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原因,金国的确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金国当时只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甚至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也没多久。但是,他们从公元1115年建国到1127年灭北宋,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将当时东亚两大帝国全部消灭。在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无论对辽还是对宋,没有受到重大的失败,金军可谓所向无敌。这当然有辽、宋都已经腐朽不堪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却也不能不归功于金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学习对手的长处。比如,完颜阿骨打就很注意在降服的辽朝官吏及各族士大夫中选拔人才,吸收他们参预政事。如,阿骨打诏忽鲁勃极烈完颜杲(斜也):“新附之民有材能者,可录用之。”此外他还特别重视注意录用知书达礼的儒生,并改革本民族中落后的习俗,禁止同姓为婚等。再比如,在夺得幽云地区之后,在于宋帝国的外交交涉中,金国专门提出来要将这一地区的工匠等各类人等全部掠走。前面在讲得到幽云十六州对辽国有重要意义时我就说过,这个地方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地理位置而是人才等等非物质财富。金人非常聪明地将这些非物质财富带走了。在完颜阿骨打之后,金人依然继承了这种吸收敌国先进技术、文化的优点。比如,将大家知道,当时宋军已经不仅仅依靠冷兵器了,有了一些火器。早在宋太祖开宝三年,即公元970年,就有“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五年之后,宋军就用火箭、火炮与南唐作战。到北宋后期,就出现了爆炸性武器霹雳炮。这些东西,不是金人能够弄出来的。但金国在与北宋的战斗之中,逐渐学习掌握了这些先进技术。到后来,灭掉北宋之后,更是将北宋军工产业的班底照单全收,到后来还发明了更厉害的武器,比如震天雷等。可以这样说,在与辽、宋的战争中,金人越打越进步,实力越打越强,展现出了一种朝气。这与辽、宋两个老牌封建帝国暮气沉沉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个原因,北宋积贫积弱。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个词。到宋徽宗时期,这个情况发展到了顶峰。所谓积贫,说的不是国家贫穷,而是政府和人民贫穷。北宋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了,前面已经讲过当时南方一般地区亩产二至三石,在封建社会是比较高的。而当时的耕地面积也很大,真宗时就已高达五百多万顷,这还是官方收租的数据,权贵豪强隐瞒的还不在其中。从整个社会来讲,财富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问题在于财富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主要进了皇亲贵族和士大夫们的口袋。我们知道,社会财富的分配一般有两次。第一次分配是在经济活动中进行的,一般情况下这次分配注重效率,同时会产生分配不公,比如马太效应。在北宋经济制度之下,也是如此,农民阶级在第一次分配时就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财富主要流向地主阶级。第二次分配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进行分配。用现代的观念,这次分配注重公平,比如低保、救济、个人所得税等等。但是,北宋这儿情况不同。政府收税收的是无权无势的人、甚至是失地农民,而把收上来的钱转称支付给了官僚阶层。结果,一方面是老百姓穷得吃不上饭,起来造反。比如大家熟知的宋江、方腊等人的起义。另一方面,政府的钱全给官僚阶层开工资了,让他们给挥霍掉了,也没钱来办巩固国防、兴休水利这些正经事。就拿军队来说。在人的方面,军队的将领,那是属于官僚阶层的,虽然武将在宋代地位不高,但工资、福利还是挺好的;而底下当兵的,很多都是破产农民、囚犯(比如八百万禁军教头林冲不就被发配充军了吗?),军饷得不到保证。上下离心离德,哪儿来的战斗力呀!在物资的方面,武器、装备哪一项不得花钱?特别是到了北宋时期,火器逐渐运用于军事,霹雳炮、火箭什么的,发一个就是多少银子,不能捡回来再用。没有足够的军费,训练都无法保证。没钱巩固国防,再加上对武将和地方武装管得严、防得紧,于是就积弱。
第三个原因,北宋决策层在战略、战术上犯了大错误。前面已经讲了,两国本来可以和平共处,或者说本来可以晚一点在刀兵相见,但是宋帝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破坏了两国关系,暴露了自己的胆怯,而且丧失了辽国降人对宋帝国的信任。在此之后,面对金国大军的进攻,在战略上没有一贯的主张,战和不定。一看见敌军势力凶猛,就要求和;一看见本方实力有所增长,就想一举把对手吃掉。要战,一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时刻想着求和,二没有关于怎么作战的统一思想,总想着以奇谋一战胜之,结果战不能战、战不能胜;要和,一是不讲信用,二是一味妥协退让,甚至为了求和而命令军队停止向首都增援,一点儿谈判的策略都没有,完全不知道和谈也得有实力作保障,结果和也不能和。再加上临阵听信妖人的胡话,莫名其妙地打开了城门。最终自己断送了江山。
金国对宋帝国实施斩首行动之后,从一般的历史阶段划分上讲,北宋灭亡了。但是,如果我们不以谁当皇帝作为一个国家存亡的标志,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同。当时,宋帝国的最高决策层的确被金国摧毁了,但是整个国家并没有崩溃,金国也并没有占领宋帝国很多地方。南方不用说,就是今天山东、河北、山西这一带也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投降金国。当赵构出来宣布继承宋帝国大业之时,原来宋帝国统治下的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官僚都是拥护赵构的。
举几个例子。比如,当时在金国的支持之下,张邦昌当上了楚帝,建立了一个伪楚政权。但是这个政权不得人心。连张邦昌自己都心虚。他问吕好问怎么办。吕好问反问他:“你是真想当皇帝呀?还是敷衍金人?”接着就说:“你应该知道天下人心所向,以前金人攻过来的时候,大家畏惧金人的兵威,今天金军已退,你若还恋栈,必成众矢之的。如今大元帅(康王赵构)在外,元祐皇后在内,此乃天意。”就建议张邦昌退位。张邦昌自己也估量了一下形势,最终退位。再比如,李纲在与赵构谈及国是时,曾经提到,当前军事上的规划,先要整理河东河北未失之地。可见,当时河东河北并未全部失陷。
然而在这个时候,宋高宗赵构却没有选择收复失地,而是向南逃命。这一逃,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其一,在北部形成权力真空,导致金国大举南下,完全占据了河北之地。其二,宋帝国对于地方的控制权急剧弱化。
我们先看第一点。当初赵构即位的时候,情况还不算太糟。当时金军主力已经北返,北方各地有很多自发的武装力量,正处于群龙无首之时。这个情况很像当初辽国灭掉后晋之后的情况,而且可以说比当时的情况还要好。因为,当时天下军阀割据,而北宋末年没有强大的地方势力。这个时候,只要像当年刘知远建立后汉一样,在中原建立自己的大本营,中原是能够迅速平定下来的。所以当时李纲、宗泽等人就力主赵构还都开封以维系民心。但是赵构被吓破了胆,根本不敢北上。这时李纲退而求其次,要求建都关中。赵构还是不敢。最后,李纲再退一步,说最起码要建都南阳。他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唯 金人将乘虚而入,流民亦将蜂起为乱。南阳为汉光武复兴之地,西邻关陕,可召将士,东达江淮,可运谷粟,北距三都不远,可以呼应。如不能建都关中,亦当暂时驻跸襄樊南阳之地。然而赵构根本不听,于建炎元年冬,也就是公元1127年底、1128年初,南迁扬州。这个消息传以中原一带,人心顿时瓦解。正在此时,金军再度南下,整个北方宋军除了宗泽与王彦等少数人以外,大多数或逃或降,几乎处处崩溃。可谓是兵败如山倒。其中,很多地方官直接投降了金国。比如折可求以麟、府、丰三州、九寨之地投降娄室。再比如知济南府刘豫、江淮宣抚使杜充等人也是在这一时期投降的。虽然说,他们投降金国、甘当汉奸,是可耻的。但是,你皇帝都跑了,要这些臣子们死节又怎么做得到呢?结果是,赵构一路跑,金军一路追,宋臣一路降。如果金人航海能力强一点,赵构没准能逃到日本甚至澳大利亚去。与此同时,开封、楚州等几个北方的重要据点,虽然守将忠心耿耿,但由于孤立无援,最终也失守了。
再看第二点。由于统治者的逃命,宋帝国对地方的控制力急剧下降。可以说应了李纲的预言,不但金兵呼啸而至,一时之间,各地变民也是蜂拥而起,不但在北方也在南方。比如李昱在山东,丁顺在河北,陈通在杭州,李成在宿州、张遇在池州、江州,叶浓在福州,盖进在滨州,曹成在河南、江西、湖南一带,孔彦舟在淮南、范汝为在建州等等都是拥兵数万,独霸一方。还有更加著名的在洞庭一带的钟相、杨么。正统历史书一般都把这些人归为农民起义,其中也的确有很多是农民或者下层官兵。但是,这些地方势力的大范围出现,却不是因为阶级矛盾的激化,而更主要的是因为统治层控制力的下降,或者说是国家机器的崩溃。否则就不解释为什么在短短的两三年内,突然出现这么多的农民起义,而且这些农民起义还往往不提出什么政治主张、不针对特定的政权,只是割据一方甚至四处流窜。
可以说,这个时期金军大举南下、宋帝国的全线崩溃和地方上的变民四起,与赵构等人的逃跑主义路线有很大的关系,是统治者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帝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宋帝国几乎走上了灭亡的道路。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宋帝国却又转危为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我们得从宋、金两个方面来分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