热潮席卷神州大地,中山先生见时机成熟,命令援闽粤军分三路向福建进攻。援闽粤军犹如过江猛龙,数月之间,连克闽西20余县,一举攻占闽南重镇漳州。
  漳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因旁有一水叫“漳江”而得名。陈炯明占领漳州后,迅速将援闽粤军扩编为两个军,共有两万多人,其中,陈炯明兼任第一军军长,辖五个支队;许崇智任第二军军长,辖四个支队;邓铿任总参谋长;并建立起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护法区”。自此,粤军终于有了一块立足之地,暂时避开了桂系的锋芒,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