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宋帝国的情况。随着赵构等人的逃跑,宋帝国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几乎完全丧失。大家可以想想赵构他们在海上的情况,那就是一个流亡政府,哪里谈得上统治呀?但是,托赵构他列祖列宗之福,当他抛弃了自己的帝国之时,大宋帝国并没有抛弃他。在西部战场,关中地区,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的领导下与金军展开激战,虽然没有守住关中,但却扼止了金军向南的攻势,保住了汉中,从而保住了四川等地。谈到张浚,这里要多说几句。历史上对此人的评价是很矛盾的,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在我看来,此人打仗确实不怎么样,军事才能不强,几次指挥作战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能够发现和使用一些人才,比如吴阶兄弟和刘子羽,对于阻止金军南下还是有功劳的。张浚离开西部战场以后,吴阶、刘子羽、王彦等人仍然是忠心耿耿地为赵构死守汉中一带,既没有投降金军的打算,也没有割据一方的企图。再看中部战场。当时金军没有以主力进攻华中地区,但是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在宋帝国的控制之下了。这里,除了金军攻占了今天河南湖北交界这一带以外,孔彦舟占据武陵一带,张用占据襄汉一带,李成占据江淮湖湘十余郡,曹成拥兵十余万纵横于江西、湖南、广西一带,刘忠在湖北蕲州也有数万人,还有名气最大的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杨么。他们有的是农民起义军比如杨么,有的是土匪武装比如孔彦舟,性质差别很大,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听命于宋帝国。能不能剿灭这些势力,直接关系到宋帝国能不能统治华中、华南地区。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张俊和岳飞这两位能力超强的将领站在了宋帝国一边。赵构任命他们为正副江淮招讨使,率军平叛。从宋高宗绍兴元年,即公元1131年开始,张俊、岳飞后来又加上韩世忠等人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先后击溃了李成,招降了张用,驱逐了孔彦舟,讨平了曹成,平定了刘忠,镇压了杨么,重新将华中华南地区置于宋帝国的控制之下。在此期间,岳飞还率军击退了金国和刘豫伪军的进攻,先后收复了襄樊、淮南一带。最后,我们来看看东部战场。就当赵构等中央政府的一干草包逃往海上之时,镇守镇江的韩世忠师军截击北归的兀术大军,据《宋史》称以八千人拒兀术十万之众四十八日,而且在黄天荡击败了金军。当然,最终金军仍然顺利北归。后来,在公元1134年,即宋高宗绍兴四年,韩世忠在大仪(今江苏省仪征市大仪镇)大破金军,取得了被称为“中兴武功第一”的大仪之捷。北边有金人的进攻,后院也起了火。福建的范汝为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宋帝国几乎就失去了对福建的控制。后来,还是韩世忠率兵还镇压了范汝为的起义,平定了福建。我们纵观整个战局,就不难发现,赵构之所以能够坐稳半壁江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批忠心耿耿地为他卖命的军事将领,没有这些人,赵氏江山早就是别人的了。
那么,我们就有一个问题了。岳飞、张俊、张浚、吴阶、韩世忠等人为什么会忠心耿耿地为赵构打江山呢?我前面已经说了,赵构是托了他列祖列宗之福。这福不是他的祖宗们地下有知在保佑他,而是他们长期贯彻落实的一系列政策起了作用。
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来讲,自宋太祖立国以来,虽然自己是篡位而建国的,但却始终强调忠君。首先从宋太祖这儿他就和其他篡位的人不同。无论当时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记载,也就是官方的对外宣传,都是一样的:宋太祖是被手下逼着篡位的。也就是说,无论当时是宋太祖策划的这一出戏还是后来编出来的一个故事,宋太祖赵匡胤都在努力地树立自己是忠臣、并非乱臣贼子的形象。不但如此,据说赵匡胤还在太庙里立下规矩,必须保全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并且给柴家发了“丹书铁券”,凭此券柴家子孙犯罪永远免死。比如《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就是因为有丹书铁券,所以才那么吃香,活得那么滋润。这事情是不是真的,咱不能保证。但足以看出,在人们的心目中,赵匡胤确实是个“忠臣”。这和曹操、司马昭(这两位还没篡位呢)的奸臣形象完全不同。不光是“以身作则”,而且前面说了宋帝国极其推崇儒家思想,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小就灌输忠孝仁义这些。比如岳母刺字的故事,一个普通农村老太太就知道让儿子精忠报国,何况其他人。说到这里,要补充一点。宋代的教育事业非常发达,北宋时期公立学校非常之多,可以说从小学到大学,建立起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首先是以儒家思想为教学内容,第二是打破了贵贱的界线,将教学的对象扩大到几乎所有有志于求学的人。通过办教育,一方面是培养了人才,另一方面也控制了思想。可以说,忠于皇帝成为一种社会集体意识。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宋宁宗开禧二年,即公元1206年,镇守蜀地的吴曦宣布独立。吴曦不是一般的军阀,套用诸葛亮说孙权的话来说是:“吴曦据有西蜀,以历四世”(比孙权还多一世)。从最初守卫蜀地的吴阶开始,到吴阶的弟弟、吴曦的爷爷吴璘,再到吴曦的父亲吴挺,传到吴曦手上,已经76年了。当时有人就说吴氏世掌西兵,西方只知有吴家军,不知有朝庭。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吴曦宣布独立之时,他手下的部将王翼等人就劝他:“如此,则相公八十年忠孝门户,一朝扫地矣!”但他不听,一意孤行。然后,只过了四十一天,其手下安丙、张林、朱邦宁、李好义、杨巨源等就发动了兵变,杀死吴曦,将其首级送往朝庭。蜀地重新归入宋帝国的版图。可见当时虽被称为吴家军,但其官兵却并不是忠于吴氏而是忠于皇帝的。
另一方面,我们从物质层面也就是社会经济状况来看。当时有两个不利于军阀割据的社会现象。其一,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很频繁,因此没有哪一个家族的力量能够与皇族抗衡。这里有两个因素,第一宋代土地是放开买卖的,从宋太祖那儿就定下规矩,政府不干预土地市场,因此兼并现象非常严重。当然主要是有钱的商人和有权的官僚兼并无钱无权的普通百姓。第二,宋帝国的官僚不以门第论,虽然有恩荫,但是还有党争,所以累世高官的几乎没有。两者结合起来,虽然土地是向官僚阶层集中,但官僚阶层本身不稳定,于是就导致贫富转换很快。北宋张载就说:“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一个位置是世袭的,那就是皇帝。虽然整体上官僚阶层的经济势力很大,但无论哪个单独的官僚,在经济层面上,都没有实力能够跟皇族一较高下。其二,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当时,已经不能将农民束缚在田庄中集中控制,而广泛采用租佃制。甚至还出现了类似于农业企业的二地主现象。什么叫二地主呢?就是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人,然后由他组织农民进行生产。而且在官田还出现了招投标,谁投标的租金高,就租给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民可以在不同的地主或者二地主之间流动,人身依附关系大大的减弱了。于是,对于地方上的所谓名门望族的依附关系也就减弱了。反过来,这些地方豪强就很难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也就难以另立中央。由于这两个社会现象的出现,军阀割据的经济社会基础就受到了限制。
在这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出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军阀割据。但在南宋初年,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忠君的社会氛围,同时又没有强有力的地方势力,于是大家,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军事家,仍然紧密团结在以赵构为核心的宋帝国中央周围。
说完了宋帝国方面的情况,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金国的情况。他们从公元1115年建国到1127年灭北宋,从时间上看只有短短十二年时间;从国土的扩张速度来看,国土面积扩大了几十、上百倍;从国民的人口构成来看,由原来的单一民族女真族,变成了女真、契丹、蒙古、汉等多个民族。有一句谚语叫作:人心不足蛇吞象。对于金国这条小蛇来说,辽和宋那是两头大象。它一口气就吞了一个半,结果就引起了一个问题:消化不良。
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连年征战,军队疲惫不堪。早在公元1115年建国之前,女真人就已经和辽帝国开始了长期的战争,建国之后战争规模更加扩大了。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金军可以说是年年有仗打,年年有大仗打。我们现在看史书,一提到打仗特别是打胜仗总感觉热血沸腾,非常爽。但是,对于那些战争的亲历者而言,其中又有多少痛苦的经历?所以说,到了绍兴初年,金国内部也出现了主和的声音,不愿意再连年征战了。而且后来对南宋的征伐也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战果。比如兀术长驱直入,横扫江南但攻下的地方没有守,而且在回师北上的时候还被韩世忠截击了一下子,受了点儿损失。当时就受到了金军另外一些将领的讥讽。
第二个方面,后方不稳。首先是在中原地区,汉人的反金武装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女真人毕竟少,难以在每个城镇都驻扎重兵,因此经常是金兵来、民兵撤,金兵走、民兵来。金国无法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金国的处境就跟后来抗日期间小日本有些相似。金国无法有效地控制其占领地区的汉人,难道他们就能够很好地控制契丹人吗?也不能。辽国降将耶律余睹、槁里等人密谋发动兵变,结果被金国发现,于是就展开了对契丹人的大清洗,很多投降金国的辽国将领都受到了株连,比如郭药师就被抄了家。即使如此,后方的警报也没有完全解除,女真和契丹之间的民族矛盾依然很尖锐。顺便说一句,辽国灭亡之后,其残余势力在今天中亚建立了一个西辽,其国君耶律大石也曾经发动东征,想复国。这个政权的存在对于金国也有或多或少的威胁。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金国并没有吞并天下的实力,它即使能够灭掉南宋(比如又对赵构实施了斩首行动),也统治不了南部中国。汉人还会抬出别的人来建立其他政权与金国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金国采取了两个措施。其一,在宋高宗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扶植了一个伪齐政权。国君是原北宋济南知府刘豫。其二,对南宋展开外交攻势。绍兴三年,即公元1133年冬,金国南侵的军事统帅粘罕正式派遣使者到南宋,开始和谈。当然,在开始和谈的时候,军事进攻也没有停。这才是真正会和谈的人,边打边谈,以战逼和。
面对这样的敌我形势,赵构建立的南宋帝国逐渐稳定了下来。现在摆在南宋帝国面前的有两条路,是战还是和?《孙子兵法》一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死之道,不可不察也。”可以说,决定是战是和,是当时最重大的战略问题。当时朝中分为两派,以秦桧、王伦为首的主和派,主张向金国求和;而以岳飞、韩世忠等人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后来经过斗争,南宋与金国于公元1141年,达成和议。这一年,是高宗绍兴十一年,所以被称为绍兴和议。这次和议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宋称臣奉表于金,金主册封宋主为皇帝;第二,宋每年进贡金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第三,每年金主生辰及正旦,宋遣使致贺;第四,金国归还宋徽宗遗体和太后;第五,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两国疆界;第六,宋割东方的唐邓二州和陕西商秦之半给金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