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本关乎心灵与智慧的书》
第10节

作者: 昆X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无改于父之道”,即子女沿着父辈开创的正确道路矢志不渝地前进。南怀瑾先生说:“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鲁迅先生亦说:“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下以为,两位先生是多虑了。因为父母行为不端,便属无道。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换而言之,天下无道,丘与易之,“易”便是“改”;同理,如果父母无道,做子女的亦需重新易道。唯有此,才能匡扶父母的过失,才能像闵子骞那样“人不间于父母昆弟之言”(11·5),让世人逐渐淡忘其父母兄弟的过失。况且,孔子只是叫子女不改父道,并不限定子女在其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因此亦便不存在所谓的“退婴之说”。

  日期:2018-02-12 20:37:12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杨伯峻先生所译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昆X所译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其父亲在世时,要看他的志向;其父亲去世后,则要看他的行为;若此人能够长期不改其父道,便可算是尽孝了。”
  伯峻先生在解释本章时,特地对“道”做出解释,认为“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应该这样看,所以译为“合理部分”。 其实,在孔子的眼中“道”便是指人们改造事物、改变状态的正确途径,本身自带有“正方向”,不然也就不存在“无道”一说了。
  日期:2018-02-14 11:43:08
  0112 礼,最耀眼的外在名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在孔子的心目中,“道”“德”“仁”“艺”,四位一体,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如果说“道”“德”“仁”均为君子的内在标志的话,那么“艺”便是君子的外在名片。虽然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内在名片绝对重要;但孔子亦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6)。因此,在铸造好内在标志的同时,亦不妨将自己的外在名片制作得更精良些。而在众多的“艺”中,作为“六艺”之一的“礼”,则无疑算是最为耀眼的外在名片。本章有若论礼,便点出了礼的应用和礼的作用。

  日期:2018-02-14 11:44:36
  ●  礼的应用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该句讲的便是礼的应用。一般而言,“应用”需要建立在某事某物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礼的应用要建立在“和为贵”的基础上。

  那么何谓“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简单来说,“和”,即和谐,指的是不同事物的相互关系处于令人满意、各方面均可皆大欢喜的一种状态。“斯”为代词,代指前句“和为贵”。“大小由之”则是讲,大小事务皆以此为出发点,自然行之。
  ● 礼的作用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该句讲的则是礼的作用。即:在“和为贵”的前提下,亦不能随意地“知和而和”,而需以礼来调节、规范。所谓“知和而和”,纯粹为了和谐而和谐;“节”,则是调节。
  这就譬如,一对你侬我侬的小情侣,情之所至,便不顾场合,无视旁人地过分亲昵,这便算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将原属两人间的美好之事,变成了大庭广众下的不雅之事。又譬如,“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跪”(10·12),朋友所馈的车马,能解燃眉之急,受赠者心里感激涕零,无以回报,唯有一跪,以示感激;尽管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可一旦如此,那么周遭之人在接受贵重礼物后,亦会下意识地考虑到底是跪还是不跪呢,从而会在无形中扭曲着社会关系,由简单趋于复杂。

  由上可知,“礼”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公序良俗”,具有大众性,个人不可一味地从心所欲。这恐怕与“正名分、定尊卑”的封建之礼,不是同一概念。

  日期:2018-02-14 11:46:00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杨伯峻先生: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昆X: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之道,其美妙之处便在这里,大小事务,均遵循着‘和为贵’的原则。不过仅仅遵循这个原则,有些方面还是行不通,如果只是纯粹地追求和谐,而非用礼来调节、规范,亦是不可行的。”
  日期:2018-02-14 11:50:59
  [原创]0113 “靠山文化”,始于有若?
  本章同样为有若所言。有若之言,虽然在《论语》中所占篇幅不多,却句句均能击中要害,上一章有若点出了礼的应用和礼的作用;本章,有子则论述了该如何正确地“信”“恭”“宗”。
  ● 以公益为导向的“义”: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诚信、信诺,自己的许下的承诺;“近”,接近、合符;“复”,再、反复。
  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12·10),“徙”便有“迁徙、行走”之义;而孟子更是直接点明:“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可见,“义”和“道”一样,都是人们改变状态和改造事物的正确路径与导向,不同之处在于,“道”为宏观导向,主要对应于国家、社会、天下;而“义”则为微观导向,主要对应于具体的单位和个人。而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 17)得知,“利”与“义”相对,亦可算作一种导向。“义”以公益为导向,公益优先,在公益有所保障时,兼顾私益;“利”则以私益为导向,同样可能兼顾公益,但更多时,为了私益,而牺牲公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