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宿命--从秦到清》
第22节

作者: franklin9705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时候,就得依靠四方诸侯勤王救驾了。但是,有一个严峻的问题。藩镇的兵力在诸侯王的手里,而这些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当皇帝。为什么呢?因为在梁帝国里,继承权的归属很复杂。有好几个人当过或者差点当上萧衍的皇太子。最初可能当太子的是萧衍的侄子萧正德。萧衍在当皇帝之前,人已经年纪一大把了,但没有儿子。考虑到当时人均寿命都比较短,皇帝也有好多三十多岁就死了。所以,萧衍就把自己的侄子萧正德过继过来当儿子。但没料到,老树开花,在当上了皇帝的前一年,萧衍生了个儿子。侄子当然没有儿子亲,于是就把萧正德没能当上太子。太子之位给了萧统。不过说实话,当萧衍的太子实在是一件相当不爽的事。因为,萧衍这老家伙太能活了。前面已经说了,萧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结果,当了三十年太子的萧统没能熬到当皇帝的那一天,比他老爹早死。这下子麻烦来了,接着立谁呢?按儒家经典理论,应该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但是,萧衍犹豫再三,没有立萧统的儿子为皇太孙这是什么原因呢?据《资治通鉴》所载,是因为萧衍曾经怀疑萧统用巫蛊咒自己,所以怀恨在心。我个人认为,这只怕不大可能。哪有恨儿子,恨到孙子头上的道理?再说了,当时出了这事也没有废太子,怎么会在太子死后和太子的儿子算账呢?我认为,更有可能的萧衍觉得孙子年纪太小而自己又太老(他当时已经68岁了,他自己恐怕都想不到自己还能再活近二十年),如果自己死了,孙子控制不了这帮叔叔。于是,萧衍立了另一个儿子萧纲为皇太子。这一折腾,儿子、孙子、侄子,一大堆人都认为皇位应该由自己来继承了。

  萧衍能控制大局的时候,这些在外地手握重兵的诸侯,都老老实实的,不敢怎么样。现在,有了侯景这么个狠人把萧衍给困住了。现在是萧衍等着盼着他们来救了。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老老实实的这些诸侯王们,一个也不老实了。要知道,太子萧纲不是嫡长子,其他的皇子还有皇孙能没想法吗?他们想当皇帝,唯一的障碍就是皇帝和太子。现在侯景把这俩都给包围了起来,谁吃饱了撑的去救他们。正好借刀杀人。就在大家都观望的时候,皇帝没了,皇太子也没了。那就没有什么合法继承人了,看谁有本事,谁就当老大。结果打成一团。就在这战乱之中,梁帝国灭亡了。

  所以,归根到底,梁帝国的灭亡还是皇族内部斗争的结果。萧衍那个一靠长命、二靠放纵的法子没用。前一个,人不可能长生不死;后一个,什么也比不上当皇帝诱惑力大。
  陈和梁差不太多,关于它的话题我们放到后面和隋的兴起一起讲。
  现在我们要问的问题是:既然宋、齐、梁包括后来了陈都看到广立诸侯只会造成皇族内部的屠杀,那么为什么他们前赴后继都要这么做呢?
  关于这个问题,刘裕和萧道成的话其实已为我们作了解答。刘裕称帝后曾对手下说:“我布衣,始望不至此。”萧道成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下过这样的诏书:“吾本布衣素族,念不到此,因藉时来,遂隆大业。”从这两位皇帝的言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即使是当上了皇帝,这些布衣天子的内心里却还存在一种心理上的自卑感,和王氏、谢氏等士家大族之间始终有一层隔膜,对于士家大族是极不相信的。在他们看来,这些士族是历来看不起寒族,即使自己现在是皇帝,他们也未必看得起自己。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看到,在司马氏执政的东晋,以司马氏这样的大族豪门都无法控制士族,许多士族动不动就提着刀进京,这种局面他们不得不防。

  怎么办?皇帝必须拥有能够对抗这些士家大族的实力。所以作为一个由寒门一跃而成天子的皇帝,他们急需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扩张本家族的势力。
  我们知道,士族势力的强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地方上的经济实力,他们占有海量的耕地、山川、庄园;另一个方面是在朝庭里的政治实力,一个家族往往有很多人在朝中当高官(有权没权是另一回事,但职位都很高)。因此,皇帝要想提高本家族的势力,理所当然地也是向这两个方向努力。于是,出现强大的诸侯王(大地主外加高官)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问题在于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而皇权又完全由皇帝垄断。这就与其它士族大不相同。为了争夺皇位,只能自相残杀。
  这就形成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不加强皇族的实力,就控制不住士族;加强了皇族的实力,皇族内部就发生动乱。宋、齐、梁三朝,没有哪一个走出这一困境。因为这个困境的原因在于强大的士族势力与自秦始皇开始建立并逐渐完善的帝国制度有着根本冲突。只要士族势力存在,任何一个政权都走不出这个困境。在南方,东晋、宋、齐、梁走不出这个困境;而在北方北魏又走了进来。

  建立北魏的是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的建国可谓一波三折。从三国时期开始,拓跋氏从一个游牧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国家,其中有多次反复,直到公元339年,拓跋什翼犍建筑都城,设置百官,建立年号,建立了代国。但是国家成立没过多少年,遇上了强大的前秦崛起。公元376年,代国被前秦给灭掉了。不过,前秦兴得快、亡得更快。十年之后,也就是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国成功,并将国号改为魏,建立了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建国以后,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地由奴隶制进入到了封建制,由以游牧业为主,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后来,中原各国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北魏挥师南下,于公元397年,灭掉了后燕,尽取黄河以北今山西、河北等地,与东晋隔河对峙。之后,北魏又先后对夏、北燕、北凉和西凉动武,并取得决定性胜利,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北魏的兴起,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

  北魏这个中国北部(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的小国为何能够在这个战火纷飞、群雄并起的时代兴起,统一中国北方呢?我们下回再讲。
  北魏的兴起我们可以总结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看看天时。拓跋氏最初的政权是拓跋什翼犍建立的代国。这个国家为什么没能兴起呢?重要的原因就是天时不利。当代国刚刚粗具规模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风雨巅峰时期的前秦。这就好比一个刚成立的小公司,遇上的竞争对手是世界500强,那当然就很难立足了。而拓跋珪建立北魏帝国的时候,正是前秦帝国崩溃之时。当时,在整个北方地区,掀起了一股复国、建国的热潮。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继续存在的同时,其中一部分人又建立了后凉;羌人建立了后秦;匈奴人建立了夏国;鲜卑慕容氏建立了西燕、后燕、南燕;鲜卑乞伏氏建立了西秦;卢水胡人建立了北凉;河西鲜卑秃发氏建立了南凉;汉人也建立了西凉和北燕两个地方政权。这个时候,没有绝对的强者,每一个政权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发展自己的力量。

  第二,我们看看地利。当时那个时代,对于所有的政权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可以发展。但为什么鲜卑拓跋氏的北魏最终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北方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利。北魏的根据地不在争夺最激烈的中原地区,而在今天内蒙古中南部到山西北部这一带。这第一是有效地避免了在建国初期就卷入中原的战争。等到后燕打败了前秦,灭掉了西燕和丁零翟氏,基本占据今天山西、河北、山东大部分地区之时,北魏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力,虽然比后燕实力稍弱,但也可以与后燕一战了。第二,就是不像后燕、后秦等国一样,四面受敌。虽然北魏的北边还有柔然部落,但这种游牧民族没有对土地的渴望,可能会有侵略,但一般不会占领某个地方,所以威胁还是相对要小一些。第三,北魏地利的优势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后方空间很大,军队作战有很大的回旋空间。这在与后燕的第二次战争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当时,慕容垂亲率大军讨伐北魏。慕容垂打仗非常厉害,是当时的名将。拓跋珪估计自己跟他硬打,肯定是打不过。于是主动放弃了平城(今天山西大同),退保阴山,不跟慕容垂正面交手。这个时候,地利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慕容垂找不到拓跋珪的主力,而后燕大军在北方,不可能久留,因为南边还有东晋、后秦这些国家。所以,没办法慕容垂在平城呆了十天之后,退兵了。

  第三,我们来看人和。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和。北魏怎么个“人和”法呢?一句话,北魏政权受到了当时他治理下的各族精英的支持。一是拓跋珪本人重视人才,会用人。比如说北魏和后燕的第一次大战,参合陂之战中,拓跋珪一次就坑杀了后燕军四五万人,但是却将贾闰、贾彝、晁崇等有才干的人留下来,并加以重用。再比如说拓跋珪在进军中原的过程中,对于前来军门投靠的汉族士大夫,无论老少都亲自接见,量才录用。这是对汉人,对少数民族的精英,拓跋珪也是很舍得花气力拉拢的。比如,尔朱羽犍因在平定晋阳、中山的战争中有功,拓跋珪将秀容川(今天山西朔县北部)方圆300里的土地全赐给他了。尔朱氏因此成为“牛马以谷量”的大牧主。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维护这些精英阶层利益的制度。光是靠皇帝一个人的政治魅力和能力来获得支持还不是太靠得住。北魏非常明智地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建立了哪些制度呢?下次再说。(有急事要出去,只能写到这儿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