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午 ——关于中日国力、军力、政略、战术的比较研究》
第51节作者:
龙的航程 日期:2018-05-01 21:11:04
晚清守旧氛围浓郁,保守的儒家士大夫基本掌握了舆论话语权,连执掌中枢的恭亲王都在改革问题上频频碰壁,被弄得灰头土脸。李鸿章大力提倡工商业,等于在挑战中华上下五千年来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祖宗成法”,实在是胆大包天。
当然,富于政治手腕的李鸿章不会强行硬上。他牢牢把握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将“制夷”设定为所有改革动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基调,力图与强调“夷夏之防”、重视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顽固保守势力求同存异,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但他万万没想到,就在自己紧锣密鼓地筹谋推进工商业发展时,保守派冷不防在背后捅了军工企业一刀。
日期:2018-05-01 21:12:12
1872年初,内阁学士宋晋上奏,建议福州船政局停止造船行动,理由有三点:
一是造船“靡费太重”,福州船政局自开办以来,耗资逾300万两白银,已经超过了当初的预算;
二是“名为远谋、实同虚耗”,如此巨额投入,目的是“自强”和“御侮”,即与列强的坚船利炮相抗衡,避免鸦片战争重演,但造出的船艇较之“外洋兵船多有不及”,不仅不能“制夷”,反而还可能引发外方猜忌;
三是造船的费效比极高,但造出的船只没啥用处,打洋鬼子力有不逮,用于巡捕海盗则“外海本设有水师船只”,等于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他得出的结论是,在朝廷财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还挤出巨款造这些浮在水面上的大玩具,“殊为无益”。同时,他也指出江南制造总局的情形与福州船政局类似,请中央敕令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停止造船。
PS:内阁学士为明、清官制之一,品级为从二品。内阁名为清代最高权力机关,但实际上仅负责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实权被军机处掌握。
日期:2018-05-01 21:14:47
宋晋的建议,在当时确实具有一定代表性,清政府也不得不重视他们的意见。但是,考虑到造船一事牵涉到李鸿章、左宗棠、沈葆祯等封疆大吏,且船政局“创始甚难,即裁撤亦不可草率从事”,所以将宋晋的奏折转发李、左、沈三人征求意见,要求他们通盘筹划,回答“现在究竟应否裁撤,或不能即时裁撤,并将局内浮费如何减省以节经费,轮船如何制造方可以御外侮”等问题。
福州船政局,是由左宗棠发起创建的。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呈报《议筹机器雇洋匠在闽罗星塔设局试造轮船以重国防而利漕运折》,对创办船政局进行了初步构想,计划花费5年时间、300万两白银,使中国工匠学会造船技术、冶铁技术、航海技术、驾驶技术、测绘技术,一劳永逸掌握全套造船工艺。
1866年9月25日,左宗棠正忙于筹办船政之时,清政府突然下令让他接任陕甘总督,赴西安镇压“陕甘回乱”。左宗棠只好推荐沈葆祯为船政大臣,接手船政局筹建工作。沈葆祯依靠个人威望和政治权威,摈除一切阻力,强势推进船政局建设,至1871年底,已建成6艘木质轮船,最大者150匹马力,排水量1258吨。
19世纪的军舰,是尖端科技和工业技术的集中体现,只有世界强国才具备研制、生产和维修大型水面战舰的能力。恩格斯说,“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
19世纪的轮船制造技术,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的动态演进过程。
1802年,蒸汽机第一次被安装在木船上;1837年,英国造出了可以在海洋上安全行驶的铁壳轮船;1879年,第一艘钢制轮船试航成功。这些舰船甫一出现,均带有试验性质,技术和性能均很不稳定,用了相当长时间才被全世界所接受。1866年的左宗棠,对各国轮船技术进行了一番比较,认为“各国师匠争新斗巧”,新式轮船层出不穷,“有明轮、有暗轮、有木底、有铁底”,经过综合权衡,他将技术比较成熟的暗轮木底舰船作为船政厂的建设目标,并为沈葆祯所继承。
可以想见,由于对轮船制造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缺乏预见性,加之中国造船业草创伊始,所造轮船成本费用高企,质量远不如西方船只“坚实精利”。从财政角度看,“造船不如买船”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后发的大清帝国想要赶超列强,创建自己的轮船工业更是现实需要。
日期:2018-05-05 20:43:41
就船政局继续兴办还是立时裁撤的问题,沈葆祯和左宗棠均上折,对宋晋的言辞进行了全面反驳,认为向西方学习轮船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半途而废。
李鸿章则是写了一封长篇奏折,开篇首先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极其复杂严峻性,认为中国想要自立自强,“诸费可省,惟养兵设防、联系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而后,他又解释船政等军工企业在起步初期阶段,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开支较大属于正常现象,日后造船越多、单位船只的成本将会逐步降低,讲得有理有据有节;再者,他认为缓解财政压力的根本之策,不在于停造军舰,而是在于大力建造商船,并设立民用运输企业来赢利,这样不仅不会赔钱、而且还会赚钱。
李鸿章、左宗棠、沈葆祯三人的观点高度一致,态度异常坚决,使得摇摆不定的中央政府吃了一颗“定心丸”。加之以恭亲王为首的总理衙门也在背后推波助澜,认为三人虑事周详、任事果毅,造船事业“不可惑于浮言,浅尝辄止”,这场关于学习引进西方技术的又一场重要争论才告一段落。
在事关造船事业存续的危机中,李鸿章借助反对者提出的财政问题反戈一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求富”的观点,借力打力的技巧炉火纯青。半年后,他一手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引导洋务自强运动由重工业、军工业向民生领域渗透,中国近代工业终于开始了艰难转型。
从轮船招商局开始,李鸿章接连创办了开平矿务局(1878)、天津电报总局(1880)、上海机器织布局(1882)、热河平泉州铜矿(1881)、漠河金矿(1888),于1881年建成中国自己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PS:1862年,为了挽救清政府于危亡,李鸿章引导中国近代工业率先在造枪、制炮等重工、军工领域萌芽发展,违背了工业发展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先民用产业后军事工业的客观规律,相当于在沙滩上盖高楼,重而无基。10年后的1872年,军工发展先后遇到资金、技术、能源、人才、原材料、经营管理等多种问题,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只好又掉过头来发展航运、纺织、煤炭、冶炼等民用基础工业。这种本末倒置、逆向发展的模式,是特定历史环境造成的弊端,也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典型特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