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不要脸》
第4节

作者: 窑门姜
收藏本书TXT下载
  《论语》颜渊第十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国君做好国君的本份,官员做好官员各自的本份,父母像个父母,子女像个子女,只要生活秩序不乱,政治自然清明,国家自然就能够管理好。”齐景公说:“太对了!如果领导人自己不站在自己的本位,超出了自己的范围去做事情,那么自己辖下的官员也就不能克己职守尽他们的本份了;同理,如果在家庭中,父母不像个父母的样子,儿女自然也就不会尽儿女的本份了。如果国家的政治、社会的风气是这个样子,国家的财富虽然充足,我看我也无福消受了,我也就是一个失败的君主了。”

  孔子提出的“八字真言”被后来的汉儒董仲舒延伸并提炼成“三纲五常”,促使汉武独尊儒术,并成为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影响深远。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齐景公听了孔子的“八字真言”后对孔子十分器重,还准备把尼溪这个地方封给孔子,却被晏子阻止。晏子对齐景公说:不要以为孔子给您说了所谓的“八字真言”,您就拿孔子不当外人看,试想一下,如果说孔子的“八字真言”合乎科学道理,为什么鲁国国君鲁昭公还会流亡到我们国家来呢?如果孔子信奉他所提出的“八字真言”,他现在不应该待在我们齐国,而是在鲁国帮鲁昭公力挽狂澜,扫清障碍,再帮鲁昭公管理国家,而事实呢?孔子却是拿着他那套“八字真言”的臭理论来忽悠我们,您不觉得荒唐么?齐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觉得颇有道理,之后,对孔子的热情减少了很多。

  据《孔子世家》所言,“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孔子世家》说齐国的大夫要加害孔子,连齐景公都保护不了孔子了,不得已,孔子又返回了鲁国。《孔子世家》里的话说得很玄乎,但是也不无可能,或许是一些大夫和齐景公一起唱得双簧来骗孔子的,目的就是让孔子滚蛋。孔子的礼治思想表现于“守成”,“事必问遗训”,宗周礼;而以晏子为代表的齐国大夫们则是继承齐国传统,主张务实求功,尚法。所以,他不能容许孔子在齐传播儒家主张而“移齐俗”。

  其实,孔子本不想回到鲁国,他想去周游列国,但是觉得信心不够,没想到自己竟然被齐景公扫地出门,难道我真是一个扫把星吗?其它国家是不是也会像齐景公这样对待我呢?一旦其它国家的国君知道我是被齐景公扫地出门的讲师,他们会收留我么?还是回鲁国吧,毕竟是自己的母国,怎么着也比外国觉得温暖。孔子的自我安慰很见效果,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的孔子又重操旧业,把自己的名字弄成大字报到处张贴,但是却不见几个学生来报名,有时候还发现自己原先的学生都旷课,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调查,原来是一个叫少正卯的人也在办学校搞讲座,学生比孔子的都多,更令孔子气愤的是自己的学生里,除颜回以外,基本上都跑到少正卯这里来听课,这不是在砸我饭碗吗?孔子气呼呼地回到了学校,对着客桌踢了几脚,鞋底都踢飞了。

  齐国没有混出名堂,来到自己的国家吧,却有人和自己搞竞争,怎么就这么不顺呢?如果少正卯那小子名声打出去了,自己将来还怎么混啊?孔子歇斯底里地在办公室内发泄,一边踢课桌,一边大喊“少正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走着瞧吧。”
  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阳虎当年羞辱过孔子,但是现在却觉得孔子是个人物,与是就想去会会他,以图拉拢孔子来协助自己。可是,贸然地去拜访,万一吃了闭门羹,怪难为情的,阳虎趁孔子不在家时,送了一头蒸熟了的小猪给孔子。孔子回到家后见到了阳虎送来的礼物,觉得不好意思,老是嘟囔“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句话,如果直接去阳虎家吧,觉得自己丢面子,如果不去,万一得罪了阳虎,以后的路还真不好走。想来想去,孔子决定在阳虎回家的路上出击,他装作很偶然的和阳虎在路上相遇,嬉皮笑脸地说了几句客套话。阳虎趁机把自己的意图给说了出来,孔子这个时候却摆起了架子,说学校里业务忙得很,过两天再给阳虎答复。

  孔子不是考虑去不去跟阳虎混,而是在给自己挽回当初被阳虎羞辱的面子,这才叫真正的“来而不往非礼也”。他知道,现在去国外发展是不行的,而国内,又有少正卯给自己竞争,如果不跟着阳虎混, 假如他把少正卯拉拢到身边后,自己就一点生存的余地都没有了。没多少时日,他就答复了阳虎,顺便给了一套关乎"陪臣执国命"的策划方案,有点推销自己的味道。

  所谓的""陪臣执国命"中的"陪臣"指的是家臣的家臣.打个比方,当时是鲁定公做国君,而季孙氏是鲁定公的家臣,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就是鲁定公的陪臣.
  鲁昭公时期,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是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三桓的一些家臣又模仿主子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
  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不甘心在幕后耍大刀,他要名正言顺的执国政,于是就想到了做讲师的孔子,他看重了孔子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主要是看重了孔子"海龟"版的身份,他要利用"海龟"说服国人,以求自己能名正言顺地执国政.
  其实,在阳虎之前,季孙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在费地倒戈季孙氏之前也找过孔子,孔子本来想去的,却被他的学生子路给拦住了.失去了做官的机会,再加上少正卯的学校比自己这边的办得红火,孔子成天的茶饭不思.没想到,阳虎居然找上门来.如果再把阳虎给自己的机会错过,以后能不能踏上仕途还真不好说,所以,他在学生的干扰下,厚着脸皮接受了阳虎的邀请.

  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阳虎囚禁了他的主子季桓子彻底的掌握了鲁国的大权,第二年,孔子就被任命为中都宰,更邪门的是公元前500年,孔子的官职为鲁国的大司寇,掌握鲁国的司法大权,并代理丞相职务,是鲁国继鲁定公,季桓子之后的的第三号人物,试想一下,当时掌握鲁国大权的是阳虎,若没有阳虎的认可,孔子也只能是个教书匠.孔子曾经大言不惭地说他求仕是为了行"道",所谓的仁义道德,难道就是勾结反臣傀儡国君吗?所谓的"八字真言"中的"君君,臣臣"难道就是让做臣子的抛开忠义以下犯"君"么?

  更可笑的是孔子在做了大司寇后,就开始对自己的对手实施谋杀行动,第一个人就是和他齐名的讲师少正卯先生.
  孔子给找了五个理由来杀少正卯:
  1,"心达而险",居心叵测,城府深;
  2,"行辟而坚",行为怪异却冷酷到底;
  3,"言伪而辩",给学生传授假科学理论,并且善于狡辩,给自己的假科学理论开脱;

  4,"记丑而博",善于挑剔别人的毛病,并死死地抓住别人的小辫子进行恶意攻击;
  5,"顺非而泽",倡导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并把这些歪门邪道的理论进行包装后肆意宣扬.
  其实,关于孔子有没有杀少正卯的这一历史问题,曾被一些文化人广泛议论,很多人都固执地认为孔子没有杀少正卯,理由是:
  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
  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第一个理由,"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这句话很荒唐,《左传》、《国语》为什么要诬罔孔子呢?如果他行得正,站得直,还怕别人诬罔么?为什么不能直面错误呢?难道所谓的"孔大圣人"列出少正卯先生的五大罪状就没有诬罔的成分么?如果真的实行"仁",干吗不以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并以辨证的科学观去和少正卯论证呢?所谓的"五大罪状"的真实度又有多少呢?<<论语>>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他们会把孔子的卑劣的真实面目如实记载流传后世么?

  第二个理由,"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句话应该是三岁小孩说的,孔子杀人和他代行宰相职务有关系么?政治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难道只是空话么?管理鲁国大司法的孔大圣人颁布少正卯的五大罪状,难道是吃饱了撑得?既然他能管理鲁国的司法大权,假公济私,借刀杀人的小人伎俩对他来说应该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吧.

  第三个理由,说"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也只能是嘴上抹石灰------白说.孔子为了踏上仕途是非常提倡"仁"的,并编写了一大套理论来为自己提倡的"仁"进行包装,遗憾的是他是个光说不练的家伙,只是要求别人去按照"仁"的章程去规范生活行为,而他自己并没有做到,如果他真的用自己所倡导的"仁"去标榜自己,就不会和阳虎狼狈为奸,以下犯上.所以说,这个理由也是不成立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