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晋天下——一个没有血色的王朝》
第17节作者:
昊天牧云 这是司马昭掌权之后的第一次出征。他知道,这一战如果不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彻底地竖起他个人的威望,以后他这个权臣就不好当了。为了防备曹髦在后院制造麻烦,因此,在出征时,连小曹和那个累次被司马氏当着招牌的太后一起带着出来,把皇帝时时刻刻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这个时期,控制皇帝就是控制主动权。
在司马昭尚未完成对诸葛诞的包围时,东吴的文钦、全怿带着三万援军已经开进寿春,与诸葛诞“胜利会师”。
双方的决战马上就展开。
司马昭这时又想学习他哥哥对付上次毌丘俭、文钦的办法,就叫王基固守营垒,要跟诸葛诞比赛谁能挺得久。
可王基这家伙却是个主战派,天天写请战书,要求打仗。
正好这时,东吴的镇南将军朱异带领的第二拔援军三万人也开到安丰,与寿春遥相呼应。
司马昭一看,心里有点急起来,马上让曹髦下诏,命令王基率部去占领八公山,以阻挡朱异。这时,司马昭显然有点荒了手脚,否则他完全可以凭借全军最高统帅的名义向王基下命令的,但现在他居然借用了皇帝的命令。估计他现在的底气还不很足,觉得自己的威信还没有彻底地竖立起来,才不得不用皇帝这个臭招牌。
司马昭不买皇帝的帐,王基同样不鸟曹髦的这个诏书。他看了一下这个诏书,就把他丢到一边,对诸将说:“今围垒转固,兵马向集,但当精修守备,以待越逸,而更移兵守险,使得放纵,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之后,还上书说明理由:“跟敌人对决,就应稳如山,毫不动摇。要是跑来跑去抢什么险要,人心就会动摇,对大局不利。现在各军处于深沟高垒之中,军心稳得很,不应让他们受到打击。不要盲目乱动。这是作战的要领。”连这种要领也不懂,还打什么仗?
司马昭一看,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哥们在这方面,跟他的老哥一个样,自己虽不会打仗,但能听得进部下的建议。光从这一点上看,三国当权派中,司马氏兄弟确实比另外两国的权臣高明。蜀国力量弱小,姜维虽然拿着兵权,好像很有搞头,但斗不过一个连生殖器都早已被割掉的宦官——这种国家不灭亡,天下就不会有“亡国”这个词了。至于东吴的那些执政大臣,这些年来,你杀我,我杀你,内乱越搞越上手,人才是越杀越没有,人人生活在惊惧之中,谁还敢向老大提什么建议?而这样的老大对听你的话么?这样的国家同样离亡国不远了。否则,魏国这些年来,乱子前赴后继地上演,作为死对敌的吴蜀两国,居然没有很好地利用。三国发展到现在,已远不如初期那么精彩了。这也是司马氏一家的幸运——如果这时吴蜀两国再出现个诸葛亮和周瑜之类的人物,后果将不堪设想。
司马氏兄弟除了对政敌毫不留情之外,对待部下还是很宽松的,光从这一点上看,他们比诸葛亮远为高明。我想,正因如此,司马氏家族能团结很多人,使很多人才最终成为他们的死党。司马懿开创司马氏时代时,全靠他自己到处打拼,而到了司马昭时,已不须自己亲上前线,而是有一批马仔为他们南征北战打天下了。到了这时,司马昭的领袖之相,已完全展览出来。这跟以前刘邦很相似。
王基命令各军加紧包围。文钦诸葛诞在城中看到敌人的包围圈起来越紧,知道于这样下去,自己就会用行动去解释那个叫“坐而待毙”的成语。不愿坐而待毙就只有突围出去,这是两人的共识。可到了这时才想到不坐而待毙,还能突围出去吗?文钦组织了多次冲锋,除了死去的指战员外,其它人又都给敌人打回城中。
司马昭知道,只有切断东吴的援军,才能让寿春城中的诸葛诞他们彻底死心,因此,命令部队在外围进行大扫荡,把朱异的部队打得遍地找牙——朱异本来是东吴的名将,也是个会打仗的军人,只是手上的资本不多,哪干得过司马昭魏国的大军?这哥们跟魏军一接触,立马败下阵来,之后投奔他的上级领导孙林同志。
朱异同志的部队受到了惨重的损失,但他却毫毛未损。可他的领导孙林同志却是个糊涂鬼。这家伙自当了东吴的实际最高领导人,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以为派出的部队就能打胜仗,就能谈笑凯歌还,却从没有比较过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本来去接应诸葛诞并没有错,错就错在硬是把部队分成几拔,最后给人家各个击破,而自己带着主力却行动慢得像蜗牛,浩浩荡荡地,只在巢湖边上驻扎——在朱异奔过之后,又像分蛋糕一样,分一部分部队去解救寿春。你想想,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朱异能打胜仗,只能说明魏国的将领全部是猪头。朱异果然给魏国的各路部队打得渣都不剩。朱异这次败得更惨,连军粮都给敌人烧得一颗不剩,只得带着残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靠吃着树皮回到大营。本来,这次败仗,孙林应该明白这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朱异的责任。可孙林不是诸葛亮,有这个承担责任的水平和胆量。他把所有责任全放到朱异的身上,不由分说,把姓朱的抓了起来,然后不由分说地一刀咔嚓。如果他咔嚓朱异之后,带着大军全力出击,或者胆子再大一点,带领全军向魏国那些空虚的地方进军,说不定还有点好戏可做,可这家伙不是这方面的人才,对敌人作战没一点创意,好像他这次出征的首要任务只是为了杀朱异似的,因此杀了朱异之后,带着大军就班师了。
司马昭看到孙林大军到巢湖一游之后,连个屁都不放,就回去了,心里当然高兴。这哥们当前线指挥不怎么高明,但对整个形势的估计没有错。他知道,胜利已经毫无悬念地向他倾斜了。这场战争对于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来,这是他当政之后,第一次调动全国军队,完全可以检验到军方对他的忠诚度;二来可以震慑国内那些还有侥幸心理的政敌;三来,也可以向全世界的人展示他的才华,说明他是不可战胜的。
司马昭这时虽然高兴,但他并没有高兴到忘乎报以的地步。他知道,这次差点酿成世界大战的事件,是他树立个人权威的最佳时刻,他不但向政敌树威,他更应当向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如果光向政敌摆威风,那说明他现在的理想只停留在当一个权臣的目标上,而现在他脑子里绝不止让司马氏当一个世袭的权臣,而是要进一步把屁股坐到曹髦的龙椅上。他现在比谁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他要在这次事件中,向广大人民群众表现一下他的“德”。只有这样,才算把这次事件的资源用完。
命运也确实照顾了司马昭。因为他现在遇到的敌人是一群菜鸟。
他决定对寿春只围不攻。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寿春城的部队还有十多万,而且诸葛诞和文钦虽然在大事上猪头,但仗还是能打几下的——以前就是这个文钦的儿子文鸳差点把他的老哥干掉了——如果强攻,即使最终获得胜利,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说不定国力会倒退几十年,甚至由于一时处于胶着状态,进退不能,孙林那个猪头突然聪明起来,那可就不好说了。
司马昭在围而不攻的时候,也不是简单地包围着,而是在包围的同时,还附加一点小的阴谋诡计。其实这个计谋实在也长不得高明,也只有诸葛诞这样的猪头才上当的。
这个计谋很简单,就是司马昭知道,诸葛诞为了造反,早就在城中备战备荒,准备了很多粮食,打算跟司马昭来个持久战。司马昭就派人去散布一个谣言:东吴的大部队已经打了过来,现在围城的军队已经没有粮草了,正把很多部队分到淮河以北各县去找饭吃了。估计没多久就全自动解围了。
如果稍有点头脑的人,对这样的谣言,就一定会把它当谣言对待。可诸葛诞他们居然相信得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怀疑。本来,他们已经省吃俭用,尽量节省粮食,一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就乐观起来,马上下令大吃大喝。不久后勤部就宣布粮草有些短缺起来,而司马昭的大军却没有撤退的半点意思,东吴的救兵更是没一点消息。他们用脑子想了一下,知道上司马昭的当了。于是,只得召开会议商量一下以策。
诸葛诞手下有两个得力干将,一个叫蒋班,一个叫焦彝。这两个家伙遇到问题时,还肯动一下脑子,对诸葛诞说,现在咱们的军心还稳定,士气还旺盛,拼命突围出去,还是有点搞头的。即使不能全部冲出去,但总比呆在城里的好。继续呆在城里,就是在等死。
可是文钦却不同意。这家伙还在坚定地认为,只要能死守一年,魏国内部就有矛盾,那时就可以大功告成了。与其去冒这个险,不如在城里一边坚守,一边大吃大喝,等到胜利的那一刻。
蒋、焦一听这话是他妈的屁话——全是通过屁股思考过来的语言,粮食马上就没有了,还谈什么大吃大喝一年,坐在饭桌上等胜利的到来?因此就气势磅礴地反对起来。这两个哥们凭着自己是诸葛诞的死党,因此反驳得很无情。可他们就没有想到,他们虽然是诸葛诞的死党,但文钦的势力很强很暴力,诸葛诞现在依靠文钦的程度比依靠他们多得多。诸葛诞为了拉住文钦,哪还管得了你们这两个死党?因此,在这场关系到寿春前途命运问题上,他完全站在文钦这个猪头一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