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4节作者:
昆X ● 巧言、令色:
生活需要赞美与笑容。由衷的赞美和真挚的笑容,能够开启对方的心扉,拉近彼此的距离;但若非发自肺腑而是刻意讨好,这样的赞美与笑容,便是“巧言”“令色”。“巧言”“令色”和“足恭”一起,便可勾勒出一幅活脱脱的奴才相。如1·2章才提到的易牙、竖刁、开方,即为典型的“巧言令色”之徒。
日期:2018-02-07 22:09:47
● 鲜矣仁:
相由心生。由于“巧言”“令色”并非自然而是刻意,非但不是由衷地敬佩,而且很可能是“匿怨而友其人”(5·25);这便意味着“巧言”“令色”的状态难以长久持继,一旦被讨好的对象失去了被讨好的价值,讨好者便有可能立即停止对其的“巧言”与“令色”,甚至有可能还会落井下石、背后一枪。同时喜欢“巧言”“令色”的人,往往容易迁怒于人,即:在讨好甲的同时,亦希望为乙讨好;在被甲奴隶的同时,亦喜欢奴隶乙。在这种情形下,心境被太多的外部因素所左右,又怎么能真正地做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
不知大家以为呢?
日期:2018-02-07 22:28:30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杨伯峻先生的: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昆X的: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目伪善,近乎奴才般地恭维与献媚,这类人很少能够行仁的。”
好像两者的差别并不大,伯峻先生将“仁”与“德”连在一块,将“仁”看成是“德”的一种,而我主张“仁”与“德”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仁”指的是良好的心境,心之乐园与净土;而“德”呢?这个留待1·9章再说去。这也没办法,谁让我是火星处丨女丨,喜欢按顺序办事;而太阳射手又向往自然而非刻意。
调皮
日期:2018-02-07 22:39:44
对了,孔子的生日好像是9月28日;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应是10月13日,但不管怎样,孔子应是天秤男一枚。这对研究孔子的思想、行为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毕竟,星座也算门与概率有关的学问吧。大家以为呢?
现在,继续。
日期:2018-02-07 22:57:03
0104 “正女不从二夫”便是忠吗?
这一章是曾子之言,那么就从认识曾子开始吧。
● 曾子:
名参,小孔子四十六岁,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仁孝为核心的孔学主张,他的修齐治平的为政观,尤其是省身、慎独方面,颇得孔子真传,据传著有《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孔子之孙子思便师从于他,又由子思传授给孟子。
● 三省:
《麻雀》中有个反派便起名叫苏三省,坏得透顶,实在有违“三省”的初衷。那么什么是“三省”呢?它可有三种说法。一、三次省察;二、从三个方面省察;三,多次省察。
《论语》中有不少章节出现“三”,如“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6·5)、“三月不知肉味”(7·13)、“三年学,不至于谷”(8·12)等,这些章节中“三”并非特指数量三,而是泛指多且久。因此,本章中,多数注家取第三说,即多次省察。然而,如取该说,便意味着一日之中要进行多次省察,且不设上限;这样不免精力疲惫,哪里还会有工夫去专心做事呢?“思而不学则殆”(2·15),我想,曾子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吧。故不从之,取第二说。
至于“省身”,实际便是省心吧,所谓“内自讼”(5·27)。
日期:2018-02-07 23:08:21
● 冯道与管仲
同样是诚恳厚道,尽心做事,但后世对管仲和冯道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究其原因,或许管仲身后有孔子,而冯道身后只有欧阳修与司马光。更确切地说,孔子及其弟子眼中的“忠”与后世封建社会所提倡的“忠”有所不同。
孔子及其弟子提倡的“忠”是“忠”的本义:心态中正、诚恳厚道、尽力做事、以敬己心。封建社会所提倡的“忠”则是“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荀子·《劝学》)、“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
触发司马光有此感概的人,是冯道。他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等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冯道在任期间,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并创官刻书籍之始;在五代时期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的声望。然而,仅仅因为他历仕四朝,便被司马光斥为“奸臣之尤”,而欧阳修更骂其“不知廉耻”,不如断臂守节的妇人。
我想,如果按荀子的“事两君者不容”的标准来评价孔子,那么其品行恐怕还不如冯道。冯道历仕四朝尚有客观原因;孔子周游列国,则大多系主观所为,如:“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18·3)、“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15·1)。况且,当子路和子贡问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管仲是不是“未仁乎”“非仁者与”?孔子给予了肯定回答,“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日期:2018-02-07 23:13:11
● 信:
诚实守信。“信”和“忠”一样,亦需尽心竭力地做事,要么不许诺,一许诺,除不可抗因素外,说到就得做到,且保质保量,不敷衍了事、华而不实。所不同的是,“忠”的对象,是人家所托之事;“信”的对象,则是自己许诺之事。
因此,我个人认为,“忠”“信”本身就含谨慎的成分,做出应承和许诺前,一定需慎重:一方面,既要考虑这件事是否违义、乱德、害仁;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这件事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得到、做得好。
● 传:
“传不习乎”,可有两种说法。一、老师传于自己的学问;二、自己将学问传于他人。
鉴于曾子不可能每天都在传道授业,但可以每天都会温习老师教授的东西,即便老师去世,亦可对照老师的教诲,反省自己的言行;故,取第一说。
日期:2018-02-07 23:18:34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伯峻先生: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