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宿命--从秦到清》
第50节

作者: franklin9705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06-23 16:16:06

  第二,继续对外作战。这里有两个不同性质的战争。一是对外扩张。这就和当年的秦帝国刚建立时有点儿相似了。朝鲜、日本、越南、缅甸,中国周边的国家都去侵略,再加上旗下四大汗国的扩张,大有一统全球的气势。既然以对外扩张为国策,那么自然不会重文轻武,自然还要保存尚武精神。有人认为这么做,还可以消耗汉人的力量。著名的元史学家韩儒林先生就提出:“至元中叶,元王朝屡次兴师,征日本、征瓜哇,实际是别有用心的做法。征日战争中最活跃的,正是宋末戍守长江沿岸的吕氏军阀集团成员,吕文德的门婿范文虎。范文虎率领十万将士出征,几乎全军覆没,幸存者二仅一二。忽必烈算达到了不杀降而降人自消的目的。”这个看法,我觉得很有些阴谋论的味道(就如同有人说刘备或者诸葛亮借刀杀关羽,以及当年红军西征的大失败是毛泽东要消灭张国焘的势力一样),听上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事实是否如此,就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除了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以外,元帝国还在进行内战。当然,这个内战不是在中原地区打的,而是在大西北关外,今天中亚、新疆这些地方。对阵双方,一边是忽必烈,另一边是不服忽必烈的蒙古各诸侯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海都。双方打了几十年的仗,最终海都等人没能撼动忽必烈的皇位。忽必烈通过这一系列的内战,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第三,建立足以控制庞大帝国的行政体系。元帝国的行政体系,基本上是沿袭了宋、金的行政模式,略有一些创新,比如创立了行省制度。但是,由于元帝国实在太大了,要实现控制还真不太容易。于是,元帝国就将驿站网络广泛地建立了起来。据史料记载:元帝国总共有驿站约一千五百处。与驿站相辅,还建立了急递铺体系。每十几里就设一个急递铺,每个铺五个人,每十个铺设一个邮长。在首都大都设总急递铺提领所。由于这样一个行政信息传递网络的建立,元帝国形成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局面,有力地保证了中央对各地的控制。

  通过这样一系列地政策措施,中华帝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元帝国建立起来了。这个帝国的政权结构基本上是个三角型。居上的,是一个以皇帝为核心的蒙古贵族集团。居下的有两个集团,一是汉人官僚集团,二是色目官僚集团。这两个居下的官僚集团,如果不看其民族,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军事将领。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政权结构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情况却远不是如此。
  为什么呢?
  其一,民族矛盾。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人口庞大的汉族,不可能没有民族矛盾。或者说,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都不可能没有民族矛盾。不同民族之间,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等的不同,自然会有很多隔阂和矛盾。如何解决民族矛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元帝国解决不了,也很正常。在元帝国里,由于忽必烈采取的民族政策,是制造民族差别、民族歧视的政策,不但没有缓和民族矛盾,反面把民族矛盾复杂化了。虽然此时民族矛盾的矛头不直接指向蒙古族和皇族,但矛盾却在积累。最初可能只是汉人内部以及汉人与色目人的矛盾,但到后来,就发展成为汉人对包括蒙古在内的其他所有少数民族的排斥。民族矛盾伴随着整个元帝国的始终,直至最终和阶级矛盾一起爆发将它毁灭。可以这样说,忽必烈的办法就是将民族矛盾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影响其统治。打个比方,如果说民族矛盾是一把悬在元帝国头顶的利剑,那么忽必烈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让这把剑不要落下来,而不是将这把剑拿开。如何把剑拿开,对于忽必烈而言,是一个太难的问题,他解决不了。他解决不了,他的子孙们能解决吗?在整个蒙古贵族集团内部,对于如何处理民族问题一直是莫衷一是。有对儒家文化特别崇尚的,比如真金;也有要杀光五大姓汉人的伯颜。在这两派的争夺中,民族政策摇摆不定,民族矛盾始终得不到真正的缓解。因此,这就给元帝国的统治埋下了一个重大的隐患:元帝国的政权结构中的三个集团可能因为民族矛盾而分道扬镳,从而导致帝国的崩溃。

  其二,皇位的继承存在巨大隐患。我们知道,老皇帝去世或逊位与新皇帝继任这一时期是任何一个帝国最动荡的时期。元帝国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基本上是皇帝一死,元帝国内部就要大干一场,小则宫庭政变,大则内战。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第一,蒙古贵族没有宗法制观念,第二,由于没有孝的观念,蒙古族对皇帝遗诏也不重视。在汉人政权里,一般来说早早地就立嫡长子为太子,或者立别的儿子为太子,有的时候也立兄弟为皇太弟。不管怎么说,皇帝是由儿子、孙子或者兄弟来继承。没有其他特殊情况,别的皇族成员不可能继承皇位。同时,汉人由于孝道的关系,对遗嘱是非常重视的。孔子就曾经曰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不遵遗嘱,就是不孝。普通人的遗嘱就有很强的约束力,更不用说皇帝的遗诏了。但在蒙古族内部可就不一样了。元帝国政权在皇位继承方面遗留了很多原始社会选举部落首领的遗风。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是前任提名,然后经民主推选才能继任。这个继任者不限于前任的子孙,其他部落成员也有机会。所以,到了元帝国里边,首先是皇帝的遗诏只能算是提名,而不是决定。其他王公贵族有否决权。由于不一定是皇帝的儿子和极亲密的亲属才能当皇帝,所以皇族的所有成员都能参与到皇位的争夺中去。咱还不提忽必烈之前的那些争斗,就从忽必烈建立元帝国之后算起。比如前面讲的那个不服忽必烈的海都,他是蒙哥和忽必烈的侄子。再比如元成宗死后,他的堂弟(注意,是堂弟,连亲弟弟都不是)阿难达就跳出来与成宗的儿子海山争皇位。更为突出的例子是泰定帝死后,大臣燕铁木尔不拥戴泰定帝的儿子太子阿剌吉八,而去拥立元武宗海山的儿子(海山的皇位转给了他的弟弟,他弟弟转给了自己的儿子,后来由于政变才推举海山的堂兄弟继任皇位,即泰定帝)。结果导致了一场内战。大家瞧这皇位继承乱成什么样子了,几乎就是看皇族中哪个人手上的实力大,哪个就当皇帝。皇位继承的隐患,直接导致蒙古贵族集团内部也极不稳定,内讧频繁。政权的核心都稳定,整个政权稳定得了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