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之浴血陇右》
第4节

作者: 秦阳草堂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里有很多不太好的东西,比如恨人有笑人无,比如你不下地狱我怎么上天堂,比如落井下石还得把井盖封上,比如设局子、使绊子、下套子、玩心眼子,等等等等吧,不一而足。
  很多人看到上级领导出事了,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机会出现了,你不下去我怎么上去,于是暗自窃喜,这样的心理似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很正常,如果你不同意这个观点,难道你在小学读书时没有暗自盼着班主任撤掉班长让你上的心路历程吗?别不承认,有这心理也不是啥见不得人的事,太正常了。
  有不正常的,哥舒翰不太正常。
  总体来说,我国历史上每朝每代尤其封建时代,无论执政者是贤良明君还是昏聩无能的昏君,对于武将的选拔、任用、提拔、奖赏直至封王封侯,基本上还是主要依据其军功的,这里面的水分与偏差肯定存在,但不是很大,原因很简单,武将统帅军马,保家卫国,战场厮杀,是个需要玩命的技术活,不但要有随时挂了的勇气,还得懂兵法有谋略,缺一样都会很快为国捐躯的,走不了太远。
  说这么多只想表明一个意思,与舞文弄墨的文臣相比,武将的功名和爵位更加实在,更加应该倍加珍惜,哥舒翰为了营救老上级,连拿命换来的功名利禄都不要了,所以这真的值得我们敬重,如果你是位领导,我们祝愿你也有这样的部下吧!

  王忠嗣的失败在于他坚持了自己认为正确无比的实事求是,哥舒翰的成功在于他对大老板的绝对服从,也就是政治正确,虽然他无比敬爱老上级,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事后坚决执行最高领导的战略决策。
  哥舒翰是大唐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如按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他老家在新疆库车。青年时期投军,最后辗转至王忠嗣麾下效力,武冠三军,骁勇过人,深得主帅王忠嗣和朝廷赏识。
  其实很多人对哥舒翰的了解来源于一首名为《哥舒歌》的唐诗: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这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意义是一样一样的,总之就是歌颂哥舒翰属于超级猛将,敌人见了他都得尿裤子,都不敢正眼看,只能贼眉鼠眼的偷偷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那诗中的临洮到底指哪里?这个还真的挺重要,有必要整明白。
  临洮是个老地名,秦汉时期就是指现在的甘肃岷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民国政府将狄道县改名为临洮,延用至今。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岷县、临洮县都在洮河边上,除此之外临潭县、卓尼县也在洮河边上,唐代就从未有过以临洮为名的行政建制(临洮军是军事建制,并且其驻地多次转移变更),那临洮在唐代是籍籍无名吗?

  不是,不但不是默默无闻,那名气可大了去了,有多大?反正很大,我们慢慢梳理和解释。
  人怕出名猪怕壮,地方可不是这样,名气越大越是金光闪闪,令人向往。
  有一个普遍规律,就是不同时代名气大的地方总是出现在同时代的流行文化作品中,我们孤陋寡闻,大约知道自从《夜上海》那首歌以后国人唱了很多歌颂某一地方的歌曲,比如《北京的金山上》、《东方之珠》……
  诗歌是唐代的流行文化,与你今日去歌房练歌差不太多,区别在于别人唱的好你唱得鬼哭狼嚎,沿着流行文化这条线索我们决定从唐诗中寻找那个时代全世界可能都知道的临洮。

  “烽火照临洮,榆塞马萧萧。”(《陇西行》 王 勃)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塞下曲》 王昌龄)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白马篇》 李 白)
  “践更登龙首,远别指临洮”(《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高 适)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秦州杂诗》 杜 甫)
  ……
  这么说吧,在唐代的流行文化圈你要没有一两首描写与临洮有关的诗你都没法在圈里混,原因很简单,贵圈很“临洮”。
  其实这些诗作中的临洮大多为虚指,很少实指,当今的临洮县仅仅是民国十八年才由狄道县更名为临洮,而今日的岷县(秦汉时期的临洮)在唐代时是岷州,因此,这些超一流诗人们笔下的临洮大多虚指唐军与吐蕃军队反复厮杀的洮河沿线。
  弄清楚这个太费劲,图啥呀?因为这个真的很重要,临洮与石堡城有关。

  石堡城在哪?有些人说在青海湟源县西南,有些人说在甘肃卓尼附近,争得挺厉害,具体在哪里,我们有我们的看法,下节再讲。
  日期:2017-10-30 00:55:33
  所谓的青海湟源石堡城没有去过,所谓的甘肃卓尼石堡城我们也没有去过,连去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却要确定哪个才是唐代的石堡城这有点瞎扯的意思,说斯文点叫辩析,真的不太不要脸。
  石堡城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直到今年八月,才基本有了统一的认识和意见,现在讲明我们的观点、思路和理由,持之有故才能言之有理,这个显然无法做到,就争取能够自圆其说吧:

  一.吐蕃政权东进扩张是有十分明显的历史进程的,逐渐吞并唐与吐蕃之间的战略缓冲吐谷浑是第一个阶段,自此大唐帝国西部边陲失去战略纵深和屏障,一切都暴露在了吐蕃铁骑的刀锋之下。
  663年吐谷浑国灭至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期间为战略对峙与较量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虽有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的相互攻伐,总体上说唐王朝在陇右地区的统治力量被逐渐动摇和削弱。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陇右节度使所节制的多数兵力东调平叛,陇右空虚,吐蕃由此大举东进至陇山一线,这是其扩张的第三阶段。
  吐谷浑的灭亡是比较彻底的,史载大唐王朝将吐谷浑残部迁往灵州安置,这意味着可能吐谷浑人即使在唐王朝的帮助下也未能守住最后一寸土地。
  吐谷浑都城伏俟城位于今日青海省共和县,随着其国家的灭亡伏俟城及其紧邻区域自然会进入吐蕃政权的版图,而所谓的青海石堡城位于湟源县西南,紧邻共和县。
  该地区东部一百余公里即为唐代鄯州治所今青海海东市乐都区,也是唐代陇右节度使驻地,重兵防守,主要任务就是堵截吐蕃东进之路,即使如此,作为鄯州属地的今湟源县也于734年大部陷于吐蕃。
  所谓的卓尼石堡城位于卓尼县羊巴村附近,自隋朝开始直至758年陷于吐蕃之前卓尼地区均处于中原政权有效控制之下。
  唐与吐蕃的第一次石堡城之战发生于729年,公元741年石堡城再次陷落,749年哥舒翰发起第二次石堡城之战,在几乎全军尽墨状态下获得惨胜。
  二.在基于以上历史背景我们再来看吐蕃东进的路线,吐蕃政权在陇右地区主要是沿鄯州至兰州和自临潭、卓尼、岷县向东这两个方向扩张。

  关键节点在兰州,兰州于762年陷于吐蕃,要比临潭、卓尼、岷县等地区的陷落时间要晚几年,原因很简单,兰州以西有鄯州,这个方向是传统的防御纵深战区,而自临潭、卓尼、岷县向东吐蕃人的东进相对要轻松一点,后来他们兴建的定秦堡也在岷县地区,这说明这个方向成为他们后来的主要进军路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