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宿命--从秦到清》
第14节

作者: franklin9705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什么政治风险呢?我们得从曹魏集团的权力架构说起。前面说过,曹操集团的权力架构是皇帝(汉献帝)在上(不过是被架空了的),曹操在中处核心,汝颍集团在左下,谯沛集团在右下的三岔形结构。这个结构有问题吗?有。在这个权力架构中,拥护汉献帝必然拥护曹操,反过来拥护曹操也会拥护汉献帝。这样一来,对于曹操而言就有个大麻烦:他不知道手下的这些人是因为拥护自己而拥护汉献帝还是因为拥护汉献帝而拥护自己。大家都知道,政治斗争最重要的是分清敌、我、友三方面,而当曹操想要拿掉头上的这个汉献帝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分不清敌、我、友了。怎么办呢?曹操贯彻他“宁可我负天下人”的方针,凡是他觉得有可能是敌的都毫不留情地杀或者清洗。结果是除了公开发动政变的耿纪、韦晃、魏讽等人被杀之外,并未谋反的首席谋士荀彧被逼死,孔融、崔琰被杀,毛玠被废。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有理由被认为是因为忠于汉献帝而拥护曹操的人。荀彧和毛玠,他们都主张“奉天子”而非“挟天子”,而孔融、崔琰则是有名的正人君子、耿直之士,自然是忠君的。所以曹操对他们就很有些疑神疑鬼。由于曹操不知道手下的这些因为忠于汉献帝而拥护人中还有多少,所以他篡汉的步伐绝对不能快,他得慢慢地把这些人给清除掉。而这个过程,就为曹魏政权的灭亡埋下了第一颗定时丨炸丨弹:他把忠君之士排除出了政府。换句话说,从曹操迈向皇帝宝座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宣称:“我的政府官员不必忠于皇帝”。那么,既然不必忠于皇帝,又何必忠于你曹操呢?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风险。曹操意识到了吗?有可能。还有另一个风险,那就是没有篡位成功的范例。中国历史上,在曹操之前没有人能够成功篡位,唯一一个试了一把的人就是王莽,其结果是身首异处、留下千古骂名。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在齐国有田氏代姜氏为王,有三家分晋,但要记住那是一个诸侯国,并非天下之主,他们是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的。这个问题曹操不能不考虑。由于这两大风险的存在,所以终曹操一生,他也没敢跨出这最后一步。曹丕显然没考虑这么多,他没想到自己可以篡汉,别人也可以学呀。他篡汉这一步走出,就为所有有实力当皇帝的人打开了一条星光大道。不说刘备、孙权,曹魏政权内部这些大臣们也看到了称帝的希望。这就是又一枚定时丨炸丨弹。

  这还没算完呢。曹丕一上台,就又给自己的政权埋了两枚定时丨炸丨弹。一个是九品官人法。一个是削弱曹氏宗室。
  九品官人法是陈群创立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进一步巩固士族地位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下,各州郡都设中正一职,专管选举,所选人物定为九等,吏部授官,就根据中正所定等级。那么中正如何评定被选者的等级呢?主要是两条:一是“性行”,也就是好的名望;二是“才”,也就是才干。而在这两者之中,至迟到魏明帝时,在用人上已经是重“性行”而轻“言才”了。当时吏部尚书卢毓在与魏明帝讨论用人之道时就说:“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结果是“帝纳其言”。而且《三国志·卢毓传》明确记载,他在选举上,采用的是“先举性行,而后言才”的方针。这样一来,自然是先看出身门第,再看才学,到后来甚至是不看才学只看出身了。结果,这些出身高贵的世族名门,势力越来越大,到最后终于培养出了司马氏这个超级豪门。

  曹丕在培养自己曹氏的对手的同时,还不忘削弱曹氏宗室的力量。我们前面讲了孙吴的情况,在东吴的地盘上士族的势力也很大,但是孙氏皇族的势力更大,很多从中央到地方,孙家很多人都是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但曹氏就不同了,他们除了包括皇帝在内的少数几个人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势力。曹植大家都知道吧,在曹丕当皇帝之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上书希望能够出来做官、为国出力,可曹丕理都不理他。曹操的另外一个儿子曹彰,打仗相当厉害,建安二十三年曾大破乌丸,史称“斩首获生以千数”。但自从曹丕上台,曹彰就退出了政治舞台。其他曹氏皇族也差不多,“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可以说是对这些宗室不但严加看管,而且尽给些废物当手下,让他们一点儿实力都没有。后来宗室曹冏上书痛陈:“子弟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窜于闾阎,不闻邦国之政,权均匹夫,势齐凡庶……今之州牧、郡守……或比国数人,或兄弟并据,而宗室子弟曾无一人间厕其间,与相维持……宗室有文者必限小县之宰,有武者必置百人之上”。等于说是宗室即使有才,也不能用,反倒不如那些地方上的大族,可以一家几个都当州牧、郡守。曹冏明确指出,这种做法“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世之业也”。

  埋下了这四枚定时丨炸丨弹,大家想想看,曹魏政权稳定得了吗?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曹丕是傻子吗?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这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具体怎么回事,下回再说。
  曹丕为什么会对士族如此偏爱呢?这得从曹操晚年诸子夺嫡讲起。曹操晚年,在王位继承问题上,三个嫡子曹丕、曹植、曹彰之间发生了剧烈的斗争。曹丕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地位一直不稳。曹操在是否传位给曹丕这个问题上是犹豫的。众所周知,当时曹丕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曹植。而曹彰有没有夺嫡之心呢?大概也是有的。在《三国志·贾逵传》就记载有曹操刚死,当时任鄢陵侯、行越骑将军的曹彰,“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老爹一死,就问老爹的官印在哪儿,这不是有心要抢权吗?曹彰和曹植是曹丕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尚且如此,其他兄弟曹丕能让得下心来吗?所以,对于皇族室室,曹丕一直是有心理上的阴影的,无时无刻不防着他们。

  防着皇族宗室也就罢了,为什么要用九品官人法呢?这就得从汝颍集团和谯沛集团的斗争说起了。前面讲了这两大集团是曹魏政权的两大支柱,其中汝颍集团是知识分子兼士族大地主(或地方豪族);而谯沛集团则是曹氏、夏侯氏加军功集团。在曹操手下,这两大集团基本上是平分秋色,担任卿相之类的文职官员多是汝颍集团的人物,而担任将军的则多是谯沛集团的人物。但是,曹丕却更偏爱汝颍集团,而不太喜欢谯沛集团。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条,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曹丕是什么人?文人,建安时期有名的诗人。他当然喜欢和知识分子来往,谈谈怎么写诗之类的,多愜意啊。而和像许褚、夏侯惇这样的武将来往,他谈什么呢?打仗什么的,曹丕不在行。据我自己推测,曹彰和许褚、夏侯惇他们的关系恐怕不错,能谈到一块儿去。
  第二条,支持曹植的和曹彰的,恐怕都是谯沛集团的人,而汝颍集团的人则大多支持曹丕。曹彰和那些武将们关系好,这个只是我个人的猜测。由于他除了问了一下先王玺绶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动作,所以有些什么人支持他,我们并不清楚。但是,说到曹植,史料载明的主要支持者有两个,丁仪、丁廙兄弟。这两位都是沛国人,是谯沛集团的人。其他谯沛集团的人物对于谁继承王位的态度如何,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在明确支持曹丕继位的人中,没有谯沛集团的人。明确支持曹丕的是些什么人呢?崔琰、贾珝、吴质这三个人是明确站在曹丕一边的,还有司马懿、陈群这几位与曹丕的关系非常之好,应该也站在他这边。这些人,虽然不都是颍川人,但却都是儒家知识分子,基本上属于汝颍集团。

  第三,汝颍集团门第为先、才学为后的思想正好符合曹丕的要求。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除了出生得早一点儿以外,根本没有什么别的优势。强调宗法制的汝颍集团正好能支持曹丕,而出身较低以军功为主的谯沛集团则必然重视才能,曹丕对此很不爽。
  由于曹丕偏爱汝颍集团,所以曹丕上台之后汝颍集团上升势头很猛。用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用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这样一来,原来与军权无干的汝颍集团人物,就干预了军权,而谯沛集团对武装力量的垄断就此结束。
  九品官人法,就是在两大集团斗争的背景下,由陈群创制,依靠曹丕对汝颍集团的偏爱而出台的一项有利于汝颍集团的制度。
  那么,曹丕同意九品官人法单单是出于对陈群为首的汝颍集团的信任和宠爱吗?也不是。易中天先生提出九品官人法是曹丕和士族集团的一项政治交易,以曹丕同意九品官人法来换取士族对其篡汉的支持。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在曹魏政权的两大支柱中,谯沛集团一来是跟着曹操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二来很多人和曹家是亲戚或世交,所以这些人肯定是支持曹魏代汉的。但是曹操也好,曹丕也罢,对于汝颍集团是否支持自己是没谱的。汝颍集团第一代领导核心荀彧就是公开反对曹操篡汉的,第二代核心人物陈群虽然说什么“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但心里是不是真支持,谁又知道呢?所以也需要收买一下。

  结果,随着曹丕坐上皇帝宝座,那宝座下面的四个定时丨炸丨弹也就开始工作了。爆炸只是早晚的问题。
  定时丨炸丨弹埋好了,什么时候爆炸呢?那就要等皇帝这个掌控整个政权的权力弱化。如果一直有一个强势的皇帝在上面,那么底下有野心的士族也没有胆量和机会来造反,即使造反也不容易得逞。但是,世袭的皇帝不可能总是强势。对于司马氏而言,机会说来就来。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年仅36岁,其子曹芳继位,年仅8岁。这种情况下,自然要选择辅政大臣。选的谁呢?这是个难题。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在曹魏政权里,忠心的不一定有能力、有实力,有能力、有实力的不一定忠心。我们抛开是否忠于皇帝个人,单就忠于曹魏政权而言,宗室和谯沛集团是忠心的,但是前面讲了,这两个集团是因为与曹氏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世代朋友关系而忠于他的。他们中第一代人由于是打江山的人,比如曹彰、曹植、曹仁、曹真、夏侯惇等,能力没的说,但他们的子孙能力如何?不能保证。比如桓范就曾骂曹爽兄弟,“曹子丹(即曹真)佳人,生汝兄弟,犊耳!”而反过来说汝颍集团,这些人中有一些能力强的,比如司马懿、钟会等人,但是这些人忠心吗?别忘了曹操和曹丕的榜样作用。

  所以,魏明帝在这个问题上是很犹豫的。最初他首先选的是宗室,燕王曹宇和忠于曹魏集团的谯沛集团人物曹爽、曹肇、夏侯献。这个安排应该是至少能够保证曹魏政权延续的一个人事安排。可是,这些人能不能担负治国的重任,明帝心里没谱。所以后来在宠臣刘放、孙资的建议之下,加入了一个能力很强的司马懿,改为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而将曹肇、夏侯献等人免职,在谯沛集团和汝颍集团之间搞平衡。这种做法可谓所托非人。本来汝颍集团的势力就略强于谯沛集团,选的人又是汝颍集团的顶尖人物司马懿对谯沛集团的普通人物曹爽(曹爽之所以被刘放和孙资推荐,原因竟是因为他正好在场)。谯沛集团怎么能够制衡汝颍集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