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宿命--从秦到清》
第12节

作者: franklin9705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样一来,我们就清楚东吴的政权结构了。东吴政权是一个以孙氏皇族为核心、地方豪族为外围的一个族群大联盟。打个比喻,这个政权就就好像一根麻绳,中间最粗的一股是孙氏皇族(皇族又是由皇帝及其族人拧成了一根麻绳),其他地方大族都绕着它。
  曹操是头顶着汉献帝,左脚踩着汝颍集团,右脚踩着谯沛集团;孙权是身上绕着孙氏家族和地方豪族;那刘备的蜀汉又是个什么情况呢?是像易中天先生说的“荆州集团第一、东州集团第二、益州集团第三”的层级结构吗?以后再说。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与曹魏、东吴都大不一样。
  首先,从建国的过程就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政权是按照规划建立的,唯有蜀汉是先有规划、后有地盘。当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策的时候,刘备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块地盘都没有。当时刘备暂居的新野还是找亲戚刘表借的。然而,也不知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还是上天有意安排,先是曹操把荆州从刘表儿子手里抢来送了半个给刘备,然后是刘璋把刘备请到自己家里当主人。结果,刘备没花多少气力就得了荆益二州(接着又夺了汉中),正好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相吻合。

  其次,所依靠的力量也不同。曹操名义上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实际上,我们前面讲了,依靠的是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两个地方豪族集团,主要手段是武力征服。孙权这边就更直接,就是凭着武装力量硬打硬杀出来的政权,然后再对地方豪族加以安抚、收买。而刘备呢?荆州是捡来的,益州是骗来的。他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运气是一个方面,军事力量也占了一部分,但更重要的依靠力量是政治号召力。说白了,因为他姓刘,是宗室,所以他得到了拥护汉室的这些势力的一致支持。对于这些拥护汉室的人来说,拥护刘备、刘表、刘璋都是一样的,而三者一比较,刘备最有才,当然支持刘备。

  由于建国的过程和依靠力量都比较特殊,刘备的蜀汉政权的权力架构也比较特殊。皇帝是整个政权的核心,是精神领袖,这一点是雷打不动的。刘备死后,刘禅那么没用,但是蜀汉上下都忠于他,没有一个人想过去取代他,原因何在?就因为他姓刘,是整个蜀汉政权的精神领袖,没有他整个政权就会散掉。在皇帝之下,有两个集团。一个是忠于汉室的知识分子集团,代表人物是诸葛亮、法正、蒋琬等人;另一个是军事将领集团,代表人物是关羽、张飞、魏延、姜维等人。注意,与曹魏和东吴不同,蜀汉的政权中是没有地方豪族的席位的,因此蜀汉政权的阶级基础与曹魏、东吴完全不同,蜀汉政权是一个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为基础的政权。这样一个政权,如何能够保持稳定呢?

  第一,打击地方豪族势力。刘璋当政期间,宽容三蜀豪强,使“蜀土人士专权自恣”,这些豪强和中原地区的豪族一样,也有自己的田庄、徒附、部曲、奴婢等,势力很大。这对于蜀汉政权的威胁是很大的。按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是“蜀汉建国,基础不牢,猇亭战败,地动山摇”。对付这么一支势力,蜀汉政权的做法是“威之以法”、“限之以爵”。《三国志·张裔传》记载张裔称赞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可见蜀汉政权在执法、用人等方面不以门第论高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二,扶持自耕农和中小地主的发展。具体说就是“务农殖谷,闭关息民”,“以境劝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这里所谓的民,就是指负担赋役的自耕农。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蜀国“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百姓布野,余粮栖亩”。
  第三,南抚夷越。蜀吴两国都是弱国、小国,主要敌人都在北方,而在自己的南方又都有少数民族。但由于两国的阶级基础不同,对待少数民族的方式完全相反。吴国采用的办法是掠夺,以满足地方豪族对奴婢、部曲、农奴等的需要。而蜀国的政策则是安抚为主,让夷越少数民族实行自治,力争和平共处。这也就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的战略。

  第四,北伐中原。有人讲,蜀国之亡正由于其不断地北伐,耗尽了国力。进而,将责任直接压到了诸葛亮的头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北伐中原是蜀国前期(注意“前期”二字)政权稳定的必然要求。前面已经讲了,蜀汉政权的核心是刘备和刘禅为代表的汉室,而复兴汉室就是这个政权存在的政治目标。对于蜀汉政权的支持者来说,拥护蜀汉的原因不在于这个政权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而在于这个政权能够承担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蜀汉政权必须通过北伐来保证自己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我的观点与易中天先生说的“荆州集团第一、东州集团第二、益州集团第三”大不相同。对于易中天先生的观点,我们怎么看呢?蜀汉政权为什么会最先灭亡呢?
  易中天先生说的“荆州集团第一、东州集团第二、益州集团第三”的这个“刘备既定的组织路线”是从何而来的呢?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不是史书中的原文。关于刘备的用人,《三国志》不是没有记载,《三国志》是怎么说的呢?“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简直就是说无论是什么人,在刘备手下都能各展所长。这恐怕是溢美之辞,但绝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可见,刘备不是以什么荆州、东州、益州来划线的。那么,“荆州集团第一、东州集团第二、益州集团第三”这条所谓的“既定的组织路线”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呢?用易中天先生的话来讲,反对蜀汉的,“清一色都是益州人”;而刘备、诸葛亮信任重用的人,“都不是益州人”。但易中天自己也觉得这话说得有点过,于是又说:“当然,益州土著也有受信任的”,但又接着辩称“不过他们的受信任都要打折扣”。是这样吗?不是。就说易中天先生书中举例子的那个黄权,易先生说他“后不受信任”。史实是什么呢?夷陵之战中,黄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即使如此,刘备还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对黄权的妻子“待之如初”。这叫不受信任?要知道裴松之对此的评论是:刘备的作为比起汉武帝杀李陵全家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么,是不是益州人大多和谯周等人一样“盼望着曹魏胜利,蜀汉灭亡”呢?也不是。前面提到的黄权,他儿子黄崇,为尚书郞,随诸葛瞻在绵竹殉国。和他一起战死的还有安汉将军、建宁太守李恢的侄子李球,他是建宁(今云南,当时也属益州)人。这些人为蜀汉殉国,可见不是盼望蜀汉灭亡之人。另外,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姜维军中,“将士咸怒,拔刀斫石”。这其中就有很多蜀人,比如犍为人张翼。当时张翼是左车骑将军,在军中也是重量级人物。由此也可见蜀人也有位高权重之人。

  那么,为什么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大多不是益州人呢?原因有几个,第一,益州和荆州在东汉末年是一个避难的地方,外来人口比较多,特别是外来的知识分子多。所以官员中外地人多也很正常。比如费祎、邓芝、董和等人,都是汉末到蜀地的,比刘备来得早。第二,刘备的政权是外来政权,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外籍官员。你总不能指望刘备入蜀以后就立马把原来跟着自己的老部下扔一边吧。这些人中有的一开始只是小官,但后来都成为蜀汉的栋梁。比如蒋琬、宗预、廖化等。第三,成为核心人物,你得有能力才行,诸葛亮、蒋琬、费祎哪个不是贤臣?再说姜维,你不管他政治水平怎么样,打仗还是可以的,如果不是打了几场胜仗,他也当不上大将军。姜维只管对外,内政方面黄皓权力最大,黄皓是哪儿人?不知道。

  细细翻看史书,事实上,那些有能力而且忠于蜀汉政权的益州本地人也大都得到了重用。不算前面说过的张翼、黄权、李恢等人,比如镇南大将军马忠;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越嶲太守、荡寇将军张嶷;曾任建宁太守、梓潼太守、监军等职的杨戏;官至后将军的张表;官至尚书仆射的姚伷;以及易中天先生提及的张裔、何祇、杨洪等人都是例证。大概是因为这些人在《三国演义》里戏份不足,大家不太熟悉他们罢了(比如赵云最高只做到镇东将军,而马忠、王平都是镇X大将军;张翼则更是左车骑将军,与张飞官位相当)。

  本来现在应该是谈谈蜀汉为什么会灭亡了。但是,有几个问题得先澄清一下。
  第一,蜀汉是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吗?
  第二,蜀汉后期人材凋零了吗?
  第三,诸葛亮的北伐造成蜀汉国力衰竭了吗?
  先看第一个问题。蜀汉是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吗?

  表面上看,是的。蜀汉从公元221年刘备称帝算起,到公元263年后主刘禅投降,总共历时42年。而曹魏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开始,到265年禅让给司马炎,总共是45年;东吴从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开始算,到公元280年西晋吞吴,总共51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