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无中生有!要知道,能无中生有,凭空设色,然后请君入瓮,那是一等高手!
潘金莲就是这样的一等高手。
首先,我们说,武松绝无包养女人的行径。
其次,也绝无什么闲人对潘金莲说什么武松包养女人之事。
所以,此事完全是凭空捏造。
但是,有此捏造之物,就有了调情的话题。
有了调情的话题,就可以有根有据地调情。
总之,凭着这一神来之捏造,现在,潘金莲可以自然地把话题引入男女之情上了。
对于这样全无踪影之事,又影响到武松的名声,武松当然是断然否决:"嫂嫂休听外人胡说。武二从来不是这等人!"
注意,这是两句话。
第一句话就事实言:否定。
第二句话就人品言:肯定。
这第二句话很有分量。既然武松连在外包养女人都觉得肮脏,都是对他人格的玷污,那他又怎么可能和嫂子之间发生什么呢?
所以,这一句话,实际上不仅是武松在为自己辩诬,也是在暗示警告潘金莲:我武二不是那等人,你休要撩拨骚扰!
这是武松对付潘金莲的第二阶段:装糊涂不行了。
为什么装糊涂不行了?
因为潘金莲步步进逼,那层窗户纸就要捅破了。
一旦捅破,武松一定进退失据,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
于是他暗示潘金莲不要痴心妄想。
但是,痴心人必然妄想。
而妄想人必然偏执:他们只接受对他们有利的信息,而对他们不利的信息,他们往往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所以,对于执着的人而言,装糊涂不行。
对于痴情者而言,暗示不行。
潘金莲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痴情着。
果然,潘金莲只接收到了武松第一句话中的信息,对第二句话中包含的暗示与警告则毫无感觉。
潘金莲道:"我不信!只怕叔叔口头不似心头。"
这句话令人绝倒。你不过是个嫂嫂,你信也好,不信也好,有什么关系呢?
更绝的是:叔叔是否在外面养着女人,何劳嫂嫂害怕呢?你又操的哪门子心,你又怕的什么呢?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读到这一层,觉得潘金莲愚蠢可笑,那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这里体现的恰恰是潘金莲的聪明伶俐。
她的这句看似可笑的话,实际上,是在向武松表明:
一、我很在乎你。
二、我可以在乎你。
我很在乎你,是一种表白,是要让你明白我的心。
我可以在乎你,是一种撒娇,是要你明白我俩亲密的程度。你一直象鸵鸟一样不愿面对现实,现在,我也暗示你:你我其实早已不是叔嫂那么简单,我们的关系里,早已有了新的令人兴奋的内涵。
第40节:骨肉为仇(4)
到了这个时候,武松已经束手无策,他只有拿出哥哥来,让他来抵挡一阵。
武松道:"嫂嫂不信时,只问哥哥。"
这句话里,什么嫂嫂信不信,正如我们上面所说,不来就不是问题。武松哪管你信不信?
所以,这句话里,只有两个字有价值,那就是"哥哥",武松突然提出哥哥来,是要以此吓阻潘金莲:我们之间,隔着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哥哥。
但是,武大郎这样"三寸丁"的"高山",早已不在潘金莲的顾忌之中,她那双迷人的眼睛,投给武二的是柔情,投给武大的,却是轻蔑。
潘金莲道:"他晓得甚么!晓得这等事时,不卖炊饼了。"
武大不晓得这等事,妙。
为什么妙?
第一,这等事是什么事?
答案:男女情事。
第二,武大不晓得这等事,谁晓得这等事?
答案:你和我。
到此时,武松彻底明白了潘金莲的内心。他只好把头来低了。
潘金莲步步进逼,武松虽然步步为营负隅顽抗,但是,至此,武松已经丢盔卸甲,溃不成军,他已经毫无对付潘金莲的办法。
在景阳岗上,面对咆哮的大虫,他虽然心惊肉跳,但是,他没有失去章法。
在兄长家里,面对莺声燕语的嫂子,他心烦意乱,并且,他已然没有了方寸。
现在,潘金莲就要长驱直入直捣龙城了。
胜之不武
潘金莲起身再温了一壶酒,来到房里,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说道:"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冷?"
如果说,前面的语言撩拨,还是试探,这在武松肩上的温柔一捏,就是直接的火力侦查。随着武松渐渐丧失主动,丧失反抗力,潘金莲越发大胆。
武松已自有六七分不快意,也不应他,只低头用火箸在火盆里簇火。
为何不应?因为武松已经没有了应对之策,不知道怎么应。
潘金莲见他不应,劈手便来夺火箸,口里道:"叔叔,你不会簇火,我与你簇火。只要一似火盆常热便好。"
从酒要双杯,到火要常热,再加上劈手夺火箸这样发嗲的行为,潘金莲太有才啦。
武松有八九分焦燥,只不做声。
是的,武松只有无计可施的焦躁。从六七分的不快再到八九分的焦躁,武松感到自己在这个温柔的尤物面前,是那么无能。
为什么不做声?
因为说不过对方。
为什么焦躁?
既是因为对方的无礼,也是因为自己的无力。
潘金莲的进攻越发大胆,她再斟一盏酒,自呷了一口,剩下了大半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这就不再是暧昧了,这是逼宫!是摊牌!
第41节:骨肉为仇(5)
还要注意的是,此前潘金莲称呼武松,一口一声的"叔叔",现在,突然变成了"你"。
这个变化,表明,潘金莲在试图打破叔嫂伦理,试图改变两人既定的社会关系!
事实上,潘金莲也是被武松逼的:一个多月了,多少无微不至的关怀,多少殷勤备至的照料,多少小心,多少爱意,多少秋波,多少情话,你一直一边接受这些,一边却装糊涂,你到底是有心还是无意?你给我一个明白!
现在,问题摆在武松面前,解决它,不难,却也难。
武松拒嫂,难过武松打虎。
为什么?打虎,打死即是。
拒嫂,却不能简单一拒了之。
难在既要坚持道德伦理,又能给潘金莲以安慰,不至于激化矛盾。
因为,一,潘金莲毕竟是嫂子,是家庭内部成员,在传统中国家庭理,有"长嫂为母"的说法,尤其是象武大武二这样父母双亡的兄弟,更是如此。下文里,潘金莲在责骂武松时,就明确提到了这句话。
第二,激怒了潘金莲,不仅导致叔嫂关系破裂,更重要的是,武大在老婆和兄弟之间,将何以自处?
第三,更重要的是,潘金莲必然迁怒于武大,必然更加仇恨武大,夫妻关系也必然难以为继。
事实上,爱情可以升华,也可以转化。处理得好,爱情可以转化为一种持久恒定的互相之间的默契和关心,转化为近乎于亲情的情感。
而处理不好,则会因爱生恨,转化为刻骨的仇恨。
拒绝潘金莲的爱情,需要武松的道德。
而如何让潘金莲对自己的爱情转化为亲情而不是转化为仇恨,则需要武松的智慧。
武松有没有这样的智慧呢?
至少直到现在,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潘金莲对武松是很好的。不管武松是怎么理解的,武松也一直接受潘金莲对他的殷勤备至的照料。
应该说,武松有处理好他和潘金莲关系的良好基础。
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让我们非常尴尬非常失望的情景。
武松劈手夺过潘金莲递来的酒杯,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把手只一推,差点儿把潘金莲推一交。
武松睁起眼来道::"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带发(有齿有发。比喻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男子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没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羞耻。倘有些风吹草动,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再来休要恁地!"
武松把事弄砸了。
我们且不看这样一个大男人,竟然差点把潘金莲推一跤,是多么的胜之不武。我们来看看他这段历来为人称道的所谓"义正词严"的话,都有些什么内涵。
武松打虎时,他用了两件东西:一根哨棒,一双拳头。
第42节:骨肉为仇(6)
他这段话里,实际上,也有一根大棒,一双拳头。
这根大棒,就是道德。
这段话里包含着对潘金莲道德上的严厉贬斥,而且还拿自己做对比,也就是说,武松俨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潘金莲做道德的宣判。连骂两次潘金莲"不识羞耻",还指斥她败坏风俗没人伦,甚至说她的行为等同猪狗。这一番正大光明的道德宣判得到了历来《水浒》评论家的喝彩,像金圣叹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赞叹武松的所谓"神威",两次说武松的这番言论"字字响";李贽连声道"武二真是个顶天立地汉子,不可及,不可及!"其实,这很无谓。对他人进行道德批判,很容易声音洪亮,慷慨激昂,但未必使人心服口服。我们要知道,"明于知礼义,陋于知人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毛病之一,本来,知礼义不难,难在知人心。
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当武松拿出道德的大棒来棒杀潘金莲时,潘金莲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潘金莲一定非常清醒地意识到,道德不但不会保护她的幸福,反而是在剥夺她的幸福:
道德当初陷她于不幸的境地,现在又阻止她摆脱不幸。
她成了被道德抛弃的人,不受道德保护的人。
那么,她为什么还要遵循恪守道德呢?
所以,武松的这种做法,给潘金莲看到的是道德的狰狞,道德的残忍,道德对像她这样的弱女子的戏弄和压榨。
潘金莲后来完全不顾道德,决绝而去,难道武松没有责任吗?
其二,武松不仅利用道德的大棒来棒杀潘金莲,而且,他还真的亮出了他的打死老虎的拳头:武二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用拳头来威胁吓唬一个弱女子,哪里算得上英雄好汉呢!
虽胜犹败
所以,我认为,在武松潘金莲的这一番较量中,真正的失败者是武松。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有二:
一,武松拒绝潘金莲,话说得义正词严,大快人心,但是,正如我上面分析的,除了他竟然使用了拿男人的拳头来吓唬小女人这样令人不齿的战术外,武松并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是借用了道德、伦理等公共武器。试想一下,如果不用道德伦理这样的大道理,他还能说出什么样让潘金莲哑口无言的话?他还能说些什么让潘金莲心服口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