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这一月发生一件令人不可置信的事,那就是太子和一个太常乐人称心大加宠幸,结果被魏王泰知道了,捅到了太宗那儿,太宗大怒,一气之下杀死了称心,并斥责太子,太子反而愈加沉沦。
此事旧唐书新唐书也有记载,算是比较符合史实的。
《旧唐书·卷76·列传26-太宗诸子》——有太常乐人年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承乾特加宠幸,号曰称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称心杀之,坐称心死者又数人。承乾意泰告讦其事,怨心逾甚。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承乾自此托疾不朝参者辄逾数月。
《新唐书·列传5——太宗子》——东宫有俳儿,善姿首,承乾嬖爱,帝闻震怒,收儿杀之,坐死者数人。承乾意为泰告,望甚。内念儿不已,筑室图其象,赠官树碑,为起冢苑中,朝夕祭。承乾至其处裴回,涕数行下,愈怨怼,称疾不朝,累数月。
日期:2017-10-16 14:48:21
有人或许会问太子怎么会如何,其实只要发现之前魏王泰的荣耀,多多少少可以发觉太子承乾对自身地位的恐惧,还有父亲欲扶持魏王的心思,至于他跟称心,我更觉得是情有可原,首先太子承乾有足疾,所以很自卑,太子妃还有其余姬妾是很难体会他的心情,加上父亲对魏王泰的偏爱,还有太子地位不保这些都刺痛他的神经,称心从小就成为太长乐人,看过太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自然而然懂人脸色,与其说是ai,倒不如说彼此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而已。
太宗杀死称心后,见到儿子如此,更是怒不可遏,他看来他杀了称心是为了太子振作,本来嘛?一个皇储,未来的天子,就不该如此多情多愁善感,毕竟太宗身经百战,他不可能也做不到感同身受,对太子承乾的感受也觉得是懦弱不堪的表现,一个皇室中人本来就不应该具备太多的情感。
武才人这几年来跟在太宗身边,除了处理一些机要文件整理和归纳外,就是一些日常琐事,不过能看到太宗她还是很欣喜,因为这代表着她武才人比任何嫔妃更接近太宗,但是随着时间他发现并不是这样,这些皇室秘闻听得她心惊胆颤,她本来以为自己就够惨了,没有想到太子承乾比她还惨,不过此时的武才人可没有多余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可悲又可怜的太子。
因为这个太子的结局一半是父亲的偏爱和弟弟的阴险造成的,一半是自己作出来的,自此后,太子承乾开始往自暴自弃的路子上越走越远,就算魏征也无能为力,太子因为称心的死迁怒于谏官们,虽然有太宗的保证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魏征这位太子太师也无法让太子安心,公元643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太子与衡山公主(永徽三年改封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但可惜,就在这一年,魏徵病死,太宗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李世民在魏征死后说了这么一番话:“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旧唐书·列传21—魏徵》——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徵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新唐书·列传22-魏徵》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新/旧唐书也记录下来,从此以后“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就成了忠臣良将表忠心的名言警句,魏徵的死也标志着太子承乾的最后一个屏障消失,自此李泰可肆无忌惮的谋夺太子之位。
日期:2017-10-16 15:36:38
太子承乾也知道,于是乎他决心在魏王泰撂倒他之前把魏王泰撂倒,而要撂倒魏王泰必须夺取帝位,于是乎与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勾结,于是乎想要篡位,在篡位那晚,他细数太宗对魏王的偏爱,还有对自己的漠视,总之就是一句话,不对我抱希望,当初为何要给我希望,确实如此,魏王泰和太子承乾可以发现他们拥有的相差无几,就连新唐书旧唐书史官都说太宗对魏王这份逾越礼制的父爱是“其宠异如此”。
可见,这是犯了大忌,太宗虽然也当面承认自己因私废公,但是实际上却并未获得教训,直到太子谋反彻底给太宗敲了警钟,而在处理太子谋逆一事上,太宗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该如此做,他觉得自己对太子是爱之深责之切,为什么他就不能体谅他的苦心,是,他在魏王那边做的是过了头,他也为他的那些混账事生气,但也是生气,并未想要魏王泰取代他的位置,处置太子成了一个难题,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