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好处很多,既发展了生产,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又解决了社会问题,稳定了社会。曹操集团实力在开始屯田之后,越来越强。这是体现曹操战略眼光之处。当时“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唯有曹操这里,足兵足食。这样的政权,不兴起才怪呢。
讲到第二点,把皇帝弄到手上,就要多说几句了。倒不是像易中天先生那样要在什么“挟天子”还是“奉天子”之间绕来绕去,而是要分析一下,有什么利、有什么弊?
若是说“要讲义,不讲利”。我要说,屁话!在那个战乱年代中,只讲义行吗?刘虞是怎么死的?不就是和公孙瓒作战的时候太讲仁义了吗?政治,归根结底是利益,只讲义不讲利那是腐儒,不是政治家。
那么把皇帝弄到手上有什么利呢?一般的说法是取得了政治上了优势,具体来说,就是地方政权变成了中央政权;地方军阀变成了中央军,两军对垒,就可以给你扣帽子、打击你的士气。此外,易中天先生还提到一个“能够比谁都更为有利的网罗人才”。这也是对的。这么大的好处,谁不知道,为什么没人去抢皇帝呢?易中天先生的解释好像是:大家都比曹操笨。是这样吗?不是,因为把天子弄到手上不但有利,还有弊。
什么弊呢?袁绍手下的谋士们说得清楚:“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对此,易中天先生的评价是“典型的山大王意识,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其实不然,迎奉天子是有弊端。第一,政治路线受制于人。一旦迎奉天子,你就不能再有逐鹿中原的想法,而要匡扶汉室,别想自己当帝王。第二,皇帝就这一个,如果抢到手上,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第三,对待皇帝如果出现失误,那就丧失了政治上的优势,而且还给自己内部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政治上不但没有优势,而且是劣势。当时孙刘联军说他“托名汉相,其实汉贼”。而且后期曹操一直是两线作战,对外是孙、刘、马等人,对内则是拥汉的反对派,非常被动。
到年底了,应酬实在是多。醉了两天,今天接着说。
前面讲到袁绍这边对皇帝的态度,而且本人也认为袁绍这一边说得也有道理。那么,曹操奉天子的举动错了吗?没有错,确切地说在当时没有错。袁绍手下的谋士们在分析问题时忘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皇帝本人的情况。
当时皇帝是个什么情况呢?第一,年纪很小,才十六岁;第二,没有依靠,父母双亡,也没有得力的亲戚;第三,朝不保夕,完全生活在惊恐之中。把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皇帝弄到手中,有风险吗?没有。只要稍微对他好一点,那就OK了。曹操就是这么做的,而且果然得到了皇帝的肯定。
到这时,袁绍才发现自己错了。怎么办?用战争解决问题。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集团在一战中的胜利,最终导致魏国的崛起。
在这里,必须说一点的是,官渡之战决不是什么“寒门”对“士族”之战。袁绍也绝不是整个北方或中原士族的代表。袁曹二人背后都是地方豪族大地主,不同之处仅在于支持袁绍的是冀州大地主而支持曹操的是颖川、汝南和沛国一带的大地主(其中除了庶族地主,也有大量的士族地主)。
曹操为什么会得到颍川、汝南和沛国一带的大地主的支持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易中天先生等人为什么会认为曹操得不到士族集团的支持。易中天先生的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曹操出身不好,“曹操不是士族,他出身于士族最憎恶和蔑视的宦官家庭。”因此,最爱以出身看人的士族,肯定不能认可曹操。第二,曹操推行的“惟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损害士族的利益,所以被士族所反对。进而,他提出曹丕为了登上皇位,用九品官人法作为交换来换取士族的支持,并说这是曹丕对曹操的背叛。这样两条理由立得住脚吗?立不住。
我们先看第一条,曹操“赘阉遗丑”的身份是否妨碍士人集团支持他。首先,宦官和士族(包括党人)有仇是真,但并不是所有宦官都和士族有仇。清代学者赵翼说得好:“后汉宦官之贪恶肆横,固已十人而九,然其中亦有清慎自守者,不可一概抹煞也。”而曹操的爷爷曹腾就是这“清慎自守”的十分之一中的一个。据《后汉书·曹腾传》的记载,曹腾还曾进用“海内名人陈留虞放、边韶”等人。可见曹家和党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其次,曹操本人得到了当时名士的高度评价。汝南月旦评的主持者许劭早就称赞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著名党人领袖李膺的儿子李瓒也认为“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因此要他的儿子舍张邈、袁绍而“归曹氏”。可见这些士族们对曹操是认可的。第三,曹操本人以及曹氏家族中很多人都是东汉的大官。比如曹仁的爷爷曹褒为颍川太守,父亲曹炽为侍中、长水校尉。你说因为曹操的爷爷是太监,于是曹操就不是士族;那么当时的人是不是这么看呢?
我们再看第二条,“唯才是举”看上去的确打破了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但是,第一,请注意在战乱年代士族最核心的利益是政治权力吗?不是。面对农民起义,士族和庶族地主的利益是一致的,就是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和人身财产安全。第二,曹操的那个唯才是举,举出来的都是寒门吗?也不是。比如陈群、荀攸、司马懿、钟繇等人,哪个不是世家大族出身?这其中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唯才是举”是推荐制,而非考试录用。进行推荐的人主要是荀彧等人,他们本来就是士族。二是颍川、汝南一带的士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特别重视教育。因此,其中一些人在是士族大地主的同时也往往是很出色的知识分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曹操受到士族大地主的支持这件事上,并不存在障碍。但是不存在障碍并不等于就能得到支持。那么,曹操能得到这些人的支持吗?能。大家看曹操手下的文臣中,来自颍川荀氏的荀彧、荀攸、荀悦,来自颍川陈氏的陈群、钟氏的钟繇(荀、孙、钟三氏都是世代为官的豪门),还有郭嘉、杜袭、辛毗等人都是颍川士人。而曹丕则公开表示“颍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天以此郡,翼成大魏。”可见颍川豪族对曹魏政权的支持有多么重要。
那么,这些豪族大地主对曹操为什么如此支持呢?
第一个原因是曹操对颍川、汝南一带的大地主们有恩。早在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暴发之时,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因此升迁为济南相。曹操因为能够保护大地主的利益,而受到他们的支持。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的个人魅力。前面已经提到了颍川、汝南一带的士族大地主中很多人都是当世名儒,著名知识分子。他们比一般的那些士族有政治眼光。他们将曹操和袁绍进行对比之后,得出结论:“得跟着曹操混”。比如颍川士族的领袖人物荀彧,在天下大乱之前,他举族迁往冀州躲避战火,袁绍得冀州之后“待彧以上宾之礼”。但是,荀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总之,以荀彧等人为代表的颍川、汝南一带的知识分子兼士族大地主成为支持曹魏政权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称之为汝颍集团。与这个集团相对应的是谯沛集团,其代表人物是夏侯惇、曹仁、张辽等人。汝颍集团是知识分子兼士族大地主(或地方豪族);而谯沛集团则是曹氏、夏侯氏加军功集团。正是这两大集团,支起了曹操的政权。换句话说,曹操集团的权力架构是皇帝(汉献帝)在上(不过是被架空了的),曹操在中处核心,汝颍集团在左下,谯沛集团在右下的三岔形结构。
这个结构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这个问题是内部的问题。而在战乱年代,主要矛盾是外部的。只要不停地取得战争上的胜利,就一切都不是问题。曹魏的兴起靠的正是一场场战争的胜利,直到赤壁之战。赤壁一战,曹魏遇到了另一个正在兴起的政权东吴,而曹魏的失败则成就了第三个政权蜀汉的兴起。
曹魏集团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无敌,眼看着就要一统天下了。北方基本平定之后,曹操旌旗一挥,大军便向南方的荆州扑来。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唆,一心要拿荆州”。其实拿荆州也简单,刘备的部队一触即溃,而刘琮更是打都不打就降了。然而,曹操兴奋得过了头,跑得太快,过了荆州继续向南追,没留神一头撞在堵红墙上,头撞了个大疱,十几万人马撞没了,到手的荆州撞丢了。
这一年是公元208年,而使曹操梦碎赤壁的正是孙刘联军。
我们先来讲讲孙氏建立的东吴政权的情况。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