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指发言者、著作者对其所表述内容的真实心理感受。它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自身的真实情感与其所表述的内容、观点基本一致,它可以反映出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以发言者、著作者的主观标准来判断而言,并非客观事实标准。),以及发言者、著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处的利害关系与其所表述内容中所反映的利害关系基本相一致,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与情感的强烈程度成正比;二是自身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无明显的好恶偏向,这种情况一方面表明了所表述的内容与发言者、著作者不存在直接利害关系或这种关系影响很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发言者、著作者思维的客观与冷静;三是自身的真实情感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明显的抵触倾向,但迫于某种压力、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而不得不表现出与其所表述内容相一致的情感。它显现的是发言者、著作者的信仰、实际利益与其所表述内容存在着对立、矛盾的情况,这种言不由衷、委曲求全的表现只能说明其所作出的是一种利大于弊的选择。
判断发言者、著作者的真实情感除了可以凭借其言论中的语气、措词之外,更主要的是要结合言论的主题与目的,根据其所表述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真实利益是否一致,以及利害关系的关联程度,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其所处的感情立场属于哪一类。分析情感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发言者、著作者的真实利害关系,从而掌握其真实的思想动机。
文体形式指著作、言论的结构和语句表达方式。它是为主题与目的服务的,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服从于表现主题的需要。演说过程、行文过程也就是思维过程的再现,通过分析文章、言论的结构,可以反映出发言人、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流畅、严谨;通过分析其遣词造句是否恰当、准确、生动,可以反映出发言人、作者的文化修养的高低;通过分析其所涉及的概念的多寡和层次,可以反映出发言人、作者知识面的宽窄与深浅。
价值观与伦理观指隐含在言论里、贯穿于文章中的对事物的衡量标准和选择标准:即“某人某事某物应当怎样或不应该怎样”,“羡慕、追求什么”,“厌恶、排斥什么”。它是个人所固有的、较稳定的价值取向标准和是非判断标准,是贯穿个人一生的思想、行为准则。通过对发言人、作者的价值观与伦理观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其志向的高低、涵养的深浅和胸襟的大小。
价值观与伦理观是文章、言论的灵魂和统帅,主题、目的和情感都是在这一核心指导下的具体延伸发展。因此,分析、掌握发言人、作者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是分析文章言论最深层、最重要的目的。能够正确分析和掌握个别文章言论的主题、目的和情感只有助于解决个别具体问题,而掌握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就可预知其在类似问题上会作出相同的判断与选择,预知其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利害关系中所拥有的立场与感情,在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上,必定会根据本人所固有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作出相应的判断与选择。
行动是个人依据其所固有的价值观与伦理观进行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并在个人动机的驱使下将这一结果付诸实现的行为。动机隐藏在个人内心里,难以确定、证实,而在动机的驱动下所采取的行动、所产生的效果却是可以感受到的,因而,可以通过对行动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的分析来推断个人的动机。动机是受个人固有的价值观、伦理观的支配,通过对个人动机特点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其固有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当人们为解决某一问题而提出某些主张、采取某种行动时,并不代表这些主张就是他们的信仰,也不足说明这种行为就是他们的品行,它可能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一种权宜之计。因为这些主张、行动都是出于现实功利目的,有的是迫于解决眼前问题的需要,有的是受制于自身目前的能力,有的是为了获取他人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一旦目的达到,就会置之脑后。国家也是如此……
动机具有统一性与个别性。前者指个人在外界环境条件或内在生理因素的刺激下所产生的最原始自然的、不受主观意志影响的最初欲望冲动,它受人类本能(自然属性)的支配。由于人类本能的相同性,在外界或内在刺激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个人所产生的这种最初欲望冲动是基本相同的,不因种族、文化的影响而改变,正是基于这一点,人类才能相互理解、交流。
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在个人所固有的价值观与伦理观的支配下,通过理智和意志对这种最初欲望冲动进行判断、选择与调整而形成的个性化的欲望。动机的个别性受个人信仰(社会属性)的制约,它是人们面对同一问题而产生不同反应的思想原因。(另一个外部原因是个人在其利害关系网中所处的具体位置)
例如:在身无分文情况下面临饥饿问题时,每个人都会产生填饱肚子的欲望冲动,这就是动机的统一性。但对如何填饱肚子的方法上则因人而异,有人会去找工作、有人会去乞讨、有人会去偷、有人会去抢、有人会坐以待毙……这就是动机的个别性。
再如:面对他人的傲慢、侮辱和伤害,每个人都会产生厌恶、反抗和报复的欲望冲动(动机的统一性),但有人会表现得比较容忍克制、有人会以牙还牙、有人会不屑一顾、有人会麻木不仁……(动机的个别性)
以行动推测行动者的思想不仅要看分析者对行动的感知与理解程度,而且还要看被分析对象对自身这种行动是如何认识理解的,后者才是人们所要把握的真正原因。主体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与客体判断其行动而得出的目的通常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相反。因为从不同阶段、不同目的看效果,对同一行动的动机的推断和评价普遍存在着相互对立。例如,从目前阶段看,某一效果不利于行动主体而有利于行动对象,从整体看,这一效果又是主体实现最终目的所必需的过程,从最终结果看,这一效果有力于主体而不利于客体;从客体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认识到主体的真正意图和最终目的,仅凭目前有利于自己的效果去推测对方的目的,显然要陷入危险的境地……
当各方互为对方的工具、手段时,各方都以各自的利益、目的和计划去推测对方,由于各自对利益的理解与追求的不同(有的追求物质利益、有的追求精神利益;有的追求眼前利益、有的追求长远利益;有的追求局部利益、有的追求整体利益……),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朋友,要在拥有共同利益的人中寻找;敌人,要对与之利益相对立的人提防。
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它是奠定、形成个人固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的现实基础,这些思想观念一旦稳定成型,将会贯穿、影响人的一生,而且难以改变。人首先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其所依存的社会体制、宗教习俗等环境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思想观念的形成,久而久之,他们对周围环境中司空见惯的合理或不合理的社会现象逐渐习以为常,形成“理当如此”的思维惯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各自不同,他们的思维惯性(即思维定势)也就自然而异,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地区的人们比较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难以相互理解、沟通的社会原因,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思想文化冲突的思维原因。
分析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为了了解其所在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制度、宗教习俗及文化教育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这是因为相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们通常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思维定势,也就容易产生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因而,对环境的分析有助于了解个人动机的社会背景与种族特性。
拥有相同或相近价值观与伦理观的人们具有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面临同一问题时会采取相同或相近的行动。相同的看法并不一定会导致相同的行动,这是因为决定行动的因素除了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外,更直接地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利害关系中的具体位置和个人品质,所处位置的不同决定了行动的立场和出发点的差异,这种位置决定了人们客观、具体、实际的利弊得失,而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与伦理观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只有在摆脱了客观实际利害关系羁绊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主观意念上的共识,这一共识在未付诸行动前不会触及、影响各自现有的实际利害关系,一旦将这一共识付诸行动就会因各自在具体利害关系中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产生各自不同的实际利弊结果。同时,每个人欲望的大小、理智的高低、意志的强弱各不相同,它们既取决于先天素质,也受制于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它们是构成动机个别性的具体内涵,是决定个人行为最直接、最具体的主观原因。
个人天赋的高低决定了个人抱负的大小,抱负的大小则决定了能力的强弱。具有特别天赋的人天生就隐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欲望和激情,并具有使这一欲望得以贯彻的坚强意志。它在孩提时期处于一种朦胧的、不易察觉和显现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启迪与环境的磨炼,这种欲望逐渐清晰地显露出来,形成与自身天赋相当的抱负(与天赋的类别、高低相一致)。为了实现自身的抱负,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与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使其实现抱负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当然,最终能否有所成就还得听从命运的安排------机遇。
普通大众的天赋不论在类别上,还是在程度上都无多大区别,决定和影响他们抱负的主要是社会价值导向及其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他们的能力多是局限于普通、专业的技能上。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