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之浴血陇右》
第39节

作者: 秦阳草堂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27 22:23:32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汉匈河西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
  29
  关于“合短兵,鏖皋兰下”中“皋兰”的争议是与霍去病公元前121年发动第一次河西之战有关的最大争议,自东汉时期至今持续已有一千多年,尚无定论,我们先把这一千多年间关于“皋兰”具有代表性的争议观点摆上桌面。
  应劭(东汉学者)曰:“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
  苏林(东汉学者)曰:“匈奴中山关名也”;
  李奇(汉末魏晋时期学者)曰:“津名也”;
  颜师古(隋唐时期学者)曰:“皋兰,山名也,言苦战于皋兰山下而多杀虏也”;
  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所言今日兰州是“取皋兰山以为名”,因为受《元和郡县志》的影响,我的终生偶像明清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兰州条写道:
  皋兰山,州南五里,州之主山也。山下地势平旷,可屯百万兵,《汉书》“屯兵皋兰山下”,即此。山峡有五眼泉,相传去病屯兵时,士卒疲渴,以鞭卓地,泉涌者之,隋因以山名州.
  《读史方舆纪要》的这段记述产生的影响那可大了去了,关于五泉山得名的传说主要来源于此,以至于当代还产生了你经常可以去摸一摸的霍去病雕像。
  对于先贤顾祖禹我是非常的崇拜,他以一人之力完成煌煌巨著《读史方舆纪要》那不是一般的不容易,在明末清初那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度娘的时代,查阅点资料都是极为艰难的,但这正是他伟大之处。
  崇拜归崇拜,对于《读史方舆纪要》中的错误和瑕疵仍需指出,因为交通不便,顾祖禹极有可能没有来过今日甘肃,因此有关甘肃的一些记载错误还是比较多的,比如顾祖禹对今日洮河、白龙江、白水江和西汉水的描述就混乱不堪,几乎混淆为一条江河,这一点我在另文亦又指出,考虑到他著书时的综合条件,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我们认为霍去病在公元前121年与匈奴人激战的皋兰绝非今日兰州城南的皋兰山,这也不是我们首先表达这种观点,清末曾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陕甘总督的陶保廉认为“去病鏖战之皋兰,去焉支山千余里,当今甘州之合黎山”。
  陶保廉总督的这个结论是关于公元前121年“皋兰”非常著名的观点,后世学者很多都予以认同,其中包括民国时期陇右大学者、金石学家张维,也包括西北师范大学我的学长、校友黄兆宏教授。
  我们不一样。
  我们只同意霍去病鏖战匈奴的“皋兰”肯定不在今日之皋兰山,但不同意“皋兰”是今日合黎山的观点,为啥这么有个性,这个同意那个还不同意的,我们有我们的理由。
  要考辨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与匈奴鏖战的“皋兰”我们必须要有一条基本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军事规律,如果脱离了军事规律这条主线,不管你是从哪个角度入手都会误入歧途,或者南辕北辙,或者钻牛角尖。

  历代学者对于公元前121年的“皋兰”所持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应劭和李奇为代表,他们认为“皋兰”与水有关,要么是水名,要么是渡口;
  第二类以李吉甫和顾祖禹为代表,他们认为“皋兰”就是今日兰州城南之皋兰山;
  第三类以陶保廉和张维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皋兰”是山名,陶保廉更加具体的指出应是今日张掖的合黎山。
  现在让我们对于上述前人观点逐一展开分析,看看他们的破绽在哪里,没有本事直接反驳其不能成立,那就鸡蛋里挑骨头,这是我的长项。
  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在行文描述地理方位时,如果参照系是江河,那么自然而然会使用诸如“江东”、“江西”、“江左”、“江右”、“河南”、“河北”、“河东”、“河西”、“河内”、“辽东”、“辽西”、“淮北”、“淮南”等词语,不可能使用“河下”、“江下”、“辽下”或者“淮下”这样的地理名词,如果将“合短兵,鏖皋兰下”中的“皋兰”理解为水名或者渡口,文法都不通。

  在前文分析中我们已知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西征河西走廊的基本路线,在其进军作战的路径上存在的较大河流主要是黄河和石羊河,黄河自不必说,“涉狐奴”就是指涉渡石羊河,况且在这个地理范围内再无较大河流(今日庄浪河相对于黄河与石羊河而言体量太小)。
  如果按照应劭主张的“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皋兰”对应的就是今日之湟水,那么霍去病进军的路线就必然要进入羌族聚居区的青藏高原东部,我们已在前文详尽分析,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由今日临洮进入青海渡过湟水,再经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这条路线是后世开通的,在公元前121年绝对不存在这条线路。
  基于以上理由,将公元前121年的“皋兰”认定为水名或者渡口名称是于理不通的,我们再来看第二类主张“皋兰”就是指今日兰州城南皋兰山的观点是否成立。
  假定公元前121年的“皋兰”就是指今日皋兰山,那么从军事角度看,这场战事的逻辑就是霍去病率军打过焉支山以西不远开始率军回撤,吃了大亏的匈奴人密谋阻击报复霍去病军团,匈奴人将阻击的地点选择在了今日兰州城南的皋兰山下并且提前到达,磨刀霍霍的等候霍去病率军归来,果然霍去病大军仿佛如约前来,然后双方鏖战一场,霍去病以死伤七千余人的代价最终获得惨胜。
  这个逻辑推理有几个很大的漏洞,女娲也补不了的漏洞:
  其一,今日兰州城南之地在黄河以南,属汉陇西郡领地,且距离陇西郡治所狄道(今临洮)仅有一百公里之遥,难道匈奴人在这么重要的地域可以随意渡过黄河进入汉帝国疆域?
  其二,即使匈奴人钻牛角尖打定主意必须要在今日皋兰山下歼灭霍去病,他们就不怕在渡河期间遭遇霍去病军团和陇西郡边防驻军的腹背夹击?我觉得除非脑子坏了,否则任何一位统帅都不可能如此决策。
  其三,假如匈奴军队就是安全渡过了黄河屯兵今日皋兰山下,静静等待霍去病的到来,汉帝国的陇西郡边防驻军哪里去了?是去放羊了还是去开PARTY了?

  其四,匈奴人选择渡过黄河在皋兰山下歼灭霍去病军团,他们想过万一战败如何在大军掩杀情况下还能够从容渡过黄河返回河西走廊地区吗?难道这是要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准备集体练习黄河冬泳吗?在公元前121年我坚信匈奴人还没有强大到拥有舟桥部队。
  其五,最重要的一点,匈奴人怎么知道霍去病就一定在返程时必须要在兰州南渡黄河?万一霍大将军不走回头路,返程时直接在靖远附近东渡黄河而东归长安呢?如果是这样,匈奴人费劲渡河设阵埋伏不就是瞎忙活了吗?
  所以凡事就是认真二字,你只要认真的想一想,静静的想一想前因后果,就能轻松断定公元前121年的“皋兰”就绝非是今日兰州城南的皋兰山。
  至于大清陕甘陶保廉总督主张的“皋兰”是指张掖的合黎山,貌似很有道理,其实不然,理由如下:
  其一,陶总督认为“皋兰”是张掖合黎山的依据依然是“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我们在前文已经论证,如果你非要把“过焉支山千有馀里”理解为过了焉支山再向西挺近了“千有馀里”,就是至少再向西挺近420公里,应该推进到了玉门镇附近,早过了张掖,连酒泉、嘉峪关都越过了。

  玉门镇现在是玉门市政府所在地,我是玉门市民,难道还不知道那里有什么山,直接告诉你吧,那里的大山有黑山和马鬃山,合黎山就在张掖北部,合黎山距离焉支山直线距离仅有一百来公里而已,怎么可能是“千有馀里”?以图为证。
  其二,假定张掖北部的合黎山就是“皋兰”,霍去病在已经取得焉支山匈奴总部基地作战胜利以后还跑去合黎山干嘛?是要追击歼灭匈奴人吗?别忘了这仅仅是一场带有很强侦查意味的试探性进攻,要是我就带那点人马捣毁了人家的总部基地,又夺得了人家祭天的金人,可以了非常可以了,完全可以撤军了,至于四散溃逃的匈奴人爱怎么逃就怎么逃,下次我再收拾你,这次就算了吧,人手有点少追不过来。

  这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别说率领一万铁骑,我连一百只羊都没有率领过,小时候我家仅有一只山羊还让我放丢了。
  其三,退一步说霍去病就是打到了合黎山并与匈奴人鏖战,结果惨胜后仅余三千人马,还得压着大批匈奴俘虏返回陇西郡,自合黎山至陇西郡最近的地界绝对超过500公里,你觉得他和已是强弩之末的三千将士在没有补给和接应的状况下,长途跋涉,还能走出河西走廊吗?你真以为匈奴人是软柿子你想捏就捏?别忘了匈奴人与中原华夏部族的战争已经持续数百年,什么样的阵仗他们没见过,他们眼巴巴看着你三千人押着人家的王子和王公大臣轻松返程?

  当然例外是一定存在的,毕竟霍去病是一代战神,在他的身上发生例外也属于正常,但是例外毕竟是例外,例外本身的意思就是可能性太小,万分之一都不到。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唾沫飞溅嘚啵嘚啵了这么半天,公元前121年的“皋兰”到底在哪里?
  现在只能告诉你,我们认为那个时代所说的“皋兰”就是今日之乌鞘岭,至于理由下节再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