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强烈程度与对事物的关注程度成正比,对事物的关注程度是与该事物和个体利害关系的紧密程度成正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人类情感也日渐丰富、细腻,它既是对物质生活、社会关系发展程度的反映,同时也是思维水平发展程度的反映。
情感的产物是舞蹈、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都是人类为了抒发情感、宣泄情绪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情感的日益丰富,艺术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感受、对自身欲望的理解。
艺术的感染力在于想象,人们在想象中寄托情感。共鸣是具有相似经历、相同境界的人对同一艺术形式所产生出相近的想象。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诗歌……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作品。人们潜意识里都是完美主义者,如果不被现实打扰,他们宁愿沉醉于自我虚构的幻象中任情感在想象的世界中驰骋……激情是引发想象力的最佳途径。
意志是对欲望的专注与贯彻,是将欲望付诸实现的愿望的强烈程度,以及在实现过程中对困难、挫折的忍受能力。意志的强弱与对事物情感的深厚程度、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成正比。愤怒是人对违背其意志的事物所迸发出无法抑制的激情,愤怒的前奏是不满,当不满冲破了克制的极限便成了愤怒。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出乎意料,认为事物不该如此,它是人类思维单向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折射,它需要理智来平息、时间去消退。
意志的产物是信仰,信仰是人的各种思想观念的综合反映,是对世界认识与感受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准则。信仰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困难与失败,为了给自己的行动寻找理由和希望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人们在物质欲求失败后,转而寻找精神寄托而产生的,它是人类思维发展至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信仰最原始、最普遍、最持久的形式是宗教。
宗教的产生基于两方面因素:首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原因,初级的生产力水平限制了人们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对于各种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人们感到困惑、迷茫、无奈与渺小,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为了使这些客观现实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利益,人们开始利用现有知识去探寻事物规律,应用已有经验来解释事物现象,在知识贫匮、经验肤浅的条件下,只好利用主观想象替代客观真理,这是人类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情况下不得已的必然选择。它是宗教得以产生的认识上的根源。
其次,人们在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条件限制,难免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困难与挫折、失望和无奈注定拌随着人的一生。成功不过是现有欲望的短暂满足,它或许意味着下一次失败的起点。为了给自己注入行动的勇气与成功的希望,为了在希望破灭后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慰籍,人们渴望精神上的指导与寄托,信仰便油然而生,宗教就是人类这种情感与意志的混合产物。
解释功能与指导功能是宗教的两大基本功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时代,宗教担负着解释世界、认识世界的历史使命,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将原因的终点归结于神灵,同时,又以神灵为原因的起点来说明一切未认识、理解和掌握的事物,它是一切科学的最初起源。随着生产力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各种具体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逐渐脱离宗教的束缚,各自发展为相对独立的、较完善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体系,并接替了宗教解释世界、认识世界的历史使命。
宗教是人类最原始的、有意识的行为守则,它是人类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律典章等具体行为规范的最早雏形。它通过影响人们思想意识活动来达到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它与法律的区别是:前者是非强制性的,人们通常怀着虔诚、敬畏的心理去主动地遵循;后者是强制性的,人们通常带着畏惧、矛盾的心理去被动地适应。
从宗教的发展过程可以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初始阶段,人类靠采集、渔猎生存,各部落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直接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这是人类适应环境求生存的必然结果。由于人们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的施予,自然条件的变化也就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了祈求大自然的恩赐,于是产生了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自然崇拜。从各部落的崇拜对象可以反映出该部落所处的自然环境,反映出崇拜对象与部落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及崇拜对象在人们思想意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宗教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依附关系,人们信奉宗教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物质需求的满足。随着生产力发展,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附程度不断降低,而社会环境对人们利害关系的影响却日益加深,人们的注意力也逐渐从自然界转移到人类社会自身,对“人”的崇拜逐渐取代了对“物”的崇拜。在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时期诞生的宗教,其神灵世界不过是现实社会的专制制度、等级关系在主观意识上的投影。
后期宗教除了满足人们获得现实利益的期望,更注重精神上的慰籍与解脱。它们向人们灌输各自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感受,对未来的向往。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寄托和生活上的指导。宗教的这种指导功能是伴随人类认识能力不断发展,思维水平不断提高而产生的,是人类发掘自身痛苦的根源并渴望得到解脱的愿望结果,它是调和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精神与肉体关系的镇痛剂,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开辟了一片精神净土。
原始宗教相比,后期宗教更多地反映了人类社会自身的内部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探索与理解。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宗教并没有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消亡,这是因为世界象一张无穷无尽的试卷,随着旧问题的解决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人们疲于奔命想抓住自己的影子,其结果不问自明。
人类思维水平永远无法摆脱自身所处时代的局限,无法超越自身所创造的文化的限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解释的现象,在科学未能阐明它之前,只好把它留给宗教。同时,宗教作为人类情感与意志的产物,同人类的精神生活不可分离,宗教所宣扬的博爱与超脱的基本精神满足了人们在物质欲求无法如愿后所产生的精神需求。
从国家角度而言,宗教所宣扬的“报应”、 “地狱”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惡行起着威慑作用,其所宣扬的“天堂”作为现世人们忍辱负重生活的报偿,使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找到来世的寄托。宗教这一弃惡扬善的基本精神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它作为法律的补充,起着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而成为历代统治者予以扶持或默认的原因。
如果有神灵存在的话,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所有宗教都未触及到真正的神灵,各种宗教所崇拜的都是本民族文化塑造的、能给自身带来精神慰籍的偶像,这些偶像都来自于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他们本身只不过是真正神灵的创造物与神灵力量的表现形式。由于人类难以超脱以具体形式去感受抽象本质的思维局限,加上自身欲望、利益的羁绊,导致了宗教世俗化、民族化和功利化,将表象当成本源而忽略了真正神灵的存在。
真正的神灵是无始无终、无形无欲、无所不在潜藏于一切事物中的必然性,必然性是内在本质与外在条件相结合时所要产生的特定结果。它通过巧遇、偶合、意外等偶然性方式让人们感受到它若有若无的存在……
在理智、情感与意志的相互关系中,理智占据着主导地位,情感与意志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受理智的制约和影响。情感是对欲望的体验、感受,而这种体验、感受则取决于对欲望自身的评估、判断(理智),对同一欲望的评估、判断的结果不同,必然引起对这一欲望的体验、感受(情感)的差异。
如果能在成功的背后发现潜藏着更大的危机,其所感受的将不是快乐,而是忧虑和恐惧;如果能在失败的结局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其所感受的将不是痛苦,而是平和与憧憬。那些在痛苦的煎熬下,在死亡的威胁中所表现出来的无谓挣扎与嚎叫,是人类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动物本能的体现。当人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努力根本无法改变事物的结局时,就不会强求而顺其自然;当人们把握了规律并顺应规律时,理智就达到了最高境界,超越了生的羁绊与死的恐惧。
意志是对欲望的执著、坚持,这种执著、坚持的基础和动力来源于对欲望自身的评估、判断结果,即坚信这一欲望的实现会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利益(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或二者兼有)。一旦这种判断结果有所改变,必然会动摇基于这一判断结果的信念(意志),因此,任何基于非理智上的意志与情感终有动摇和坍塌的一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