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世之学 受益终身》
第35节

作者: 领路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人生总是趋向于追求欢乐、逃避痛苦,人们常常过于注重自我的主观意愿而忽略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因而,挫折、迷惑、痛苦、事与愿违也就随之而至。世界是独立于人类思想意识及主观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服从人类的意志而设计、运转的,它所遵循的是自身的自然规律,主观意志与客观存在相接触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欲望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对现实客观理智地评估与把握有助于对自身欲望的正确认识和调节,才能减少无谓的痛苦,享受应有的欢乐。因而,客观评估现实是正确认识欲望的前提,对欲望能否正确认识直接影响了对痛苦与欢乐的理解和感受,决定了一生中痛苦与欢乐的多少及大小。

  从社会利益立场和自然规律角度而言,每个人的欲望都应当与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相吻合。过高于自身价值的欲望只能徒增痛苦、烦恼,并失去现有的欢乐,无论对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是有害的(因其才能和品德无法承载其非分的欲望而导致了对社会利益及他人权益的侵害);过低于自身价值的欲望虽然有利于减少、降低自己的痛苦,能够享有更多的欢乐,但对社会发展而言却是不利的,它埋没、浪费了自然界所造就的、社会所培养的人才资源,使其他人失去了享有因其价值的实现而带来益处的机会。只有个人的欲望与其所具有的价值相吻合才是正常的、合理的,它不但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且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就是应当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得到体现和发挥,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受到外界种种条件的制约,大多数人的价值得不到正确认识与合理利用,具体表现为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具有的才能不相吻合,甚至大相径庭,职业往往成了决定大多数人终生价值的裁定者。在封闭式的社会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所实行的专制的社会制度,出于统治集团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意识形态的偏见,人为地造成了职业的世袭、垄断。而职业的世袭、垄断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了大多数人才资源的埋没和浪费;另一方面致使了大部分才能与品德都不堪胜任其职业的人却占据了少数宝贵的社会资源,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公正、平等,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在开放式的社会里,造成人们才能与职业相背离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因素(价值观的影响)。由于职业的开放性和阶层的流动性,人们可以较大程度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职业,但多数人的选择结果却令人遗憾,他们所追求的只是职业所带来的财富、权力和荣耀,而不论所选择的职业是否与自身的才能、志趣相吻合。他们未能清醒地认识到任何职业都只是社会分工的一种形式,只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场所,并不代表个人价值,能够真正反映个人价值的是其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而非其所占有的地位、财富和名声。

  人们之所以做出错误的选择,一方面是受自身急功近利欲望的驱使;另一方面是受外界种种思想偏见的误导。而导致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认识能力的贫匮,认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正确的教育及自身的修养,教育的意义也就在于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才能、认识自己的价值、寻找自己的目标,从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

  个人的才能、志趣如果与所从事的职业存在着严重冲突,无疑会使其背负上沉重的精神包袱:要么因才能得不到发挥而郁郁寡欢;要么因才能无法胜任而惶恐不安,要在职业上求生存和发展只有靠机遇而不是凭才能了。这种情况下,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越重要,其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只有个人的才能、志趣与所从事的职业相一致,才能充分实现、发挥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外,还必须要求社会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能为人们提供比较平等、公正的竞争和发展环境,在各种职业上不断淘汰不适合的人,不断引入才能、志趣与该职业相吻合的人,使人才资源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加速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繁荣。

  实际情况是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制约和机遇的影响。职业作为社会分工的具体形式,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大多数人不可能刚开始就碰上与自身情趣、能力相吻合的职业,因此,如何引导人们去认识自身的价值、如何培养人们与自身能力相一致的情趣是决定个人价值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应当让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去选择职业,而不是让职业来束缚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与自身价值不相符的职业只是一种谋生手段,与自身价值相吻合的职业才是真正的目标。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寻求能够发挥这一价值的职业也正是人生的具体意义所在。

  使人高尚的是思想,使人充满力量的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或者说智慧的高级阶段)应当和谐、统一地与勇气、仁慈同在。因为这种智慧能够使人真正认识到世界的伟大与自身的渺小,真正认识到人类意志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在这种信念的引导下,拥有真正智慧的人既能充满激情地去实现他们的历史使命,又能平和地去接受命运对他们的安排(顺应自然本身就是他们的使命和目标)。对他们而言:人有自己的目标,神有他的安排;人生不再疑惑,死亡不再恐惧(死亡对他们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解脱)。他们不会出于个人原因而去报复伤害他们的人,就象一个成熟的大人不会去报复伤害他的幼童一样。他们已经认识到那些被仇恨包围的人,当他带给别人痛苦时,也在给自己制造痛苦,所以,他的仇恨已经被他对这些狭隘自私、幼稚低能而又自以为是的人们的巨大悲怜所溶解、淹没……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思想行为和时间精力都受欲望的诱导、支配,它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作用最普遍、最直接、最有效也最持久(最原始、最本能的)。人的情感植根于欲望之中,与其欲望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相对应,表现为对所欲望的事物的期盼与感受的反应。恐惧是因为担忧失去,痛苦是由于疑惑所致。
  情感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爱憎好恶方面。在没有受到实际利害关系影响的条件下,人的爱憎好恶主要受其价值观、伦理观与审美观的支配,一旦其爱憎好恶的对象触及到自身的具体利害关系时,这种原先的情感就会产生相应的改变和转化,从原来单凭情感来衡量事物、处理问题的立场转变为倾向于从实际利害关系的立场出发,以自身利益的具体得失去评估事物、解决问题。

  所谓爱情就是异性间激情战胜理智、理想取代现实的阶段性成果;反之,则是婚姻。爱情需要幻想和单纯来保持它的醇美;婚姻则以责任与义务来维系,用信仰和道德去浇灌才能稳定长久。人们起初被激情激励着碰出了爱情,后来又被责任束缚着去维系婚姻,于是,家庭构成了大多数人生活的基本内容与中心意义,它创造、哺育着人类的未来,蕴含、实现着希望的明天。

  而每个人的具体利害关系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情感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也就显得脆弱不稳、难以持久。蓦然回首,才发现亲情、爱情和友情在关键时刻却难以抗拒利益的诱惑,难以经受危难的考验。人啊!只有从那虽然温情脉脉、但难以抵挡风暴的帏幔中走出,才能看清这世界的面貌,才会放弃对幻想的依赖,不要指望命运会怜悯弱者,它从来都是站在强者的一边,只有独立、自强才能成为命运垂青的对象。不要奢望他人为你付出的会超过其从你身上所能得到的,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也就不应超过你所能给予他的最大利益限度。如果能够认识到这点,也就多了许多理解与宽容,少了许多责难和不平。

  胸怀宽广有两类:一类出于理智,另一类出于悲悯。前者基于对敌人或对手的报复不利于自身主要目标实现的考虑而不得不压抑、暂缓以牙还牙的欲望,一旦这些不利影响不存在,对手、敌人的前程、生命就岌岌可危了;后者基于对人生的感悟、对真理的认识而产生的对对方的理解与悲悯,如果可能,后者更愿意赋予对方智慧和品德以挽救他们的灵魂,而不是惩罚他们的肉体、折磨他们的精神。前者普遍存在,后者却难以得见,虽然二者都以宽容的姿态出现,境界却完全不同,前者受现实功利的驱使,后者因理想信仰而付出,具有比前者更高尚的情操、更深刻的智慧。

  由权力与财富所奠定的社会地位并不意味着具有其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天赋才能和思想境界,在现实社会中,这些地位的获得更多地仰仗不平等的机遇而非个人自身的品质。那些自恃权力和财富而傲视他人的人本身就是低俗卑微的,因为品德使人宽容、怜悯,智慧使人谦恭、谨慎。当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层次时,才会真正认识到世界的博大与自我的渺小。同理,这些只崇拜权力与财富拥有者的人群更是庸俗之辈,他们根本不知道智慧与品德的真正价值。

  自信产生于实践与比较,崇拜根源于幼稚和低能。个人崇拜是由于受自身文化程度、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的制约,而对在这些方面能力远远超过他们的人物所产生的一种羡慕、渴望之情。产生个人崇拜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思想上的误解,另一种是利益上的诱惑。前者是将崇拜对象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扩大到其他方面,具有完美化的倾向,它主观上是缺乏知识经验、客观上是长期思想禁锢的结果;后者是对崇拜对象所拥有的号召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的羡慕、渴望而导致对名人本身的崇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