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之浴血陇右》
第41节作者:
秦阳草堂 日期:2018-01-31 16:41:22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千秋万代功与名·汉匈河西之战》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
31
就读武都一中的高中时代其实特别喜欢文科,尤其是历史和地理,高二分科为了提高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听父母安排学了理科,心里也不是特别乐意,只能勉强为之吧。
还好,1989年高考我以宕昌县当年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这个成绩在母校武都一中连前50名都进不去,你说我那母校有多牛?简直就是金光闪闪啊,现在想起来都为母校激动和骄傲,么么哒!
大学时代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某些时候简直进入一种疯魔状态,如饥似渴的饱览文史方面的书籍,也算是“博览群书”吧!你见过有这么夸自己的吗?但确实在大学的某个时段模糊了自己理科生的身份。
通过数年的学习也算是做到了“文理兼修”,“文理兼修”啥意思,文科是半吊子业余爱好水平,理科是学渣水平,挂过好几门课,就这样好好赖赖、糊里糊涂的熬到了毕业的季节。
没背景、没靠山、没门路,我有的只是人生最初的理想和梦。
为了找个可以就业糊口的工作单位,没有想到第一次出远门要去的地方竟然是河西走廊。
即使1989年你身处甘肃省会兰州,只要没有去过,河西走廊对于你来说就绝对是遥远的秘境,你对那片土地的了解可能仅限于“春风不度玉门关”或者“西出阳关无故人”之类的诗句,对于还不满22岁的我,也是一样一样的。
为了落实工作的事第一次去河西走廊西部的玉门是在1989年6月间乘坐火车前往的,一个人,天涯孤旅,心里充满了向往、忐忑、焦虑还有一丝若隐若现的悲凉,悲凉是因为古诗词读多了,不是为了别的。
车出兰州穿过永登境内的山峦河谷地带后豁然开朗,渐渐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火车宛如长龙在一座苍莽高峻的山岭间蜿蜒爬行,让人无比惊讶的是这火车咋还另有一个车头在后面推呀!不推不行,不退爬不上去,当年铁路还没有实现电气化,蒸汽机车的动力是有限的。
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这座拔地而起的巨大山岭就是河西走廊东端起点乌鞘岭。
看着我惊讶的神色,坐在对面慈眉善目的老夫老妻娓娓向我讲起他们走了一生的乌鞘岭和河西走廊,这是我第一次在诗词文章以外体验到的有生命温度、有血有肉的乌鞘岭和河西走廊。
此刻我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偏离了写作主题,赶紧收回来,就让我们一起先欣赏一下让我一生都心心念念的乌鞘岭壮丽风光吧!
其实乌鞘岭这个名称出现的很晚,清代称乌稍岭、乌梢岭、乌鞘岭,民国时称乌沙岭,1945年以后通称乌鞘岭,而明代称分水岭,东晋时称洪池岭,再往前推就不知道确切的名称了。
地理名称是怎么命名的?有规则、有规律吗?
这个问题可以写成一部巨著,就不再展开,我们化繁为简,你先考虑一下,地球原来有名称吗?五大洲、四大洋原来有名称吗?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有名称吗?万山之祖昆仑山原来有名称吗?哺育了中华文明的长江与黄河原来有名称吗?三皇五帝时代中国有名称吗?
这么一想聪明的你就很明白,地理名称是人类产生了语言、创造了文字、开创了文明以后才出现的,因为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地球的探索,这个过程必然包括日常交通和远途迁徙,同时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都需要交流并进行文明的传播。
比如五千年前的我遇见了五千年前的你,我问你:你肩上扛的老虎是在哪里打的呀?我也想逮一只回来养着玩。如果没有地理名称,我俩只能傻站着比比划划好半天,最终我前往的地方未必就是你打虎的地方,既不方便也不准确,然后大伙就慢慢给经常活动的地方根据其特点各自起个名字,便于沟通交流。
这个朴素的地理命名法一直延续至今,如果你在大北京漂过,难道不知道著名的公主坟、五棵松吗?因为今天的公主坟确实埋葬过一位公主,今天的五棵松曾经确实有过五棵古松,这种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不管古人还是今人在对一个无名的地方命名时最优先选择的方法是突出其特点,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所有路经此地和即将路经此地的人。
没有文字以前最早的地名只能用语言传递,传递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甚至面目全非,现在也一样,同一个地名用不同的方言讲出来那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比如让你用粤语唱一遍《忐忑》一定会是另一首一炮而红的洗脑还洗肾的神曲。
我们今天要说的还远远不仅仅是这些。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有历史记载文明社会的标志,外国文字什么时候出现我一概不知,中华文字啥时候出现的我也不知道,仓颉造字仅仅也就是个传说,不管咋样我们的老祖先总算有了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尴尬,有了文字那就使劲用吧!
老祖宗您悠着点,就那么几个可怜巴巴的文字您得珍惜。
确实如此,即使中华文明发展到今日也就数千个汉字而已,最初老祖宗们创造的文字可能极为有限,所以很多时候在地理命名时只能对一大片土地只用一个名字表达,还往往还是单字,双字的就算豪华版地名。
譬如你熟知的秦始皇老祖宗最早在周天子那里获得的封地叫“秦”,后来才有了秦国、秦朝,陕西人喜欢讲三秦大地、大秦帝国等等,其实根在甘肃天水地区。
这样的习惯现在仍然存在,最典型的的是“坝上”,你知道坝上有多大吗?不知道就翻开中国地图,坝上是指西起张北县、康保县、尚义县、沽源县、察北管理区、塞北管理区东至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海拔陡然高于华北平原的草原地带,自西向东,西东向西我溜达过三四回,每趟需要三、四天,景色无比壮丽,著名的木兰秋狝围场、乌兰布统草原和塞罕坝林场就在其间。
那么大的一个地区就一个名字也不方便啊,所以慢慢的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在大地名之下就产生了很多小地名。
还是回到盛开着“皋兰”的大西北吧!也许在公元前121年之前今日兰州及附近周边地区生长的“皋兰”非常之多,遍地兰花草,香气沁人心脾,因此最早的羌族、大月氏、匈奴先民就把这一大片开满兰花的土地命名为“皋兰”,之后为了方便又起了若干小地名,但因为今日乌鞘岭草甸地区生长的“皋兰”最多,所以仍将此山岭称为“皋兰”,因为他们没有文字,中原华夏人根据其发音,将“皋兰”这两个富有诗意的文字赋予了这片壮美的崇山峻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