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宿命--从秦到清》
第24节

作者: franklin9705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尔朱荣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受益者,他本人也反对汉化。前面讲过了,自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那些边镇官兵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大为下降,他们是不满的。但是,这些人并不知道导致他们地位下降的不是汉化而是门阀化,所以他们对整个改革都是反对的,对于那些在改革过程中地位得到提升的人更是恨之入骨。而尔朱荣是什么人?契胡首领,既不是汉人士族也不是鲜卑贵族。不但如此,在河阴之难中尔朱荣一下子杀了王公大臣两千人,这很合下级官兵的味口。

  第三,尔朱荣不是造反派,或者说尔朱荣不是反对地主阶级的。尔朱荣的部队不具有反抗阶级压迫的性质,这是尔朱荣的部队和起义军的重要不同。在封建时代,反抗压迫的性质的军队往往更具有破坏性(匪性),有打倒一切、掠夺一切的倾向。这显然是不能被有识之士所认同的。
  由于尔朱荣有这么多能够吸引六镇豪杰(其实不止六镇)为其效力的优势,再加上他本人又是军事奇才,所以尔朱荣建立了当时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北魏内部的人民起义。
  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尔朱荣的好话,但是,尔朱荣却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他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对于打仗、治军,那是相当厉害;但对于治国和搞政治斗争,他一点儿也不会。结果,被皇帝给暗杀了。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老虎没了,所有的猴子都跳了出来。尔朱荣一死,他的家族立即内讧,他的军队立即分裂,因他的存在而暂时保持统治的国家也迅速陷入内战之中。几年仗打下来,别的不说,光皇帝就死了一堆。最终,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这两国,名号叫魏,但其掌权之人分别是高欢和宇文泰,所以其实已是北齐和北周政权了。

  在说北齐和北周之前为什么要说尔朱荣呢?因为,我们明白了尔朱荣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些后来风云人物的支持,我们就可以理解继北魏而起的北周和北齐是什么样政权了。一言以蔽之,他们都是反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人建立的政权。不过,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那么多,应该反对哪些政策呢?北齐和北周对此作了不同的解答,而他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答,决定了两个政权的最终命运。

  北齐和北周的建立者和当权派都是反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他们对于这次改革的评价是反面的。这与我们大家在中学里历史课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完全相反。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到底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后世,特别是近现代的历史学家习惯于站在整个中华民族或者整个中国社会的立场上来看这次改革,因此评价主要是正面的。例如,刘精诚先生就评价道:“孝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有抱负、有魄力,坚持改革和进步,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的杰出人物。”韩国磐先生则在其著作《魏晋南北朝史纲》中评价道:“通过各项汉化措施,也推动了鲜卑本族的前进,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了鲜卑族、其他民族和汉族的融合。”这些说法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站在北魏的立场上,情况就不同了。台湾史学家陈致平在《中华通史》中写道:“单就北魏的立场来说,这件事对于北魏是有利有弊,其利是使北魏,接受汉化,由野蛮而进于文明,政治学术方面都 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弊则使魏人失却了其原有的强悍之气,尤其魏贵族王室自迁都洛阳生活日趋奢靡,他们固有的民族精神反而没落了。另一个重大的影响,则是自从迁都后,北方空虚,后来乃发生了六镇之乱。”以上都是名家之评论,我不敢说他们错了。但是,我个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其实包含两个看似密切结合其实可以分离的两个方向,一个是汉化,一个是门阀化。不把这两个方向区分开来,评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简言之,汉化,即学习汉族的语言、伦理道德、生活习惯等等,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从落后走向文明,是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是进步;而门阀化,则是汉族政权没落的罪魁祸首,是落后的、阻碍社会进步的,也是不得人心的。当然,有人会说当时汉族是搞的是门阀政治,所以门阀化就是汉化的一部分。这也不是没道理。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说,孝文帝搞的是全盘汉化,连汉人的垃圾也接受了,而用这些垃圾取代了自己本来拥有的真金白银。

  高欢看到了北魏帝国的倒下,于是他做出了和孝文帝相反的举动,鲜卑化。如果说,孝文帝接受了汉人的垃圾,那么,高欢就是把汉人的宝贝扔掉,而又把鲜卑人的垃圾也捡回去了。也就是说,高欢全盘否定了孝文帝的改革,而且因为反对汉化,进而反对汉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北齐政权的打击“汉儿”政策。举几个例子。
  其一是歧视汉人。北齐朝中官员大多数对人歧视和仇视汉人。史书记载“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连汉族官员都被轻视,何况平民。鲜卑人常称汉人为“汉儿”、“何物汉子”、“头钱价汉”,甚至“狗汉”、“贼汉”,不把汉人当人看。高欢命汉人高昂与御史中尉刘贵等一起练兵。有人来报告说:“治河役夫多溺死。”当时役夫大多是汉人。对此,刘贵说什么呢?他说:“头钱价汉,随之死。”意思是说,这些人命贱,让他们死。刘贵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在他眼里一个汉人就值一文钱。当时高昂就大发脾气,但却也没办法。

  其二,用鲜卑语。语言本无所谓先进落后,但用鲜卑语很显然不利于汉文化中那些先进思想的传播。而鲜卑人似乎也不把学习文化当回事,只看重打打杀杀。比如高洋之子高殷温和好学,高洋嫌他懦弱,常说:“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
  其三,对汉人进行掠夺。例如,杜弼曾向高欢进言:“先除内贼,却讨外寇”。高欢问内贼是谁,杜弼说:“诸勋贵掠夺万民者皆是”。结果,高欢居然“令军人皆张弓挟矢,举刀按鞘以夹道,使弼冒出其间”。杜弼吓得半死。这时,高欢才说:“箭虽注,不射……尔犹顿丧魂胆,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既然高欢对这些掠夺万民的内贼采取宽容和保护政策,自然是从上到下大兴掠夺之风。顺便提一句,有人认为高欢可比曹操,我要说:“他也配?”

  北齐政权何以如此呢?还是从其政权结构来分析。北齐政权的结构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就是以高氏皇族为核心的鲜卑军事集团,有史学家将其称为怀朔集团。这是一个以军事力量为主要统治源泉的政权,说白了,就是一个土匪集团。其统治完全依赖于暴力的恫吓。高欢等统治者虽然也对汉人士族有一些拉拢的动作,但那种说什么“鲜卑是汝客”小伎俩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支持。况且,大家别忘了,河阴之难时高欢已是尔朱荣手下大将,那惊天血案,谁又能保证他没参与?

  一个政权,没有在其统治下经济力量和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虽然一时间貌似强大,但绝对长不了。北齐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与北齐同一时间崛起的,还有一个政权。那就是北周。其建立者是宇文泰。谈到北周的兴起,我们得从万俟丑奴那儿说起。六镇之乱时期,这个万俟丑奴也在关中起兵,自称皇帝。等到尔朱荣把中原地区收拾得差不多了,就准备派兵去收拾他。派谁去的呢?名义上的主帅是尔朱天光,实际上主要的军事指挥官是贺拔岳和侯莫陈悦。总共带了多少人呢?一开始就给了一千人,后来尔朱天光软磨硬泡才又要了两千人。为此尔朱天光还挨了尔朱荣一顿狠揍。这事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尔朱荣对下属多么严格。最终,就靠这三千人,尔朱天光把关中给拿下了。后来尔朱天光被高欢给收拾了以后,高欢又挑拨侯莫陈悦暗杀了贺拔岳。这个时候,高欢是有机会将关中地区收入囊中的。但是,他没有抓住机会。贺拔岳的部下推举宇文泰为首领,开始和高欢对抗。最终形成了北周和北齐的对抗。

  我们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呢?因为,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宇文泰与高欢在最初开始对抗的时候,高欢强而宇文泰弱。从所占据的地方上来看。当时,高欢占据的是今天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北部的大片地区,这里比较富饶,人口也比较多,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地区。而宇文泰所占据的关中地区,从东汉开始就已经不再是帝国的中心,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实力都远不如关东地区。从手里的军事力量来看,高欢掌握的是北魏的中央军,其中就有战斗力很强的尔朱氏的军队,再加上几十万六镇降户,军事力量非常强大。而反观宇文泰,尔朱天光进关中的时候,就带了三千人。这三千人就是宇文泰的班底。当然后来也会扩军,但是,在扩军的同时,尔朱天光参加尔朱氏与高欢的大战时带走了一部分人马,再加上内讧也会损失一些,所以总的来看,军队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如高欢。

  第二,宇文泰以及他统率的这支军队在关中并没有根基。一是以宇文泰为首的这批军事将领,大多数是武川镇人,不是关中人。二是他们名声不大好,是尔朱氏的部队。而尔朱氏胡作非为那是有名的,尔朱荣在的时候还好一点,尔朱荣一死,那是一个比一个能折腾。比如尔朱仲远,他就经常以诬人造反的方式将其家财没收,而且部下妇女只要有姿色的,都被其淫乱。三是到关中的时间很短,从公元530年进入关中镇压万俟丑奴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前后也就四五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要建立一个巩固的政权是很困难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