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宿命--从秦到清》
第4节

作者: franklin970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宦官这边,不会束手待毙,而正好外戚史高本人没什么本事,对于萧望之等人很忌妒,于是宦官和外戚联合起来,对知识分子集团发动了进攻。知识分子集团虽然有治国的能力,但是和皇帝的关系没有外戚和宦官这么亲密,结果皇帝支持外戚和宦官。在这种情况下弘恭、石显二人唆使人上书诬告萧望之等“朋党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入狱,萧望之不从被迫饮鸩自杀。这样一来,知识分子集团受到严重打击。西汉政治权力的架构变成了皇帝+宦官+外戚的模式。

  就在宦官势力在朝中崛起的同时,另一支势力也悄悄地发展起来。这就是地方豪族。自西汉建国以来,地方豪族一直是受打击的对象。西汉历代皇帝都借修陵寝之机强迫各地豪族迁往京城,以削弱他们的势力。在汉武帝时还对他们大开杀戒,比如杀郭解、杀灌夫。然而到了汉元帝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第一,绝对皇权的衰落。在皇权比较强的时期,地方豪族的日子是比较难过的。因为地方豪族与皇帝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远,而与外戚、宦官这些人比较容易搭上线(皇帝不缺钱,或者说他杀了你,你的钱就都是他的,想贿赂都找不着门路,而外戚和宦官就不同了),所以在一个强势皇帝面前,地方豪族是无力抵抗的。举一个例子,汉武帝要把郭解一族迁到茂陵,大将军卫青替郭解求情,但汉武帝说:“他能请到你来说情,看来他能量不小啊,非迁不可。”一句话,把卫青就噎在那儿了。而从汉武帝死后,后族的势力就已经有了超越皇帝权力的势头。汉宣帝虽然强化了皇权,但也只能算是皇帝势力的回光反照,从元帝开始,后来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大权都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些当权派就要比皇帝好说话得多,给钱就行了。

  第二,地方豪族本身发生了变化。原先这些地方豪族是些什么人呢?相当一部分是原来战国时期的旧贵族的后裔,这些人是否忠于汉帝国?是否还有些人想着复国呢?汉朝的统治者心里没谱。所以,必须大力打击,以免他们对政权产生威胁。但到汉武帝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地方上的豪门大族与汉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不太可能反叛。这个时候,这些地方豪族主要有这样一些人。一是大商贾兼大地主。二是由于经营得法,从自耕农或小地主逐渐发展而来的大地主。三是皇亲国戚及其后代。四是高干子弟,也就是大官僚的后代亲属。而后面这两种人在政治上可能没有什么发言权(有的因为血缘关系太远,有的因为祖上犯了事),但在经济上占的比重比较大。这些皇亲国戚和高干子弟,他们的土地是政府给的,怎么会反政府?

  既然皇帝没能力管,这些人又不反政府,那么当然是任由他们发展了。这些地方上的豪族大地主再加上皇族、后族、宦官和其他官僚大地主在地方上巧取豪夺,原本在土地私有制条件下自然会发生的土地兼并和集中速度大幅加快。与之相对应的,大量自耕农和中小地主破产,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不得不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西汉建国以来比较缓和的阶级矛盾逐渐尖锐了起来,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整个政权摇摇欲坠,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却愈演愈烈。
  在外戚和宦官联手打败了以萧望之为首的知识分子集团之后,后族和宦官以及后族之间又开始了斗争。宦官石显在当权十余年之后,由于靠山汉元帝的去世而被一脚踢出朝庭。取而代之的是以元帝的老婆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集团(这其间自然少不了后妃各族之间权力斗争)。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这汉哀帝不是王太后所生,是定陶王之子,于是王氏失势,而哀帝的母亲丁氏和祖母傅氏两大家族掌权。同时,汉哀帝是个同性恋者,他的“皇后”董贤(此人按与皇帝的关系应归入后族)也权力无限。这样一来,丁、傅、董三家瓜分了朝中大权,而且相互斗争。斗了没几年,哀帝死了。董贤是哀帝最宠信的“后妃”,但问题在于他不可能给哀帝生个儿子。没儿子继承帝位,就没了政治地位,哀帝一死,也就只能跟着玩完。哀帝死时,丁太后、傅太后也都已经死了,丁傅两家的政治靠山也没了。倒是王老太后活着。王老太后一声令下,王氏立即重掌朝纲。掌权人,就是王莽。而王莽经过九年的时间,在策划了一系列地动作之后,登上了皇位,建立了一个名叫“新”的帝国。

  他是怎么做的呢?
  一是立傀儡。自己想大权独揽,而且将来要取代汉家江山,自然不能找个能干人来当皇帝。不过,王莽做得了忒过分了点。他立中山王刘兴的儿子刘衎当皇帝,即平帝。这可怜的家伙,当时年仅九岁,而且出生下来没满月就得了重病,一旦病发唇口手足都成青色,而且无法治愈。过了几年,小皇帝长大了,王莽就找了个机会,把他给毒死了,又换一个两岁的娃娃来当皇帝。

  二是诛除异己。先是对可能威胁王氏的其他后族实施打击。如,将哀帝的傅皇后逼死,将平帝母亲及家族全部除掉。同时,对朝中不满自己的大臣也大加打压。如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在王老太后推举王莽当大司马时持不同意见,结果被免官,后来又被处死。对王氏家族内部可能威胁自己的人,王莽也加以铲除。比如红阳侯王立是王老太后的亲弟弟,王莽的叔叔,结果也被遣出京城。

  三是大搞形象工程。王莽暗自要手下爪牙为其歌功颂德、封奏请赏,而自己又一再推让,树立贤者的形象。例如,王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时,有司奏请赐给王莽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黄金两万斤。结果王莽只接受了四千斤黄金,田一点儿也没要,而且还将接受的黄金中的近80%分给了陪嫁的媵家及九族中的贫者。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博足了名声。

  四是从理论上对五德终始学说进行改造,为篡汉作好理论准备。从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后,儒家学说里面就加入了五行这些神秘的东西。王莽及其党羽对这些学说加以改造,鼓吹王氏取代刘氏是五德的正常转移。
  五是显示天意。既然有了理论,当然就得有东西来显示天意。于是就出了一个伪造的符书,书中写明王莽为真天子。
  所谓水到渠成,有着极好的名声又没有什么反对派的王莽就这么在“天意”的安排下登上的皇位。
  王莽篡汉以后建立的帝国名字叫“新”。说句实在话,这个国家百分之一千地名不副实。除了国号是新的,其他一切都是旧的。甚至就连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是旧的。其实早在篡汉之前,王莽就已是实际上的皇帝了。
  这种情况王莽可不愿意看到。怎么办呢?实话实说,王莽智力有限,想不出什么高招来,只能做一做表面文章。
  其一,改官制。一是将原有的官名大加修改。例如,改太尉为大司马;改丞相为大司徒;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改太常为秩宗;改少府为共工;改郡守为大尹如此等等。二是新增了一个官职,例如国师、国将、左伯、右伯、大司徒司直等等。

  其二,改行政区划。西汉时地方行政区域为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出现了州这一级,一共是十三个州。王莽篡汉之后,将十三个州改成九个,按照《尚书》的记载重新划分了九州,又在州和郡之间加了部一个级。此外还常把一个拆成几个,例如北海郡分出一块来成立了翼平,汝南郡分出一块成立赏都郡。甚至有的郡还被拆没了,比如陈留郡。

  其三,改地名。把州、郡、县什么的改大改小也就罢了,还连名字也要改。比如长安改名为常安,淮阳改名为新平,东郡改名为治亭,荥阳改名为祈隧等等。有的地方还一改再改。结果不但老百姓弄不清楚,甚至连地方官吏也弄不清楚自己管的到底是什么地方。大的地名可改,宫殿、城门也要改名。比如未央宫更名为寿成堂,长乐宫改名为常乐室,宣平门改名为春王门。

  其四,改币制。最令人感到眼花缭乱的就是王莽大哥的币制改革。本来西汉的五铢钱用得挺好,但王莽觉得这是刘氏的象征政权当然不能用。于是得改。改成什么样呢?前面有人说王莽“不以金属为保证金,推行信用货币”。看上去有点类似,王莽(政府)说什么是货币你就得拿什么当货币,而且得按他说的比率兑换。这其实也行,但你得弄简单点儿啊。可王莽不干,他从古书上一看,有刀币(后来因为刘字以卯、金、刀三字组成被废掉了)、有布币,乌龟壳、贝壳都能当货币,那就都用起来。结果,布钱大大小小十种,贝壳做的钱五种,乌龟壳做的四种,再加上金子、银子和大大小小不知多少种的铜钱。兑换比率也不见得是整数,比如比如1大贝值216钱。这出去买个菜啥的还不得带个计算器呀。

  结果,这一套形式主义的东西搞下来,国家真是焕然一新,新得上上下下都不认得了。
  认不认得小意思,王莽心说,时间长了也就认得了。但他自己的皇位巩不巩固那就是大问题了。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呢?
  对于王莽这个新皇帝而言,眼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皇权,即王莽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就是对政府的统治权;其二是政权,即王莽控制的政府对广大老百姓的统治权。
  我们先说第一个方面。
  说到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王莽可是个行家里手。他主要采取了三个措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