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之浴血陇右》
第40节

作者: 秦阳草堂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30 00:26:34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汉匈河西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
  30
  有人在网上留言说我瞎咧咧,非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为一个两千多年前的皋兰之战扯出那么多闲篇,他说皋兰之战要么发生在皋兰县要么发生在皋兰山,这还需要论证推理吗?

  他的观点的确不需要论证,但需要我纠正和解释。
  目前甘肃境内与“皋兰”相关的地望有两处,一处是兰州城南的皋兰山,一处是兰州北部的皋兰县,可能会有人不解,皋兰山为啥不在皋兰县?
  皋兰山现在不在皋兰县不等于它一直就不在皋兰县,满清及民国时期,皋兰县那可是甘肃之首县,是甘肃的省会,地盘大了去了,包括今日兰州市和白银市之大部,那个时候皋兰山自然就在皋兰县境内。
  实际上在霍去病西征河西走廊35年后的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汉帝国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归属天水郡管辖,金城县包括今日之皋兰县。
  汉代以后兰州附近地区历史沿革多有变迁,至清代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因境内有皋兰山而更名为皋兰县,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皋兰县行政区划名称和界域多次变更调整,皋兰山慢慢就不在现在的皋兰县境内了。

  既然皋兰县因皋兰山而得县名,那皋兰山又是何时得名?以现存史料分析,皋兰山最早得名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此可知,在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西征河西走廊时,不管皋兰山当时叫什么,肯定不叫皋兰山,同时金城县尚未设置,更别提乾隆三年才更名出现的皋兰县。
  因此,霍去病率军与匈奴人浴血奋战的皋兰之战绝对不可能发生在今日皋兰县境内。
  要想论证我们提出的公元前121年的“皋兰”就是今日乌鞘岭这个论点能够成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论述,这是个艰巨的苦活,好些时候都不想写了,可转眼一想,自己挑的的头再苦再难也得弄完,只是心里有点焦躁文笔自然发涩,您就将就一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皋兰”是个啥玩意?关于“皋兰”之义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皋兰是一种植物,清光绪时张国常在《重修皋兰县志》“舆地”、“物产”中说:“春兰,俗名皋兰。谓皋兰山因此兰而得名也”。

  关于皋兰的形态,张国常是这样描述的:“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三月抽绿茎,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近闻亦有香气,移植盆中,雅堪赏玩,但易萎耳”。
  孔宪武的《兰州植物通志》,则将皋兰鉴定为细叶鸢尾,属鸢尾科。
  第二种说法认为皋兰来自于少数民族词汇的音译,陇右大学者张维在《兰州古今注》中说:“兰州以皋兰山得名。皋兰者,译音也。匈奴谓天为祁连,而皋兰、马兰、贺兰诸山名,皆与祁连音近,当亦高峻之意”。
  第三种说法,兰州曾为蒙元占据,”皋兰“是蒙语”水南“的意思,皋兰山即水南之山,现在蒙古仍有将河叫皋兰的,皋兰山就是河(南)边的大山。
  以上三种关于“皋兰”之义的说法都很有道理,我都同意,但我仍有补充。
  这是在西北地区非常常见的一种植物—马兰,著名的某拉面餐饮品牌就是以它命名的,比拉面更著名的是马兰精神,如果你不知道马兰精神,劝您少玩点游戏抽时间去看看真正奠定我国大国地位的原子丨弹丨、氢弹的研发历程。
  马兰也叫马蔺,亦称马莲(花、草)、马兰(花)、紫蓝草、兰花草、箭秆风、山必博、蠡实、旱蒲,是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
  这种植物生命力极为坚强,即使在干旱的西北戈壁滩也能够大量生长,分布范围极广,兰州以南三百多公里我的老家宕昌有一个村子名叫马莲川,就是以马莲命名的,那个村子的周围遍地都是马兰草。
  不要小看宕昌马莲川这个小村子,据历史考古工作者研究,曾经在马莲川生活过的古羌人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宕昌国的宕昌羌人的先祖,他们以马兰命名自己生活的村落,并将此村落名称世代相传至今,至少已有三千年历史。
  马兰和皋兰有啥关系?说皋兰呢怎么又扯上马兰了?因为它们有关系,关系不是一般的铁,属于老铁。

  我们认为马兰可能与公元前人们所指的“皋兰”是同一个植物(再不济也应该是同科植物),因为马兰花不仅仅盛开在宕昌的马莲川,它开遍了西北大地,哪里都有,只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发音未必相同,因此有了“马兰”和“皋兰”的发音区别。
  这个非常好理解,比如我们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时多用“我”字,但甘肃甘谷、武山那一带人喜欢用“曹”表达自己,“我不知道”这句话让他们说出来就变成了“曹不知道”,很有趣。
  中国疆域辽阔,同一种东西出现不同的读音是一件极为稀松平常的事情,在此意义上讲,我们推测在公元前121年前后,兰州以西北的乌鞘岭草甸地区大量生长马兰草,而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无论他是羌族、匈奴族还是华夏部族,都称马兰为皋兰,并共同将雄伟的乌鞘岭命名为皋兰山。
  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个推测,没有证据,合理不合理的您看着办,下节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今日乌鞘岭就是两千多年前的皋兰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