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41节作者:
罗衾不耐 刘备很窝火,难道要不明不白地终老于公丨安丨吗?大概刘备不是没向周瑜要求过更多的土地,但他得到的仅仅是油江口。周瑜不想给,也做不了主。找谁说理去呢?只能去找周瑜的老大——孙权。
“立营”公丨安丨之后,荆楚之士纷纷来投,叛曹的庐江雷绪更是带来数万部曲。民心所向也是一种资源,它指向与之对等的权力。但刘备无法接受东吴的安排,并不是因为无法安民,而是因为无法发展。北面被周瑜挡着;东面是东吴;西面被据守夷陵的甘宁切断了取西蜀的道路;南面倒是一块乐土——交州,但孙权已经染指。
能否不求东吴自己单干呢?不可以。在长坂坡时,刘备的兵力在鲁肃眼里“不当一校”,也就是连八百人都不到,赤壁之战后仍羽翼未丰。也就是说,直到建安十四年(209年)底,刘备也不具备与孙权翻脸的实力。对于刘备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必须冒着被扣留的危险去见孙权。
刘备要东行见孙权,诸葛亮没有《三国演义》里的锦囊妙计,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直到现在,命运只能靠刘备自己去掌握,即使杀头的危险也只能自己去承担,神机妙算只能出现在小说中。
建安十五年(210年)一开春,刘备就到京口(今镇江)见孙权。
刘备此行有很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上京“告御状”,就是控诉分配不公平,向孙权提出“求都督荆州”。
两巨头终于见面了,刘备比孙权整整大二十一岁,按理说都比孙权长一辈了,但现在刘备不得不来求人家。
刘备当然不会说孙权不公,而把责任推到了周瑜身上,说“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自己人多地少,无以自处,希望把南郡借给自己。刘备说的都是托辞,求地以规远图才是真实目的。但历史上记载的往往也是托词,许多真相都藏在文字的后面。
“人多地少”就能成为理由吗,难道孙权一定要接受吗?是的!因为这个理由其实变相地反映了荆州人士的要求。换句话说,刘备是为荆州人士争取生存空间来了。刘备接受的人其实都是刘表旧部,由于孙家父子两代三人和刘表多年征战,结下了很深的冤仇,所以赤壁之战后“刘表之故吏士”没有归顺周瑜,而是“多归刘备”(《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过去他们散处荆州八郡,而现在却聚集在公丨安丨一地,刘备哪里有足够的地盘和职位收留他们?这种事态也反映出刘备在荆州甚得人心,俨然是稳定荆州局面的核心人物,而周瑜却做不到这一点。刘备一贯仁义为先,虽然为此兵败当阳,但在此时却能连本带利地收回来——行仁义是不会吃亏的。
刘备亲自跑到东吴,一是表示没有二心,二是表示自己在荆州具有超越周瑜的影响力,三是表示既然刘表旧部多归自己,就应该多分些土地安置他们。对此,孙权假如不想除掉刘备,是没有理由不给刘备一个满意答复的。
刘备来到京口,一是告周瑜的状,二是要争夺荆州的领导权。费了千辛万苦打下江陵并身为南郡太守的周瑜一听此事就火了,当即跳了出来,给孙权上疏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为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关张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等挟令之,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相资助,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周瑜说刘备“终非池中物”,不能久居人下,必须尽早制服刘备,这无疑是对的。他提出的计划是软禁刘备,让其在东吴做个安乐公。而他将关羽和张飞收归其下,则“大事可定”。除了周瑜,彭泽太守吕范也向孙权建议扣留刘备。
其实周瑜的招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周瑜、程普所部的兵力在荆州具有绝对的优势以及水战经验,制服关、张等人应该不是难事。为此,刘备事后从庞统那里得知周瑜曾经建议孙权扣留自己时,不免感叹“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途,非万全之计也。”由刘备的感叹,可以证明周瑜的计策是可行的,刘备一点招也没有,只有后怕的份儿。
在这个关键时刻,本与周瑜情同莫逆的鲁肃却大唱反调。他对孙权说:“曹操现在对我们还是虎视眈眈,将军且不可掉以轻心。孙将军您现在刚刚占据荆州不久,人心未附,我建议还是应该借重刘备,让他去安抚荆州的百姓。我们给曹操增加刘备这样一个劲敌,同时给我们增加一个盟友,难道不是最佳的选择吗?”(曹公威力实重,将军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鲁肃主张以刘备为荆州之主防备曹操,理由是刘备更能凝聚荆州人心。其实,鲁肃的意见未必正确。赤壁之战后,西起夷陵,东到江夏,荆州长江一线全为孙吴控制,以周瑜之才智,为何不能独立安抚荆州北拒曹操?假如刘备真的是防御曹操的不二人选,那么为什么以后还要三番五次地索要荆州?
当然,鲁肃之谋在一个前提下也是成立的,那就是刘备没有野心,情愿让孙权当枪使。但天下人谁不知道,刘备是一个不甘于人下的枭雄!鲁肃之谋,其实是放虎归山。
在这个关键时刻,孙权采纳了鲁肃的意见,决定让刘备成为荆州的主人。不仅如此,孙权还将自己的同父异母妹妹嫁给了四十九岁的刘备。不过原因不应该是“稍畏之”,孙权没有惧怕刘备的理由,嫁妹兼有笼络和羁勒两重含义。
这个生命历程比刘备少五分之三的孙夫人非同一般,让刘备胆战心惊。以刘备现在的处境,这个老婆大概很看不起刘备。《法正传》说:“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后来诸葛亮也曾说:“主公之在公丨安丨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
刘备现在不仅是债务国,而且还成了上门女婿。娶了这样的媳妇,刘备不仅没有获得大丈夫的尊严,而且还要随时防止被其所图。孙夫人从东吴带了一帮“吏兵”从嫁,后来他们到了刘家地盘横行不法。孙夫人的举动大概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债主的霸气,二是恩公的娇气,三是以少嫁老的怨气。三气齐发,也就难怪刘备的日子不好过了。刘备自己实在没招,只好搬来赵云。赵云是一个性情“严重”的人,也就是说平时脸很涩,孙夫人对他敬畏三分。(此时先主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后来,孙夫人回东吴了,想必是那时刘备已经自立,而且欠的债也不打算还了,孙夫人霸、娇、怨三气再也找不到人发了,不回去也没什么意思了。由此可见,这门婚事一开始就是一种上对下的恩赐,是用来钳制刘备的。当刘备已经控制不住的时候,这个婚姻也寿终正寝了。
刘备不虚此行,孙权不仅答应可以考虑让刘备接管荆州,而且还成为刘备的大舅哥,但这些都不能让刘备安心。刘备知道现在自己没有能够拿人的地方,大舅哥孙权为什么如此慷慨,大概只有一个理由。现在顾不上别的,自己要趁孙权还没变卦,赶紧“昼夜兼行”跑回公丨安丨。回到公丨安丨,刘备还像一个受了惊吓的孩子似的,连声说:“孙权这个人可了不得,长得上长下短,哪里能够容人呀,打死我也不想再见到他!”(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但刘备其实过虑了,事实上孙权已经接受了鲁肃的建议。
孙权这样做,是为了抵御曹操吗?非也!
原因是,孙权觉得周瑜已经尾大不掉,必须借助刘备“督荆州”取代周瑜的位置,而借机打压周瑜。
其实,孙权与周瑜的关系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融洽,而鲁肃与周瑜也未必是管鲍之交。周瑜在孙家的早期仕途并不平坦,而是坎坎坷坷、起起落落,直到赤壁之战前,孙权也不放心让周瑜统兵太多。原本周瑜要五万兵马,但孙权只给三万,而且并没有把前敌总指挥的全权交给他,而是以程普分其权势,最后到周瑜手上的兵力最多一两万。其实,孙权对周瑜是有所防范的。明主的猜忌心和防范心,甚至比昏君的还要强烈,但明主把防范工作做得滴水不漏,防患于未然,同时又让群臣说不出话来。
周瑜持火烧赤壁、夺取南郡之威,声望如日中天,已使孙权猜忌。此时,周瑜又提出一个吞并刘备旧部,扩大实力的建议,孙权焉能答应?周瑜的算盘是,把难缠的枭雄刘备留给孙权应付,自己去接收刘备残部和荆州。这不是蓄意要扩张自己的武力吗?假如周瑜据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将孙权置于何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