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缘风水学》
第55节

作者: 慧缘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原诗大意为:温良忠厚的公刘先登山察看地形,只见山岗之南有百泉流过,广原可居。于是他进一步设立圭表、景尺进行测量、察看日影。“相其阴阳,观其泉流”。之后他又下到平地选择水源丰富、地形宽敞的地方。这里“逝彼百泉,瞻彼博原”,百泉由此涌出,小河弯曲流淌。北有高大的山阻挡北风的侵袭,南面远处朝山、向山分明。东、西两侧耳山蜿蜒起伏。这里山环水绕南面开阔,两侧泉流萦绕。此地可以避水灾,御干旱、防战乱。内可开垦种植,外可凭险扼守,是营立都邑的良好地方。于是公刘进一步作了规划,何处作为居民区,何处辟为良田,何处建立码头,用以渡步渭河运取矿石,铸制工具。良好的地址选择和环境布局,不断地吸引居民。不久,在皇溪两岸、过溪之源迁居归附的百姓越来越多。为子孙的繁荣和都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都选址,要在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之上。背有大山,左右有河流、泉水或湖泊,城内有通畅的排水系统。选择城址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家产品来保障城内人口的衣食所需和繁殖六畜、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人口集中。选择这些地利,内筑城,外立廓,廓外挖城壕;低地筑堤防,高地挖沟渠,这样的城命名它为金城。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观念里,自然与人是相互感应并相通的。天、地、人这三大系统叫做“三才”,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机体。都城与国家是这个机体的反映。所以城市的选址与规划布局与天文、气象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景观生态系统,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原则。
  明堂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建筑。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录当时都城中的明堂说:“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堂,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仰象天状,画北辰列宿象,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这一“法天象地”的古都规划思想形成东方古城的特征。
  据研究明堂就是这样按时序季节和空间方位进行祭祀的场所。后来,明堂又成为天子布政施教的地方。因其主要功能要“明政教”,“明诸侯尊卑”、“向明而始”,故有“明堂”之称。帝王对明堂的设置和设计都十分重视。
  明堂的形式是上为圆形以象法天圆,下为平方形以象法地方。八扇窗有八风。四面通达师法四季,九个堂室像天下州,十二座室仿十二个月份……
  北魏时的贾思论明堂制度时讲得更清楚:明堂平面一百四十四尺,像坤卦的策数;屋的圆径为二百一十六尺,与乾卦策数相同。太庙太室平面方六丈,取老阴数,室径九丈,取老阳数。九个堂室像九州大地,屋高八十一尺,取自古黄钟吕的九九之数,周边二十八根柱子象法二十八星宿,外围周长二十四丈模仿一年的二十四节气。

  195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汉代长安城南郊王莽礼制建筑群遗址,其中一处为明堂遗址。明堂遗址一层平面有青阳、明堂、总章、玄堂和太室等金木水火土五室,其中太室土室居中。东南西北堂均有左右几个,即“十二坐法十二月:。
  从天空的紫微垣到都城的紫禁城都是宇宙象征主义的杰作。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观念里,天上的星空主宰着世间的人们的命运,天空也形成等级森严的王国。北极星、北斗星所处的拱极一带是天球众星环绕的中心。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把它叫做“中宫”。其他则分属东、西、南、北四宫。整个天空被划分成为“三垣”和“二十八宿”。其中心区为北斗星座,它象征着人间的中枢地区及都城。“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主宰着大自然以及人间的一切事物。

  二、风水与北京城的选址、规划和建筑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的悠久历史源自距今70多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琉璃河商周遗址把这座城市的建设史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历史上的北京城,从西周的蓟丘,到西周末燕灭蓟成为燕都,到唐代幽州城、辽代南京城、金代中都城,2000多年里城址都在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今日北京城,是元大都奠定的基础。使北京城享有盛誉的,是它那规划严整的街市,辉煌壮丽的宫阙,无处不深深地打上了风水的印记。

  (一)北京周边的风水格局
  北京的风水被历代堪舆家称颂。分析北京风水条件的文字始于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益,他说:“燕山最高,象天市,盖北干之正结。其龙发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以入中国为燕云,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乃落平洋,方广千余里。辽东辽西两枝,黄河前绕,鸭绿后缠,而阴山、恒山、太行山诸山与海中诸岛相应,近则滦河、潮河、桑干河、易水并诸无名小水,夹身数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论之,其龙势之长,垣局之美,干龙大尽,山水大会,带黄河,天寿,鸭绿缠其后,碣石钥其门,最合风水法度。以形胜论,燕蓟内跨中原,外控朔漠,真天下都会。形胜甲天下,山带海,有金汤之固。”(《人之须知》)宋代朱熹也说过:“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云中正高脊处,自脊以西之水则西流于龙门西河,自脊以东之水则东流入海。前面黄河环绕,右畔华山耸立为虎。自华来至中原为嵩山,是为前案。遂过去为泰山,耸于左,是为龙。淮南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诸山及五岭又为第三、四重案,正谓此也。”(《人之须知》)《金史•梁襄传》对北京形势分析是:“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蒙古贵族巴图鲁曾经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说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营天下,定都非燕不可(《元史•木体黎传附巴图鲁传》)。郝经也劝忽必烈都燕,说燕东控辽东,西连三晋,背负关岭,瞰临河朔,南面以莅天下。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

  明代朱棣迁都北京,群臣对北京的形势又作了一番论证。有的说,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特产丰富,诚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有的说,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也。有的说,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诚帝王万世之都(《太宗实录》)。《读史方舆纪要》说北京是“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

  若是从北京城附近来看风水,清人吴长元说:“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朱雀水为卢沟河,出大同桑干,入宛平界,玄武水为湿余,高梁、黄花、镇川、榆河,俱统京师之北,而东与白河合。
  上述引文分析了北京位地华北平原的北端、平原与山地交汇的要冲,处在东面沧海与西面太行的山麓丘陵顶端,相隔永定河与潮白河,附近有玉泉、高梁、湿余等小河。北面太行山、军都山形成半圆形山湾,南面有大河,古代不定期有湖泊、沼泽。这样的地方,用风水术语来说,是“藏风聚气之地”。
  巍巍太行山山脉蜿蜒逶迤,由南向北奔腾而来。城北,浩浩燕山山脉罗列簇拥,拱卫着京师。两股山脉交会、聚结,形成风水上所谓“龙脉”。森林覆盖着山峦,山色苍茫,云气郁结。在这青山之中,来自黄高原的桑干河与自蒙古高原的洋河会合为永定河。永定河汹涌澎湃,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到京西三家店,陡然冲出山谷,在北京小平原的西绿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带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土肥人美,遂成天府。这符合风水上要求的“藏风聚气”利于生态的最佳风水格局。

  (二)北京城内风水格局
  走出北京东火车站,沿着东长安街往西走,不多久,那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就会映入眼帘。在蓝天白云下,它画栋雕梁,檐牙飞舞,巍巍峨峨,气派非常。如果登上景山最高处的“万寿亭”远眺,会发现处于城市正中的中轴线上,有一系列高大的古建筑。正南有前门、天安门、午门、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正北有鼓楼、钟楼。它们依正南北方向,一线排开。如果沿着那布局规整如棋盘的街道观光,其间不时点缀着红墙黄瓦或红墙蓝瓦的旧时府第。如果到郊外散步,不时还会发现地下残留的各式沟纹、绳纹或古代瓦。整座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建筑、精神意识和艺术巧妙结合的一个风水文化实体。它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经过长期生活、奋斗而积累形成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法律、观念等等的综合体现。特别是明清两代,当权者按照风水师指点,对北京城进行了整体风水调整,使其更加雄伟美丽。

  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1368年9月占领了大都城。明初把都改名北平。
  公元1404年开始了北京城的改建工程,投入了23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夫和士兵。巨大而珍贵的木料来自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省。城砖来自山东的临清。桐油泡的“金砖”来自苏州。明北京城全部由砖砌而成,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