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不要脸》
第2节

作者: 窑门姜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产生生命的冲动,更不会选择不要脸的生活手段,活着的人和想活着的人没有欲望能活着么?所以,如果二字也只能是为自己不要脸的生活手段的一种开脱,或者自责。在优胜劣态适者生存的现实环境里,又有几个人能自动退出生活游戏而沦为弱者呢?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宁肯不要脸地违背生活版的游戏规则也不想成为弱者,人人都是欲望的奴隶,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曾遭到一些读者的漫骂和指责,声称我是在恶搞历史文人,是在利用历史文人抬搞自己的身份,是在炒作。你们能够这样认为,我可以理解,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不同,确切点说是生活观(现实观)不同。也是各自的欲望造就的。
  同样,历史文人能够选择一些不要脸的生活手段,也是因为生活欲望造就,也是可以理解的,更要包容。在欲望的支配下,任何人都会犯错,都会因为生命冲动而导致行为极端化,罪孽化,这很自然,合乎科学道理。
  本书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把历史文人生活化,并通过解读他们的生活手段以求证历史的限度和可能,所以有了“如果”两字!并非是在故意批判和抨击那些历史文人,而是和他们一起走进现实生活,用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来标杆自己,标杆社会,标杆现实生活。
  如果不让历史走近并走进生活,所谓的历史文化体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
  北京大学经管学院的王昆仑教授对本人的历史观给予肯定,并邀请笔者去北大给他的学生讲课,谢谢您的支持,如果有机会,我会不要脸地去班门弄斧。

  再次谢谢各位支持本书的朋友。
  之一 有奶就是娘的孔子
  读完孔子的资料,觉得这老先生城府太深,把自己隐藏的特别严实,以至于很多人被他忽悠,忽悠了几千年,甚至更久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现在的孔林。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文人,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中国文化史>>说: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有些文化人简直就是孔子跟屁虫版的超级粉丝,看到别人给孔子投票拉人气,就会很"仁义"地凑凑热闹,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以为孔子就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人,作为孔子的粉丝就得去捧,睁着眼睛说瞎话地去赞美.
  孔子主张的是"仁"."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论语>>中,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和刻画"仁",但是孔子在教唆众弟子去发扬"仁"的时候,为人师表的他并没有以身作则,而是投机取巧,以瞒天过海的生活手段忽悠弟子和人民大众,以达到自己能够走向仕途,享受荣华富贵的目的,是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家,有奶就是娘,没奶走他娘.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老爸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e),老妈叫颜徵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品出众,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并荣获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了9个女儿,觉得无法传递香火。又娶了一个小妾,生了一个叫伯尼的儿子,又称孟皮。孟皮这孩子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能继嗣.快七十岁的叔梁纥十分绝望,但是为了能够传宗接代,他又向颜氏求婚.颜氏本身不愿意,一个黄花大闺女怎么会嫁给一个老头呢.可是叔梁纥不知道使得什么法子,他先不去征服颜氏,而是公关老丈人,结果,颜氏在"从父命"的情况下,极不情愿地嫁给了叔梁纥.后来,叔梁纥死了,颜氏都不告诉孔子他老爸的坟墓在哪里.司马迁说颜氏和叔梁纥的婚姻为"野合",别有一番滋味.司马迁说颜氏和叔梁纥"野合"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两人年龄差距太大,不合乎常理.其次是怀疑颜氏有没有自己的心上人,不过,叔梁纥能在古稀之年见到自己的儿子,也有点不合常理,难以排除孔子是颜氏和她情人的种,为了对得起历史,司马迁在考虑到历史的可能与限度的基础上,用了"野合"二字,也是用心良苦啊.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长相很是奇特,脑袋畸形,头顶中间低,四周高,曾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想象力很丰富地说,其形状好像倒过来的屋顶,所以叫丘.另外一个说法是,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老爸叔梁纥,因为老妈不是正室,颜氏和孔子都不受施氏(叔梁纥的正妻)喜欢,还遭到排挤.不得已的情况下,颜氏孔母只好带着孔子搬家到曲阜阙里,生活很是艰难.但是颜氏却很坚强,拼了命的操理家务,尽量让孔子吃好喝好,最起码也得给他祖宗挣个面子,据说孔子身高九尺三寸(1.9米以上),如果颜氏不会勤俭持家,孔子不可能发育得这么好.事实上,颜氏不但能勤俭持家,还很有远见,她送孔子去读书,目的是怕孔子将来没有出息,一旦跟自己一样在庄稼地里混,就他那长相,很难娶到媳妇.或者是颜氏教导有方,孔子学习很刻苦,成绩也很棒.可惜好景不长,在孔子17岁时(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老妈颜氏去世,临死前还在嘱咐儿子要好好干,要好好活,要活得有光彩.她是在和叔梁纥的正妻施氏赌气,想让对方看看自己是怎么把孩子抚养成人的;也是跟自己赌气,她不相信自己的命,想尽办法地去培养孔子是在给自己打气,她要活出个样子来,虽然自己嫁给一个糟老头子,但是自己的儿子是好样的,结果她没能看到儿子成功,死不瞑目啊.

  颜氏的去世对孔子打击很大,他要一个人真正的面对生活,觉得自己没有了依靠,更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该如何走,茫然.但是,孔子很快就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与其整天以泪洗面神魂颠倒,还不如打起精神从容面对.自己的祖上都是有身份的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爸虽然死了,朝廷还是承认他的功绩的,对功臣的家属多少也得表示一下,没准还能混个一官半职的.其实,这些也是颜氏临死前对孔子的嘱咐,怕孔子耍大男人主义活受罪.

  孔子系统地分析了一下鲁国的政治形势,胜算十足地把自己从头到脚包装了一下,准备去拜访老爸叔梁纥以前的一些同事.
  有一次,季孙氏宴请鲁国士以上的贵族,目的是拉拢人才壮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听说后,立马就去赴宴,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更何况老爸叔梁纥以前和季孙氏交情不错.
  当时鲁国正处在礼坏乐崩的境地,在位的国君是鲁昭公,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掌握大权的是季孙氏.为了能更好地控制住鲁昭公,季孙氏就满天下的撒网,拉拢人才,巩固自己的势力.孔子对这些是一清二楚,如果想进入鲁国政坛,就得拍季孙氏的马屁.
  去是去了,却没见成季孙氏,刚到门口就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给拦住了,并被阳虎羞辱了一番,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季孙氏宴请的是士以上的贵族,赶快回去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么身份.孔子被阳虎羞辱了一番,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回到家后,孔子十分郁闷,觉得自己把祖宗的脸面都丢尽了,还怎么能出去见人呢.他想到了出国,换个环境或许会好一点,最起码不用看邻居在自己面前的指指画画的小动作,太伤自尊了.

  他去了宋国,于公元前533年,娶宋国亓官(音读:qíguān)氏之女为妻.
  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职名称,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在古代,笄礼是当人年龄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人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复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产生的,称丌官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