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宿命--从秦到清》
第26节

作者: franklin9705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以上六条,是整个北周改革的大纲。在这个大纲的指导之下,北周从西魏文帝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开始,到北周武帝建德末年(公元578年)为止,展开了一场历时四十四年的空前的大改革。
  这个改革主要是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也包含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文治方面的改革。与这个改革同时进行的是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也就是创立了府兵制。
  关于府兵制,我们下回再说。
  府兵制的开端,一般认为是西魏大统八年,也就是公元542年,“初置六军”算起。当时,六军的统帅是六位柱国大将军,每个人管一个军(用现在话来讲,相当于一个集团军)。一个柱国大将军下面管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管一个军(相当于现在的军),这是十二军。每个大将军下面,又有两个开府将军,每个开府将军又管一个军(也不知道当时的人智力怎么这么贫乏,也不知道换个名字。这个军,我们就把它当作现在的师吧)。每个开府将军下面有若干个仪同将军,每个人管一个团。再往下还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什么的。这样,从柱国大将军到都督,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军官和士兵分别居住在城坊和城郊的乡团,而战士的武器装备则由六柱国供应。后来宇文泰又通过改姓的方式,使原本不同姓氏的将士重新团结起来成为一家人,以强化他们的团队精神。再后来,又通过“广募关陇豪右”的方式扩大的兵源。

  至于兵士平时的训练、生活等等,那说起来就更复杂了。而且,北周的府兵制只是府兵制的初始阶段,到了隋唐时期又有变化。总之,府兵制这个问题,要从头到尾说清楚,那可以写一本书。而事实上,确实也有这样的著作,比如谷霁光先生写的《府兵制度考释》。在这里,只简单讲一下北周的府兵制比起北齐来的优势何在。
  北齐最初的军事力量是很强的,当年高欢收编了六镇降户,然后又收编了尔朱氏的军队,这就形成一支实力很强的部队,估计能有十万人。然后,还有北魏帝国原来的中央军,东西魏分裂之时,“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估计也有十来万人。再加上后来招募的和地方乡勇等等,实力应该远胜于北周。但是,在军制上,北齐问题多多。第一个问题是胡汉矛盾。前面讲了,北齐政权是一个反汉化的政权。北齐的军队分两种,一个是“百保鲜卑”,一个是由汉人充当的“勇夫”。前者高贵,后者低贱。这就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同样是打仗,同样是流血、牺牲,但待遇就是不一样。这样的军队能有战斗力吗?第二个问题是,政府军和地方豪强武装的矛盾。在北齐的军队里面,有一部分是地方豪强自己的私人军队,而且势力还很大。政府军和这些地方豪强武装,不在一个军事体系之下,自然就不能凝聚成一个强大的力量。第三个问题是军纪很差。前面讲过了,杜弼说:“诸勋贵掠夺万民者皆是”内贼。鲜卑军队对汉人是大肆掠夺的。高欢对此怎么说的呢?“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好嘛,抢掠倒还有理了。

  府兵制下的军队则不同,这种胡汉界限是被打破了的。府兵军士多是关西人,在领军的六位柱国大将军里有辽东襄平人李弼、天水南安人赵贵两个汉人,而在大将军中弘农华阴人杨忠、太原王氏的王雄也是汉人。而且,李弼与王雄均未镇过武川,是地道的汉人而不是像高欢那样的胡化的汉人。这说明府兵制一开始,形成的便不是一个鲜卑化集团,而是民族混合的一个缩影。而且在府兵制建立之后,宇文泰曾“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也就是募关陇地主携带乡兵,加入府兵。办法是给带乡兵来投的豪右,加上都督、帅都督以至大都督的官衔,从而纳入府兵系统。举几个例子,例如韦瑱,他“世为三辅著姓”,是名门大族,大统八年初建六军,他“以望族兼领乡兵,加帅都督(正七命)”,被纳入府兵系统。再比如郭彦,“其先从宦关右,遂居玛翊”,也是汉族豪强。大统十二年,“初选当州首望,统领乡兵”,郭彦被选,“除帅都督”,被纳入府兵系统。还有苏绰之弟苏椿也受命领乡兵,后来因“破槃头氐有功,除散骑常侍,加大都督(八命)”,被纳入府兵系统。通过“广募关陇豪右”,一是为关陇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把这些乡兵,也就是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上的武装力量,转化为府兵,变成为国家的军队,既增强了军事力量,又加强了中央集权;三是扩大了府兵中汉民族的成分,有助于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在军队中的实现。

  由于有了当地汉族豪门的加入,军队的后勤补给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武器装备都是自备的。当然,后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就由国家出钱,不再由将士自筹经费了。再到后来,北周武帝时“募百姓充之”,即不再通过募豪右带乡兵参军(不是绝对的),不再计材力,而由国家直接广募均田农民充当府兵。兵源也大大地扩大了。

  总而言之,在府兵制之下,北周的军队内部比较稳定,不像北齐那样矛盾重重,而且从训练到作战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军事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军队的战斗力比北齐强。这也就为北周灭掉北齐提供了军事上的保证。
  终于在建德五年,即公元576年,北周大举伐齐。第二年,攻入邺城,北齐灭亡。
  下面我们接着讲北周。
  上次讲了,在不断地改革之下,北周帝国由弱变强,终于在在建德五年,即公元576年,北周大举伐齐。第二年,攻入邺城,灭掉了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当时北周的地盘,大约相当于当年西晋灭吴之前的情况,三分天下有其二,而当时的北周皇帝是雄才大略的周武帝。他不但继承了祖上留下来的基业,而且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后面一句是顺手加的,其实没有),而在他灭北齐的同时他还做了一件大事。

  什么事呢?灭佛。历史上能够谥“武”的皇帝一般都是比较强悍、说一不二的,比如汉武帝、魏武帝(曹操和拓拔焘),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谥号“武”的皇帝,一个个好像都跟佛教有仇似的。中国历史上著名四次灭佛运动,有三次都是由后来谥“武”的皇帝发动的。也就是著名的三武灭佛。北周武帝便是其中一位。
  有人可能会问,咱们谈的不是帝国兴衰的话题吗?怎么扯到宗教上去了呢?北周武帝的灭佛,不是宗教问题,或者说不全是宗教问题,而主要是经济问题。怎么这么说呢?当时佛教特别昌盛,寺院经济很强大,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农民。佛教徒也不承担赋役,完全是化外之民。据史书记载,北魏末年有佛寺三万余所,僧尼达二百万以上。北齐佛风更炽,境内佛寺四万多所,僧众二百万。僧侣不仅干涉政治而且干涉经济,寺院经济日益发展,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互相争夺土地和人民,大量的壮劳力投入佛门,国家因此而失

  去兵源。所以,周武帝的灭佛,说白了,就是抢人、抢田。这一抢,效果那是相当的好。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有个疑问了。为什么北周政权想到跟如来佛抢人、抢田了?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
  这得从北周政权的阶级基础来分析。支撑北周政权的政权基础是什么呢?是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地方豪强地主集团。大家请注意,这个集团的根本利益是与《六条诏书》改革的方向不一致的。在北周弱小、外部压力很大时,关中地方豪强出于整体利益的综合考虑,两害相权取其轻,能够支持改革。但当北周强大起来以后,外部压力没有了,这时再来均田,就必然受到这些地方豪强的反对。以北周武帝的雄才大略,他知道自己的政权不可能离开关陇集团的支持,所以他就将均田的矛头直指寺院经济。找那个远在西天的如来佛抢地、抢人了。

  抢到了地、抢到了人,再加上不以门第选人,北周政权也就不会再受制于士族豪强。因此,一连串的加强中央集权、打压地方豪强的政策陆续出台。就在灭齐这年,周武帝下诏“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削。”十一月,又规定“自永熙三年七月以来,去年十月以前,东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内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田主人犹须共居,听留为部曲及客女。”第二年,又下令释放豆卢宁攻打江南武陵等地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成为百姓。再加上,在灭佛开始前一年就已颁布的改“军士为侍官”,一时间,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中央政府所掌握。北周盛极一时。

  然而,俗话说世事难料。就在北周帝国蒸蒸日上之时,正当“平突厥,定江南”,统一全国的梦想正要实现之时,北周武帝宇文邕却在出征前夕不幸病逝,年仅35岁。随着这位杰出帝王的去世,北周帝国也走上了不归之路。他的那位著名的不肖子宇文赟,将如此强大的帝国家业拱手送给了别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