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神匠》
第33节

作者: 牧大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允儿哪,自从识了几个字,读了些个书,就变得疯疯癫癫的,整天没有个女娃的样子咧。唉——”
  江涛听出老伯话中有话,“允儿不是挺懂事的吗?我觉得她长大了,比以前能干多了。”
  “刚公子,不是我说,这样下去,这女娃将后找个婆家都难咧,——自打你俩上回一起去县里,就有人说闲话哩!”
  “老伯,我们堵不了人家的嘴,让说去吧。反正我看允儿是个好姑娘!”
  两人都沉默不语。
  头顶上月儿快圆了,周围星星很繁,调皮地眨巴着眼睛,瞧着这两个男人。
  允儿立马跑到大哥的屋子,一进屋就看见他端坐在炕上发呆。
  “大哥,又在想嫂子咧?”
  “去你的,你个尕娃子懂啥?”
  “哎,大哥,我可真走咧。走了你就别后悔噢,我还真有桩好事要告诉你哩!”
  “尕妹子先别走,告诉我有啥好事?”
  “刚大哥说西山盐坊还要打两眼窑洞,这活儿你承包不?”
  “真滴假滴?承包,当然承包哩!一眼窑洞给多少个‘通宝’?”

  “这个他倒没给我说,明儿个他会问你这事的。我提前告诉大哥这消息,大哥可不要说是我说的哦!”
  第二天一早,江涛帮着老大种完果蔬,两人就来到了西山盐坊。
  “大哥,你看这地方咋样?”
  江涛手指着盐坊七眼窑洞向右拐过山脚向阳的土坎。
  “嗯,这哒确实不错!向阳,打出的窑洞敞亮,离盐坊不远,又相互不影响。——打两眼太少吧,我看这地儿不错,打上四眼窑洞住个人啥的宽便哩。”
  “四眼就四眼,总共给一贯钱,大哥全权负责,咋样哩?不过这‘通宝’要等下月交了盐才能到手。”
  “好得很,小弟,今儿个咱就开工。我那一帮人庄农都种妥咧,爪爪正痒痒着哩!”
  自打刚公子开了个西山盐坊,南山岔人半工半农,闲着的寥寥无几了。大伙都赶着干农活,挤出时间来到西山盐坊打零工,挣铜子儿。脑袋瓜有了新想法,生活就有了目标,有了奔头。

  刚公子与老郑头家的尕女娃允儿,俩人骑了一匹马去了趟县衙,还借宿了一宿。南山岔的人们对此想入非非议论纷纷。
  虽然闲得无聊时私下里打听几句家长里短的,但大伙儿都从刚公子的盐坊得到了实惠,心底间更多的还是对这个后生的佩服和对老郑头一家的羡慕。
  “要是这个刚公子当初从土狼口里救了我的命,被咱家收留,那该有多好啊!”
  “郑大爷,我想找允儿帮个忙,您看行不?”
  村里的周婶从袖筒里扯出一块皱皱巴巴的麻纸。

  “他周婶,你说帮忙?允儿一个尕女娃子能给你帮上个啥哩?”
  “能,乖女能帮上。我听燕子说了,允儿识字。我就想请允儿乖女帮我给老大写封信。”
  说着,周婶眼泪花花,赶忙在袖子上擦了擦。
  “他当兵半年了没有音信,他爹打听来打听去说是去了凉州,我就想着能够给娃娃写封信捎过去问问就放心哩!”

  “噢,是这么个事,为爷娘的都这般,可怜天下爷娘心!”
  允儿也是第一回写信,她跑去请教了刚大哥,然后帮周婶给儿子写好了信。老伯一直在想当初老大去河州当兵,家里没人会写信的苦肠。
  燕子告诉允儿,允儿告诉江涛,燕子有个两姨表哥名叫韩胜,家住韩家砭。韩胜自小没了父亲,母亲带着他再嫁,命比黄连还苦。可这娃嗜书如命,打死也要读书,人称“书蠹”。
  韩胜家里没有几卷书,据说他将一卷《论语》读得烂熟,倒背如流。他还苦练书法,写得一笔好字。
  他常常一个人偷偷在水塘边练字。没墨,就用狗尾巴草蘸水在方砖上写。一次被后老子发现,一脚将他踹了个狗吃屎。滚进水塘,差点没呛死。

  有人说,照此苦练下去,他有可能会成为当今大书家欧阳率更第二。
  可惜的是,世上的事往往是:有牙板的没锅盔,有锅盔的没牙板。韩胜如此好学,却家徒四壁,后老子还极力反对他读书,母亲也无可奈何。
  “刚大哥,咱们学堂收不收韩胜哩?”
  “当然收,不收他这样好学的后生,还办学堂干嘛?”

  “那太好咧,我让燕子捎话给她姨母!”
  忙里忙外,五六日一晃而过,南山学堂的四眼窑洞都打好了。
  早晨的阳光照在窑洞门口,一片通红。窑洞对面不远处,南山矗立,一场春雨过后,草儿绿茸茸的。
  铁牛的那套木匠工具用起来还不赖。下料刨光,挖凿榫眼,削磨卯头,对榫套卯,打钉塞楔,江涛用老伯家院子里平日里拾掇下的杂木,叮叮咣咣几日,就加工成了四套方桌,各配四个方凳。
  虽不是什么名贵木材,可在匠人的手里,常常能化腐朽为神奇。这几套桌凳散发着木香,保持着自然的木纹,古色古香。
  一家人大开眼界,赞叹不已。他们这是头一遭见识“刚木匠”的绝活!

  崭新的窑洞,摆放着崭新的桌凳。木香混着土香,再加上书卷气,给人一种别样的感受。后生们、女娃们的朗朗书声,在南山学堂响起。
  卤水下锅了,女娃子们照旧烧火。风匣声响成一片打着节奏,她们咯咯的笑声是主旋律。
  南山学堂新打的窑洞里却几乎听不见,江涛抽空领着三五个大后生,围坐在方桌旁,读着《千字文》。
  等盐巴出锅,江涛又带着攒劲后生们去铲盐巴、抬木盆、扛盐土,干体力活。这时,允儿领着她手底下的七个女娃,俩人一个方凳,围着一张桌子,开始诵读功课。

  半工半学,年轻人们既能挣到铜子,又能学到知识,大伙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只有一套教材,允儿就用毛笔在麻纸上誊写。她耐心细致,正襟危坐专注抄书的样子还真像个先生。
  这天傍晚,女娃子们都在习字。突然,有人闯进窑洞。
  “刚公子哩?谁让他给我们女娃教写字?”
  原来是小丫头拴弟的娘。她穿着一件破烂不堪的麻布褥衫,袖子上油腻腻一层很厚的垢痂。下裙也补丁摞补丁,靸着一双草鞋,手里提着个敝帚。
  允儿对拴弟分外关心,因为她早先见过拴弟她娘,也听爷娘说起过她家的一些事儿。她很同情拴弟。
  拴弟阿爷老实巴交,拴弟娘亲生了六个孩子,就是没生下一个带把儿的(这里人称男孩)。为此,拴弟
  阿爷常常喝得醉醺醺,半夜回来时将拴弟她娘打得鼻青眼肿。
  拴弟和四个姐姐时常哭哭啼啼,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的,允儿有时会偷偷从家里拿点给她们吃。
  “婶婶,女娃子念书没错啊。拴弟妹妹在盐坊里干活干得踏实,一个月也能挣不少铜子哩。干完活我们识几个字,也不是啥坏事。况且刚大哥的学堂是免费的,不会给你们增加负担。”
  “胡说!谁不知道郑家的女娃和那个刚公子好上咧?我家拴弟跟着这样的女娃,迟早会学坏的!——拴弟,还不快走,要老娘笤帚疙瘩赶着回哩?”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