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之学 受益终身》
第25节

作者: 领路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不是以该国目前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依据,而是以该国的国民素质与所信仰的价值观念为标准。因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甚至对立的手段、方法来实现,局面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一个国民素质堪忧的国家如果没能及时随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之际而得到发展、提高的话,纵然拥有上述局面也必然注定难以持久,就象无源之水必然要干枯一样。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是因其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而是拥有广大具有睿智、品德和勇气的民众,这种财富不是任何国家可以占领和掠夺掉的,也不是外部因素所能轻易影响和改变的,它是一个国家能够保持长久稳定与发展的力量源泉……

  社会习俗对国家目的的影响、作用是通过该国民众(包括统治阶层)在本国地理环境与文化环境中所养成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及思维习惯而产生的。不同的社会习俗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伦理观,价值观、伦理观的不同就意谓着利害标准、是非标准的差异,利害标准、是非标准的差异就意谓着各国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判断标准、衡量标准存在着差别,判断标准、衡量标准的差别导致了认识结果各异,相异的认识结果导致目的、行动的对立。

  社会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中经过萌发、培养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有利于其当时生存、发展的一种文化意识与行为习惯。纵观社会习俗的形成、发展过程,首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个国家、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的时代,人们生活受自然条件因素的制约、影响程度越大,反映到文化意识形态中的自然痕迹所占比重也越大。因此,社会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小,受后天人文因素的影响则越来越大,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作为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社会习俗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因此,社会习俗具有时代性。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十分缓慢(相对不变),经过世代相传积累的、与这一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具有延续性。因此,它又具有传统性。所谓的民族性就是社会习俗的地域性、时代性与传统性的概括。

  在影响国家目的形成的三方面因素中,第一方面因素是第二、第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反映,是对第二、第三方面因素的概括和总结。经济利益对国家目的的形成起着根本性、主导性与决定性的作用,其他利益归根结底都是这一经济利益的派生物或衍生物,是对其经济利益的反映并服从于经济利益。而文化意识形态,诸如哲学、政治、宗教、社会习俗等,对国家目的的形成则起着主观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它通过对国家利益的衡量标准与认识程度的影响与作用,来影响认识结果(国家目的)。它说明了为什么不同国家在面临相同、相似的社会问题或国际环境时会有不同的目的与行动。它反映了在客观条件相同或相似情况下,不同国家因各自对国家利益的衡量标准与认识程度的差异而导致了不同的政策。

  国家目的与个人目的相比较,具有各自特点:国家目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阶段性。任何政策、法律的出台都是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当某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影响到国家利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时,国家就会根据这些问题、现象危害程度或有利程度,采取打击、压制或鼓励、扶持的手段去消除不利的社会问题,引导有利的社会现象,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

  同时,一国的经济、人口、政治、文化状况及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基本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十分缓慢,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它们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长期的、连续的、统一的政策方针,投入一定规模的资源,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积累,才能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它说明一国政策受到了本国基本社会现实发展状况的影响制约,政府必然要对这些长期困扰、制约国家生存、发展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做出反应,制定相应的对策。因此,一国基本社会现状决定了该国的基本政策框架与走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阶段的社会现状各不相同,与之相适应的基本政策也就相应而异。因而,它具有阶段性。

  个人目的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人们的观念与欲望除了受制于先天的天赋与本能外,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教育和境遇。很少人会真正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多数人的生活目的被各种各样、连续不断、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所充斥、包围而迷失了生活目标。普通人的价值观、是非观容易被社会舆论导向所迷惑、影响和控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时代性和功利性。他们的人生目的受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所面临的境遇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环境是形成个人思维定势与行为习惯的客观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左右了个人的价值观、是非观。所接受的教育会影响到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判断与应用水平,教育的结果体现为个人的能力和修养。环境与教育对个人生活目标的形成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其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而实现的,它们的作用较为客观、隐匿,而个人具体的生活境遇则是决定、影响其生活目的的主要因素,是其产生各种各样欲望和情感的直接诱因。这些境遇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职业职位、经济状况、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等诸多能够影响个人生存、发展的因素。人们的欲望和情感总是与目前所处的境遇相适应,受其制约、影响,普通人的生活目的随着所处境遇的变化而改变,只有在旧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新的目标。除了少数天才人物外,他们缺乏明确、稳定和终极的人生目标与人生目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是因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能够决定、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外在条件存在着太多个人无法预知、无力控制的因素,生活中充满着太多的随机性(天灾人祸、旦夕祸福等变数),因此,人们只好服从于命运的安排而随波逐流。主观原因则是因为个人的天赋能力、学识修养未能达到对世界本质、对人生真理正确领悟所需的相应认识高度。

  既然人们的欲望和情感取决于所处的境遇,受其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从人们的欲望、情感中也可以反映出其所处的境遇、能力修养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于国家所面临的社会现状而言,个人所处境遇的发展变化则十分快速、明显,而且这一变化过程充满了不可抗力、不可预知性和偶然性因素,越是开放的社会,越充满着竞争和机遇,个人境遇的变化也就越迅速。这点反映在个人生活目的上,就表现为明显的盲目性、随机性。

  目的确定之后,必须通过行动(手段)付诸实施,才能得以实现。手段的形成、选择和应用除了取决于主体的目的、为主体目的服务外,同时还受制于两方面因素:
  首先是实施手段的主体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状况,就个人而言,这些资源包括天赋能力、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人际关系、学识涵养等因素;对国家而言,是指该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状况、社会习俗、领导人素质、国际关系等因素。主体所拥有的资源对手段的制约表现在两点:一是限制了所能选择手段的范围(手段所含的威慑力量或利诱力量的大小及持续能力);二是限制了手段的应用程度(主体应用手段的能力水平)。

  其次是手段实施的对象及效果。既然手段的实施都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客体),那么,这一对象对主体所实施的手段是否产生反应、做何反应、反应程度直接关系到实施手段的主体能否实现预期的目的。如果手段对客体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这种效果必须被主体所认识到,且符合主体的判断标准)不能与主体的主观预期目的相吻合,主体必然会不断地修改、调整原先的手段,直至与其预期目的基本相符(或者不得不调整原来目的)。因此,客体对手段的制约是通过其对手段所产生的反应(效果)来影响、改变实施手段的主体,从而迫使其寻找相对有效的手段(主体的主观认识、判断)去实现预期目的。

  所有人际关系直至国际关系都因对相互之间手段和效果的主观认识、判断的差异而影响他们之间的斗争与合作。所谓谋略就是在揣摩对方的主要目的与判断标准的基础上,以己方对对方的预期目的的判断结果为依据,针对对方所使用的手段,使己方的反应表现出符合对方的预期判断(多数情况下,当对方采用了错误的手段时)或表现得与对方的预期判断相对立(多数情况下,当对方使用了正确的方法时),以诱导对方作出错误的判断、使用错误的手段(行动),从而战胜对方来获取自身利益。或者是主体从自身的目的出发,根据对有关客体利用价值的评估,主动出击,引导客体作出表面上符合客体利益与愿望、实际上却使主体获益的行动……

  根据什么来判断手段与对象之间的关联性程度,以及该手段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 客体对手段是否产生反应、做何反应以及反应程度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利害关系的联系程度;其次是受客体对这种利害关系的认识程度、对主体所实施手段的判断标准与敏感程度的影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