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了宋国算是大有出息,不但娶了老婆,还通过岳父的关系结交了不少宋国政坛上的名流.他这样想:一旦回到鲁国,自己不但是"海龟",还是宋国和鲁国友好往来的使者,最起码自己娶了一个"洋妞"做老婆,虽然老丈人在宋国的官职并不是很高,影响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果然不出所料,孔子回到鲁国后,还真受到了世人的瞩目,连国君鲁昭公都来拜访他.
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孔子的老婆生了儿子,鲁昭公得知后派人送鲤鱼贺喜,孔子十分兴奋,于是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但是他也知道鲁昭公的真实目的.
前面说过,当时的鲁国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鲁昭公虽然当着国君,却没有实权,什么事都得跟季孙氏打招呼,待通过审核后才能实施.鲁昭公觉得自己很窝囊,就私底下策划把季孙氏铲除.为了集结人马,他尽力拉拢一些为鲁国建过功勋的大臣,还把那些大臣的后代也列入了拉拢范围内.
孔子很清楚鲁昭公的动机,知道他不久将会有针对季孙氏的大动作.暂且不管这些,先跟着他混,静观其变吧.孔子清楚鲁昭公的动机,更清楚季孙氏的实力,可惜自己不受季孙氏的器重.为了生活也只能跟着鲁昭公混,现阶段,季孙氏也不会明目张胆地把国君给废了.孔子看了看正在吃奶的儿子,铮铮地说,有奶就是娘,没奶走他娘.老婆听了孔子的话,怔怔地看着正朝自己微笑的丈夫,白了他一眼.
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孔子被鲁昭公任命为官,做了一个仓库的仓管员,孔子很清楚,不是鲁昭公不给自己大官做,而是大官的位置都被季孙氏那一帮人垄断了.既来之,则安之.干一段时间再说.人在屋檐下,就得会低头.
干了一年仓管员后,孔子开始不平衡起来,工资不高,一个人挣钱,三个人话,生活水平老是提不上去.与是他就利用自己"海龟"的身份申请调任,最起码也得给自己一个有点油水的差事吧.
孔子运气不错,申请书很快就被鲁昭公批了下来.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鲁昭公派孔子作乘田,管理畜牧,应该是一个农业部部长的角色.
做了农业部部长的孔子不安分起来,开始在帐目上做手脚,中饱私囊.他分析得很透彻,年月不好,鲁昭公的势力逐渐被季孙氏吞并,万一哪天,鲁昭公被季孙氏给废了,自己农业部部长的职务也有可能被革,与其等着被革职,还不如趁机捞点油水,为以后铺路.实在不行就携款潜逃到外国定居.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命运被一个郯国的国君郯子给改变了.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国的国君郯子到鲁国进行国事访问,受到了鲁昭公的热情款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城数典述祖侃侃而谈。他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我的祖先少昊挚初立位时,恰好有凤凰飞来,这被当成吉祥的征兆,因此就拜鸟为师,以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郯子进一步解释说:少昊是我们的高祖,我知道这是什么道理。从前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记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龙记事,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挚即位的时候,恰遇凤鸟飞来,因此便以鸟记事,他的百官也以鸟命名。如凤鸟氏掌管历法。所说凤鸟氏,就是历正。凤凰是吉祥的神鸟,它一出现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时的。历正是主管历数正天时的官,故叫凤鸟氏;玄鸟氏掌管春分、秋分。玄鸟即燕子,它们春分飞来,秋分离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为玄鸟氏;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赵就是伯劳鸟,它夏至开始鸣叫,冬至停止,个官职以它命名;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鸟就是鸽鸬,它在立春开始鸣叫,立夏停止,故这个官职以它命名;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鸟即雉,它立秋来,立冬离去,故以它命名。以上这四种鸟都是凤鸟氏的属官。祝鸠氏就是司徒。祝鸠非常孝顺,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从颛顼之后,因为无法记录远古时代的事情,就从近古时代开始记录。作为管理百姓的官职,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来命名,而不像从前那样以龙、鸟命名了。
郯子的演讲受到了好评,掌声久久不息,粉丝们高喊着郯子的名字,一时间,鲁国人都知道了郯子的名字.做农业部部长的孔子也听到了,他看到了希望,觉得自己很有眼光.他也要做一个如郯子那样的人,做一个讲师,用嘴皮子功夫来博取掌声和鲜花,用三寸不烂之舌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最好如郯子一样,到处去演讲,传授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政治主张,别说混个一官半职,就是和各国的国君平起平坐也非常有可能!哇,帅,酷,我真是太有才了.
孔子去拜见了郯子,询问他一些关于演讲方面的知识,就一系列的专题向郯子请教,这就是著名的“孔子师郯子”的典故.
经过国君级别的著名讲师郯子的一番教导,孔子觉得自己的思想境界唰的一下子提升了一个新高,觉得自己能够一览众山小了,仿佛看见一大批的学生和粉丝正围着自己索要亲笔签名书呢.
孔子辞职了,把当农业部部长这几年的积蓄拿出来办了私人学校,利用做郯国国君郯子老师的名气招生,并把自己的"海龟"身份做成大字报到处张贴.办学校的最终目的是等自己成了著名的讲师之后去各大国家搞国际级别的学术讲座,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唤取各国国君的信任和重用,到那个时候,荣华富贵不请自来.他经常用"学也,禄在其中矣"这句话给学生洗脑,用"学而优则仕"来鼓励他们跟着自己瞎折腾.
耍了三年的嘴皮子,孔子的名声还真是传播到了国(当时的鲁国)外.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了孔子,并与他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孔子伸出三寸不烂之舌滔滔不绝地讲解了起来,齐景公被他忽悠的晕头转向的,最后还邀请他有时间去齐国开讲座.
和齐景公讨论完,孔子让学生们对此事奔走相告,广而告之.他出名了,竟然连齐国的首脑都和他讨论问题,孔子觉得自己一下子比年轻了很多,帅了很多,成熟了很多,当时他三十岁,所以说自己是"三十而立"!
之后,孔子在鲁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影响力非常大,但是,孔子却只能是个讲师,而不能济身于鲁国上流社会,为此他非常苦恼,要不要去国(当时鲁国)外找机会发展呢?对,记得齐景公曾邀请过自己,何不去齐国去发展一下呢,凭借自己的现在的影响力和齐景公对自己的赏识,一飞冲天应该没问题。
他想出国,鲁昭公却阻拦,他让孔子留在国内帮自己把季孙氏铲除。孔子不得已只能留在鲁国,但是他没有帮鲁昭公,而是袖手旁观地等待出国时机。他知道鲁昭公对付不了季孙氏。
果不然,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鲁昭公铲除季孙氏的计划失败后就流亡到了齐国,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他不能留在鲁国,一是对季孙氏不信任,怕季孙氏找借口干掉自己;二,即使季孙氏手握重权,却名不正言不顺,跟着他混,也只能混汤喝;三,齐景公赏识自己,这可是一个强有力的靠山,该出手时得出手。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部分文化人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喜欢表扬孔子对音乐的专注。其实,“三月不知肉味”是运用的夸张手法。肉在孔子那个时代是非常奢侈的产品,孔子收学生的学费就是肉干(束修)。而“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是用来描述当时孔子的处境十分糟糕,并且用“三月不时肉味”来和“《韶》乐”呼应。而《韶》的资料如下:
《韶》,史称舜乐。《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如武王灭商进入殷都时,就是演奏着《韶》乐。对此,《周逸书》称:“王入,进《万》。”据考《万》即文舞《韶》。同时,《韶》还被用于祭天,《周礼·春官》:“舞《大韶》以祀四望。”就是佐证。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
等于说孔子学习《韶》乐并不是因为对音乐的挚爱,而是借《韶》乐来拍齐景公的马屁,大力鼓吹齐景公的丰功伟绩。而“三月不知肉味”足可以证明孔子拥戴齐景公之心的赤诚度。
孔子知道光说不练也不行,他决定要在齐国施展一下拳脚,毕竟这里是他出道后的第一站,这一炮必须得放响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孔子向齐景公献上了自己的“八字真言”,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