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
第41节作者:
唐封叶 日期:2017-11-07 21:06:16
文王身后,周国太子发即位,这就是著名的周武王。因为文王在位达50年,所以太子发这位老太子继位时已经年近五十,典型的“多年媳妇熬成婆”。武王上台后并未改元,继续延续着文王的“受命”特殊纪年方式—文王是“受命九年”去世的,因此武王即位后按“十年”、“十一年”继续往下数。
在人事上,武王也没有像后世一样搞“一朝天子一朝臣”,而是继续重用父王留下的闳夭、太颠、南宫适(读阔)、散宜生、吕尚等大臣。《论语》上说武王“有乱臣十人”,就是指上述这几人,再加上武王弟弟周公旦、毕公高,以及与周王室同姓的召公奭等贵族。武王的这项举措,自然极大地保持了行政班子和政策的稳定性。再多说一句,史学大家杨宽指出,自古以来人们都把“乱臣”的“乱”,解释为“治乱”之意。其实这是因为古人没见过金文。金文中的“司”写作
,而繁体字“乱”写作“亂”。古代没有印刷术,都是靠手抄来传播书籍,抄书的人抄错了字,才闹了这个笑话—原来武王“有乱臣十人”是武王“有司臣十人”,也即武王有各有专司的大臣十人。
日期:2017-11-07 22:22:20
周武王登上大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周人的行政中心从沣水西岸的丰邑,又迁到沣水东岸、距离丰邑仅五六里左右的镐。镐京的镐字,在甲骨文里不是大金旁而是草字头,写作“蒿”,显示这里原本应该是一片蒿草丛生之地。但因为此地相对于被西边的灵沼河和东边的沣水夹着的丰邑,更有城市发展的前景,所以武王才选择以这里为都城。考古认定西周镐京遗址大约有10平方公里。不过跟丰京一样,至今考古人员也未发现镐京的外郭城墙,所以它应该也是一座不设防的开放性都城。由于丰镐二京距离实在太近,像个双子城,故而后人都把丰、镐当做周人的一个大行政中心来看。
日期:2017-11-08 23:30:06
武王登位后的第二件大事,《史记》等史书都说就是“孟津观兵”了。但是2008年清华大学得到的战国楚简当中,却有一篇类似《尚书》的文章叫《耆夜》,记载了武王的一次征战—伐黎。我们先来看看《耆夜》是怎么说的。
《耆夜》开头就说:“武王八年,征伐黎,大戡之。”随后武王班师凯旋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就是祭告祖先之后聚集群臣摆庆功宴。宴会上,毕公高“为客”,即坐在主宾的位子上;召公奭“为夹”,即作辅助宾客行礼的人;周公旦“为主”,即担当宴会主人的角色;辛公甲“为立”,就是就是负责安排座次等礼仪问题;作策逸(“作策”又作“作册”为史官官职名)“为东堂之客”,即被当做次于毕公高的客人;吕尚父“命为司政(正),监饮酒”,就是监督谁喝酒偷奸耍滑、纠察谁喝多了失仪违礼。就这样,商末周初周国的大人物们就都一同出场了。酒宴开始后,武王先请毕公饮酒,接下来宾主们互相敬酒酬酒,同时还赋诗助兴兼言志。这些唱和应酬的细节,我们就不详讲了。
有人可能会奇怪了,庆功宴上武王最大,怎么周公旦却当起了“主人”?这是因为按《礼记》记载,宴会上宾主的关系要对等。这就好比现在某国副总理来华访问,我们也得派副总理级别的人物去接待,主席、总理闲着都不能去,这就是对等原则。但君主举行宴会时,宾客都是臣子,没有哪个“宾”能匹敌君主主人,所以这种情况下君主就要派一个臣子代替自己当宴会主人去招待宾客,《礼记》里把这种代替君主当宴会主人的臣子叫“献主”。周公旦在伐耆庆功宴上就担任“献主”的角色。不过周公旦做“献主”也有与传世礼书不符的地方,那就是《礼记》说公卿不能当献主,因为公卿位高权重,他们当献主会让人误以为君王大权旁落。所以《周礼》称天子所摆的宴会上是以膳夫(掌管天子膳食之官)为献主的;至于诸侯宴客,《礼记》称是以宰夫(审计官或厨师)为“献主”的。但其实礼书既然说宾主要地位相当,此次宴会上主宾是毕公高,如果真以膳夫这种小臣来做“献主”,他的地位又低于毕公高了,所以以周公旦做“献主”,应该是为了宾主能够“匹敌”吧。可能有人又会问,毕公高为什么在这次宴会上做主宾呢?当代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认为,这次武王伐黎中,毕公高应该担任实际统帅立有大功,所以庆功宴上他以头号功臣的身份做主宾。
日期:2017-11-09 19:58:02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