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风云际会的三百年》
第24节

作者: 曲昌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10-31 23:12:11

  一头牛的故事

  辽东久攻不下,整个高丽成了一只无从下口的刺猬。如何才能把这只刺猬的肚子翻出来呢?杨广又陷入了沉思。想来想去,他决定改变原计划,调出于仲文、宇文述等九个军,东渡辽河,在鸭绿江边会师,伺机进攻平壤,只要拿下平壤,其他的城市就不在话下了。
  然而令杨广没有想到的是,尽管他计划周密,装备齐全,但此时于仲文和宇文述的军中竟然已经开始缺粮。原来宇文述等的部队分别从辽宁锦州和辽中县出发,出发时每人发给一百天的粮食,又给铠甲、刀枪等辎重,平均下来每个士兵要负重三石。(吕思勉先生说,三石这个数字恐怕夸张了。我按照两个民夫手推车推三石粮食推测,三石这个数字绝对夸张了,两个人推手推车只能推三石,而让一个士兵长途跋涉背三石,可能吗?)
  由于士兵们负重太多,因此相当一部分士兵在出发前就把粮食给埋了一部分,这样好减轻重量,结果到现在,全军已经开始缺粮,断顿只是迟早的事了。
  就在宇文述等军队驻扎在鸭绿江西岸进退两难的时候,高丽王国的大将乙支文德来了,这个人是高丽的重将,有勇有谋,这次高丽抵抗隋军的通盘部署就是他做出的。(乙支文德凭借他的功绩成为朝鲜半岛的英雄,现在韩国海军有一艘导弹驱逐舰,“乙支文德”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个民族都应该善待自己的民族英雄!)
  乙支文德这次来访口头说是投降,实际是来忽悠的,顺便探听一点情报。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事前曾经得到过杨广的密令:如果高丽国王高元或者大将乙支文德来,一定要扣下来。(从这一点看,杨广一点都不笨,而且很狡诈!)于仲文准备扣留乙支文德,而大军慰抚使、尚书右丞刘士龙却坚决反对,“皇上不是说要以礼服人,以德服人吗?”
  话是没有错,但要分什么时候,而且皇上的话要仔细听,仔细品,要善于听出话外音,可惜刘士龙是个书呆子,这个书呆子坚持“以德服人”的原则,结果就让乙支文德毫发无伤的从东征军大营中退出,而刘书呆子在不久后被“以德服人”的皇帝杨广秋后算账,一个字“斩”。刘士龙也许委屈,也许不服,他始终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孙子说的,“兵不厌诈!”
  刚放走乙支文德,于仲文就后悔了,刚才怎么能听那个书呆子的呢?于仲文马上派人去追,等追到江边,乙支文德已经上船了,负责追赶的人冲着乙支文德大喊:于将军说还有话要说,请再回来一聚!乙支文德悠闲的回过头来,挥挥手,“有话下次再说吧!”于仲文的人只能看着乙支文德从容不怕的渡过鸭绿江,下了船,上了案,一溜烟的绝尘而去。(春秋战国时代也曾有相似的一幕,晋国释放了秦国的败将后又后悔,结果追不上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渡河而去,历史总在不经意的地方发生交汇!)
  乙支文德已经走了,只留下于仲文和宇文述在大营中叹气,宇文述主张就此收兵,而于仲文却不同意,在他看来,三十万大军已经到了鸭绿江边,怎么能空手而归呢?况且对手不及隋朝的一个郡,根本没有多少兵力,如此放弃,实在太可惜了,实在无法跟皇帝杨广和先皇杨坚交代。
  对于杨家,于仲文有特殊的感情。
  于仲文是北周的贵族子弟,父亲于实是北周的燕国公,他本人年少好学,父亲于实曾经感慨的说:“此儿必兴吾宗矣。”九岁时,曾经在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仲文对曰:“资父事君,忠孝而已。”太祖甚嗟叹之。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
  虽然少有盛名,但于仲文声名远扬却是因为一头牛。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年轻的于仲文刚刚出任安固太守,就遇上了一桩疑难牛案:任姓,杜姓人家都丢了一头牛,后来在路上找到了一头牛,结果两家都说是自己的,闹到了官府,结果官员们久不能决。益州长史韩伯俊说:“于仲文小时候就聪明,让他断断看。”于仲文点点头:“这事太简单了。”于是令二家各驱牛群到衙门前,然后放开两家争夺的那头牛,此牛遂向任氏群中。事先于仲文让手下人故意给牛弄出点小伤,两家人见了之后表情不同,任氏表情怜悯痛苦,杜家表情轻松,事不关己。于仲文马上盘问杜氏,杜氏服罪而去,一头让众人理不清的牛就这样被于仲文搞定了,于是众人更加佩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