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第一个,南宋经济境况不佳,无力支持北伐战争。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么我们就要反问了:既然没钱打仗,怎么有钱赔款呢?和议条件里写得清楚,每年纳贡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此外,逢年过节还要再加送贺礼,也是“以钜万计”。这还不算南宋宫室朝庭这些达官显贵们的“只把杭州作汴州”的纸醉金迷生活的花销。此其一。其二,即使真的不能支持战争,那为什么不去争取一个更有利的和平条件呢?比如,为什么不按原先被金国单方面撕毁的那么协定来谈判,要求双方以黄河为界呢?为什么不像澶渊之盟那样成为“兄弟之邦”而要称臣呢?在屡战屡胜之下,所达成的和议反不如原先有利。这是功还是过?其三,即使一时之间不能支持战争,为什么在和议签定之前就解除武装并诛杀大将,和议谈成之后更是马放南山,而不是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我相信,面对这些问题,那些支持和议的人也不可能有有说服力的答案。说到这里顺便说一句岳飞是否应该被杀。有人认为岳飞等人功高盖主,统有重兵而且还有些专断,可能对赵构的皇位产生威胁,所以非杀不可。说句实在话,一个能力强、威望高而且手握重兵的将领的确对皇位有极大的威胁。这是无庸讳言的。但是,所谓“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现在是高鸟未尽、狡兔未死、敌国未破,你赵构着什么急呀!刘邦要杀韩信,也得等他把项羽收拾了以后再杀呀?有人说了,当时岳飞北伐,河北群雄响应,而且都以岳家军为号令。如果他岳飞收复中原之后,自己称王、不复节制怎么办?一个杰出的领袖,必须懂得如何使手下的成就成为自己的成就,也就是说,要让旁人认为是你领导有方。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赵构完全可以将大局掌控在自己手里。怎么做呢?第一,立即派韩世忠、张俊、吴璘等人北进中原。这样一来,你岳飞就不可能独占中原。第二,派出使者到前方劳军,广树恩德,要让所有的将士都明白,你岳家军也好、韩家军、吴家军也好归根结底都是我赵家军,是我宋军。第三,下诏宣布御驾亲征。对此,有人会说,御驾亲征太危险。谁说御驾亲征就得跑到第一线去?一开始甚至连长江都不用过,只需逆江而上进驻鄂州(今湖北武昌),在这里发表一下演说、给将士们鼓鼓劲,张罗一下后勤补给,等到岳飞等人把前方稳定住了,再进驻襄阳,逐渐北上。这样一来,首先一条,岳飞也好,韩世忠也罢,你们取得的胜利都是我赵构的功绩,因为我是北伐的总司令,你们只是先锋官。此外,有些人不是担心岳飞造反吗?岳飞的根据地在哪儿?在鄂州、襄阳一带啊。我赵构把这里给占据了,把岳飞及其将士的家属都照顾起来了,他们敢造反吗?至于还有人提出的,如果真把宋钦宗接回来了怎么办?赵构打下的江山,借赵桓个胆子他也不敢再当皇帝。他要真敢有这心,军政大权都在赵构手里,弄死他还不跟捏死个蚂蚁似的?
再看第二个理由,绍兴和议给南宋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持这样观点的人,在心底里有一个潜意识,即和平是可以用和议来保障的。事实是这样吗?金国灭北宋的时候,宋金双方是有海上之盟的,疆界是划分清楚了的。然而,人家金国说翻脸就翻脸,大军南下之初,童贯还不相信呢。这事还没过去多少年,怎么就忘了呢?再说一个距我们现在很近的例子。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4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的关于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协定。协议规定:捷政府必须在10月1日起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国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并最后划定国界,等等。当时英国的首相张伯伦回到伦敦下飞机时兴高采烈地宣称,他带回来了“一代人的和平”。事实如何?一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将整个欧洲点燃。所以说,和议与和平并无直接关系,不能仅用此后二十年的和平来证明绍兴和议的正确。那么,是什么促成了长时间的和平呢?或者说和平的保障是什么呢?不是一纸协议,而是国家的实力。如果金国有吞并天下的实力,他又岂会在意这一纸空文?战国时山东六国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甚至还称臣,秦国还不是一个个将他们灭掉?所以说,辽宋之间的百年和平,不是澶渊之盟的结果,而是双方国力相当的结果;而同样绍兴和议之后的几十年和平,也非绍兴和议的结果,而是金宋两国实力相当的结果。
这次和议,就是一个屈辱的、卖国的协定,是无耻又无能的赵构、秦桧等人一手造成的。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必然是反面典型。而这个和议也没有半点积极意义,金宋之间二十年的和平与这个和议没有关系。
回到历史史实,最终这个和议成了,金宋两国休兵。从此开始了两国长达百年的南北相持。
在这一个时期里,金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金熙宗时期。这个阶段的金国内部很不稳定。自金熙宗上台,这个情况就存在,一直到他死也没有结束。怎么回事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和辽国前期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期爆发了很多社会矛盾一样,一旦社会进入转型期,它就绝对稳定不了。这是客观规律,当然金国也不能例外。当时,金国进行了官制改革,废除“勃极烈制”,改用汉官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政权的组织形式上也向汉制靠拢。同时,仿造宋制,创立了各种宫庭礼仪,比如规定亲王以下不准带刀上殿。在经济制度上也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变革,在天眷三年(即公元1140年)废除东北汉人、渤海人的猛安谋克制度,完全恢复州县村社制度,并收回汉族与渤海族官员手中兵权。同时,也采取一些经济措施。先后“以禁苑隙地分给百姓”;“罢来流(水)、混同(江)护逻地,以予民耕牧”;以京西鹿囿赐农民等。在通过绍兴和议获取了淮水以北大片土地后,又将大批的猛安谋克南徙,实行屯田,让女真、契丹与奚人徙居中原,与汉族百姓杂处,计口授田。这一系列重大的变革,不可能不引起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满,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金熙宗辈份比较低,资历浅,对于手握重兵、战功赫赫的叔叔、伯伯们有些不放心。而这些王公贵胄也是各有打算,谁也不服谁。所以在南宋初期,金国一方面是在和南宋打,一方面是在内斗。当时,金国朝中有四巨头,分别是粘罕、兀术、挞懒和讹里朵,此外还有讹鲁观、蒲卢虎等人,都是位高权重而且比金熙宗高一辈。为了解除他们对自己的威胁,在进行官制改革的同时,金熙宗解除了粘罕的兵权,而且将与其亲近的希尹、高庆裔、萧庆等人皆任宰执,不再交给兵权。后来又诛杀了高庆裔、罢免了希尹,搞得粘罕郁郁而终。后来又以谋反罪,借助兀术的力量,干掉了挞懒一伙人。既然其他几大巨头都被搞掉了,兀术(他可是金熙宗的亲叔叔,比那几大巨头都亲)当然就独掌大权。兀术独掌大权之后,又扶植自己的势力,在朝中进行了一番清洗,来了个大换血。这个时期,也就是绍兴和议前后,虽然金国内部稳定了,但兀术自知无力灭宋,于是主张积蓄实力,等待时机成熟再一举灭宋。然而,他没有等到那一天。兀术一死,各派势力又活跃了起来。这时,金熙宗又因为家庭问题(夫妻不和、儿子早死之类的)而情绪失控。于是就有了完颜亮之乱。这完颜亮是个好大喜功而又志大才疏的蠢材,匆忙间发动了南征,结果一战失国,身死人手。金国又是一阵内乱。直到金世宗继位,金国才总算稳定了下来。
有人问了,金国内乱,这时南宋在干什么呢?人家赵构还在享着天伦之乐呢,根本没考虑振兴国家。别的不说,就举一个例子。在完颜亮大举南侵之前,赵构已经得到相关情报了。但赵构根本不相信,反而把建议加强防守的人给贬斥了。等到金军真的南下了,赵构更是没有反抗的意识,而是又一次想到了“出国考察”,准备一走了之。读史读到这里,真是心里不是个滋味。等到赵构退位,稍有点骨气与才干的宋孝宗当政,金国那边也换上了一位号称“小尧舜”的金世宗,金国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金国的第二个阶段包括金世宗时期和金章宗时期。在这个时期,金国内部比较稳定,金世宗和金章宗祖孙二人都还算是比较合格的皇帝,没有大的弊政,金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据《金史》记载:“世宗之立,虽由劝进,然天命人心之所归,虽古圣贤之君,亦不能辞也!……世宗久典外郡,明祸乱之故,知吏治之得失,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孳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当此之时,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刑部岁断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号称小尧舜!”这估计是溢美之辞,但其在位二十八年间,金国基本上是国泰民安。他的孙子金章宗上台以后,上承世宗治平之世,继续原定治国方针,使金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但是,就是在这一时期,危机却也在不断积累。我们在讲北魏的时候讲过,汉化和门阀化是两回事。在宋代门阀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经济生活方面,是保存奴隶制还是像汉人一样实行封建租佃制,却成为摆在金国统治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这个经济问题又和汉化不汉化这个民族问题搅在了一起。金国的统治者,由于不能分清楚这两个问题,结果左右为难。比如金世宗不想让金人失去其民族传统,因此非常固执地坚持与奴隶制度相适应的猛安谋克制度;而金章宗虽然不得不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但也只是对猛安谋克制度进行了一些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军事屯田制度。也就是说,金国统治者非常顽固地阻碍奴隶制的崩溃,在经济社会层面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奴隶制成分。这与当时中原的生产力水平是不相适应的,从而导致金国的国力无法进一步增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而就在这个时候,蒙古崛起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